APP下载

“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美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1-11-30宋梦园程岭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美育

宋梦园 程岭

摘   要

学校美育具有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等功能。当前,许多学校美育的实施不尽如人意,出现了美育认知混淆化、美育地位边缘化、美育实施孤立化、美育成效虚空化等诸多问题。分析发现,美育与其他教育未能良好整合是上述问题出现的关键原因。研究发现,美育与德育整合可以更好地涵养道德情操,与智育整合可以更好地提升知识技能,与体育整合能够更好地促进身体锻炼,与劳育整合能够更好地发展技术技能。为此,须要纳入德育思想塑造,增强学生审美力,促进“德美协同”;渗入智育学科教学,增强学生鉴美力,促进“智美协同”;融入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学生展美力,促进“体美协同”;引入劳育实践体验,增强学生创美力,促进“劳美协同”。

关键词 美育 五育融合 学校美育

当前,人们把美育理解成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式为素材的教育手段,培养人的美感、陶冶人的精神世界、更新人的认知结构的一种教育方式[1]。2020年10月15日,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以往学校美育工作积累的方法、计划、路径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帮助学校解决美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题。

一、学校美育的主要功能

在教育各学段、教学全过程中,应该发挥好学校美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功能,把美育很好地融合到其他教育中,从而帮助美育走出应试教育的困境。学校美育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以美育人

从本质来看,美育的目的是育人,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孔子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明学校美育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要将育人作为根本追寻。

2.以美化人

从现实来看,学校美育应打造教师队伍、营造校园环境、创造实用方法,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发挥好美育的感化作用。

3.以美培元

从发展来看,学校美育应回归理性,破解应试教育“五唯”的困境,不以分数为导向,以人为本,帮助学生固本培元。通过美育保持学生良好的精神状态,夯实学生的身心基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校美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由于美育的主要功能未在教育中得到良好实现,使得学校美育极其薄弱,常常流于形式,造成诸多问题。

1.美育认知混淆化

由于人们对美育内涵的界定不一,导致对美育认知出现偏差,常把美育与其他教育割裂开来,学校美育则习惯于用统一标准去要求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所有学生。不同年龄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拥有各自不同的心理需求、认知需要,因此,美育须作出相应调整,与其他四育协同作业,而不是“一刀切”。学生在观念上错误地把美育混同于德育,看不清美育的价值所在,自然也认识不到美育的重要性,学校美育从而沦为德育附庸。因此,学校美育实施要先明确美育的独立地位,才能更好地与其他教育进行有机融合。

2.美育地位边缘化

学校美育不受关注,课程开展不到位,又缺少相应的师资,以至美育地位一落千丈,成为教育的点缀物,与其他四育的待遇大相径庭[2]。当美育成为德育的附加物时,学生对美育就只知其名、不知其义。美育如此不受重视,地位可想而知。中小学的评优从“三好”到“五好”,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劳,变的是数量,不变的是标准,仍以智育定好坏,美育靠边站。德智体美劳不应有高下之分,五育应有机融合在一起。学校美育因实施不过关、掌握不全面、理解不深刻,导致学校美育基础薄弱,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其他教育中,易走向歧路。

3.美育实施孤立化

学校美育实施常浮于表面,与其他四育区隔开来。由于上层建筑与下层组织两个系统之间不对接,造成美育形式化严重,只余框架,内容全无。“面子工程”就是学校教育形式化下的产物,只有“面子”,没有“里子”,须要用时,只有“打肿脸充胖子”。美育实施须扎实打下基础,与其他教育良好融合,而不是像泡沫一样,看似璀璨,实则一吹就破。美育实施落到实处应避免假、大、空,使其朝真、广、实的方向发展。学校美育要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不能信口开河,须沿着专家指导的方向,深入挖掘有效度的学校美育实施方案。

4.美育成效虛空化

学校美育产生效果诸多,但都不明显。如使人向善、体验“喜怒哀乐”、培养人的审美感等,各种效果虽都有,一般人却很难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自然也不会将成功归因于美育。学校美育具有滞后性、模糊性、不稳定性的特点,效果难以被人发现,美育成效变得虚化、空洞,造成人们对学校美育的误解。当前学校美育最大的问题是师资,美育师资的缺乏导致美育成效无法落到实处。教师懂得在其他教育中渗透美育思想,可使美育成效得以有效发挥,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美育的作用

通过革新学校美育,把美育融入到知识教育、道德教育、体育、劳动教育各个教学环节中,来解决好上述分析的四个问题。五育之间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秉承全方位的育人思想,将美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中,在育内、育间、跨育融合中发挥好美育的作用[3]。

1.陶冶心灵美感,涵养道德情操

新时代要求弘扬真善美的精神,而美育能使人向善,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懂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王国维的“完全之人物”的理念则点明“全人”不一定要十全十美、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心存善念。拥有高尚品德的学生方能成长完全。在美育的熏陶下,让学生感受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等各种美的形态,净化心灵,涵养道德品质,培养审美、立美等美感,在学校美育中塑造良心,约束学生的欲望[4]。人非圣贤,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人无时无刻不受着“伊底”的诱惑,美育帮助学生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在“超我”的帮助下,监督和控制本我的冲动。在心灵蜕变过程中,帮助学生陶冶心灵的美感,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培育创造精神,提升知识技能

美育内容应是多元化的,不局限于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可由科学美、自然美等各种美的形式组合而成,来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人的大脑分为两半球,左右半球代表着不同的使用功能,学生要打破思维局限,接触更多的刺激,才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整体功能。人具有多种思维模式,美育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碰撞、融合,多角度、多方面了解世界,创造新事物。在学校美育中,要善于开拓学生的眼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使学生通过美育了解学习的本质,明白知识是可以迁移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源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美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探索知识中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及技能。

3.培养审美能力,锻炼形体健美

让学生在学校美育中明了健康美、形体美的标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形体的健美发展。古之“六艺”中的“射”和“御”是早期的体育,而蔡元培“五育并举”中则进一步阐述体育还可以保家卫国,是健与美的统一。体育是重要的,从心理层面来讲,人都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注重自身的形象建设。从生理层面来说,人是为了远离疾病、避免肥胖。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随着肾上腺素的释放,大脑得以“放空”,在享受运动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让学生在音乐和美术鉴赏中体会运动的美感,如跑步过程中风景、音乐等美的形态的伴随,可以调节学生的生活节奏,陶冶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艺术审美提升的过程中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形体健美。

4.习得技术美学,强化劳动技能

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学校美育须明确“劳动最光荣”的口号,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把美育融入到劳动教育中。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不是空想出来的,学生必须树立鲜明的劳动意识,认识到属于劳动的美,运用美学原则将技术应用于实践。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提出了“全人”的要求,学生须调动身体机能多方面协同作业,在美育中激发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锻炼自身能力。在自然美中体会劳动乐趣,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促进劳美融合,将劳动融入到艺术中,加强学生学习的综合性,深入教学全过程,如学校可以制订“躬行农场”之类的计划。在掌握“迪扎因”的精神下,强化学生劳动技能,使其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四、“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美育的实践

“五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相互平等、缺一不可,而“五育融合”则为实现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方法。在此基础上,“五育”须协同发展、携手共进,共同开辟发挥学校美育作用的实践路径。

1.纳入德育思想塑造,增强学生审美力,促进“德美协同”

教育与五育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五育代表着教育不同的方面。德育是教育的思想面,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把美育纳入德育思想塑造中,学生认识世界才能用“美”的眼光看待人和物,涵养自身的审美感,用“善”来滋养道德品质的成长。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大力提倡美感教育,使人向善,养成高尚人格。我国的人格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修养,如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不仅靠内心修养,还须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和反求诸己,在美育中锻炼、陶冶、修养,以达到“慎独”的境界。通过学校美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使其明辨是非、分清好坏。

学校美育须秉承全方位的育人思想,将其融入到德育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使班级里的學生都能得到一般发展[5]。改变学生美育与德育混同的固有观念,在德育课程中,明确告诉学生美育是属于大众的,无视贫富差距,并在间接或直接德育途径中不断渗透美育思想。从国家层面来看,继续大力提倡学校美育建设,宣扬美育思想,使民众了解美育对品德养成的好处。地方和学校也要因地制宜,编制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德美协同”融合课程。在德育过程中,改变学生对美育的偏见,通过“德美协同”来适应社会发展。

2.渗入智育学科教学,增强学生鉴美力,促进“智美协同”

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如德智体美劳五育,每个子系统的发展都会影响其他子系统和整个教育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最终融为一体,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教育[6]。新时代来临,学校美育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弊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7]根据建构主义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知识的学习不是建构在“空中阁楼”上,学生有着自身的认识基础,随着大脑智力的发展,不再依赖于父母或教师的意见,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能力,能够鉴别世间的是非善恶。

美育的本质是育人,促进学生身心茁壮成长。要鼓励学生在自然美、社会美中汲取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蔡元培指出,“学校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因此,须拓展学校美育的外延,搭建学科自身的全面育人体系,使学校美育实现多学科融合。滕守尧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8]。在学校美育发展中,要使学生的美感呈阶梯上升,不仅让他们懂得去感受美和鉴赏美,还可以锻炼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9]。应根据各学段学生不同的智力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美育方针,因时、因地、因人而进行科学规划,以学校美育实际需要来开展教学活动,开发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

3.融入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学生展美力,促进“体美协同”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美育,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在此前提下,美育应与德智体劳四育协调发展,“五育”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促进各学段学生的全面发展[10]。体育活动中充满着美的精神,如游泳、体操等运动,应积极倡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展现自身魅力,提高对生活的自信心。“以美健体”所表现出的形体美、动作美、协调美,弥漫着大量的美感,具有丰富的审美素材,这为美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憧憬着身体优美、苗条有型。通过“以体健美”,健与美相互融合,体育活动与审美活动就可以完成有机的统一。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发现生活中美的风尚,体会美带来的愉悦感。美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它为体育活动提供所必需的燃料,促进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使学生热爱运动,在运动中挥洒汗水,发展学生的展美力。

在全面发展教育中,体育要以健康为导向,不能追求损害健康的病态美。在“体美融合”下,不能以牺牲任何一方的代价来获取另一方的胜利,在学校美育中须认清体育的内涵、涵养体育美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感受美的一切。

4.引入劳育实践体验,增强学生创美力,促进“劳美协同”

人类社会由劳动的力量创造而来。在“以美促劳”下,美育教会了劳动人民在劳动中认识美、创造美,通过实践发明出美的物品,用劳动的双手构建起美的社会。劳动的美、劳动人民的美,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在美育中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涵养学生的劳动情感,明确美好生活正是由人们劳动创造而来。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能只是流于形式或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要在劳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道德观,认清劳动的价值,使学生主动地去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自身的创美力,给予社会更多的美。

在“劳美协同”中,让学生进行劳育实践以体验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以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认识属于劳动的美。现在社会上充斥着许多功利主义的思想,丧失了以往对劳动的尊重,重启“劳动最美丽”的计划须提上日程[11]。“劳美融合”教育的地点不限于校园,应构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劳动中培养审美感,通过实践去获取真知,培养学生的行为美和心灵美[12]。在“劳美协同”中,会促进大脑神经元发展,在手脑并用中形成对美的认知,掌握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发展“迪扎因”,自觉主动地参加劳动,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在劳动活动中使学生发展美、历练美和掌握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理论应用于实践,锻炼创美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开展多形态的劳动活动,使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科学美,在大自然中体会自然美,让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5-466.

[2] 孙勇,范国睿.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70-75.

[3] 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2020,3(05):85-91.

[4] 程嶺.学校美育的问题、根源和发展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9(12):69-73.

[5] 宁本涛,杨柳.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5):26-33.

[6] 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03):7-16.

[7] 杨培明.普通高中美育的时代意趣与课程体系建构——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5):44-46.

[8] 程岭.“以美立人”:美育“新境界说”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3):3-6.

[9] 赵伶俐.让教师学会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表达和创造美[J].人民教育,2017(Z3):29-32.

[10] 冯建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理据与策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3):5-14.

[11] 孙会平,宁本涛.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2020,36(01):29-34.

[12] 吴遵民.“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新视野——基于“三教融合”的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02):3-9.

[作者:宋梦园(1998-),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程岭(1978-),男,河南南阳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