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探析

2021-11-30赵梦玉蒋若凡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实践观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

赵梦玉 蒋若凡

摘要: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明显的特征之一。实践的一系列观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要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本体论观、真理观、历史观和哲学结论观等一系列观点出发,发展了马克思实践观的丰富内涵。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准确解释和研读实践的有关内容,对于把握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地位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价值的重要性都有里程碑式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其思想的研习和探究,其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A811;B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7-0037-02

1845年,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份大纲笔记。该文件是萌芽天才——马克思的包含新世界观的第一个文件。该文件对世界的影响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辩证地批评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一面和直觉反映,以及理想主义单方面夸大主观主动性的错误[1]。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让世人惊叹。

马克思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提出科学实践、科学到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实践、社会实践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完整准确地对其进行把握,这样便能够更加彻底地消除最根本的问题。

1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渊源与思想萌发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一系列有关实践的思想是马克思实践观的主要理论渊源。在众多与黑格尔有关的文件中都提到了“实践”的概念。但是,黑格尔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个概念所说的单单是精神生活。马克思吸收了一部分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确立了理论实践的优先地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糅合在了一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大众普遍认同费尔巴哈与唯物相关的理论知识。费尔巴哈基于对黑格尔理想主义的批评,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存在是感性的对象,对马克思实践发展观的产生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而马克思把黑和费的哲学思想批判继承,使自身思想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使实践观点的形成更进一步[2]。

2实践成为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起点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费尔巴哈作为批评的对象,去尝试清除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影响,直至其影响彻底消失,且确立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起点。这是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诞生的重要标志。在当时,唯心论者将精神视为世界的起源,然后从精神中理解世界、解释世界。在这方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篇文章中批判性地指出:“理想主义并不知道现实活动和知觉活动本身”[3]。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公民社会,而不是虚拟存在的精神领域。不难看出来,自然是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起点,它从自然存在中理解人,理解人作为一个单独的自然人。但是它不理解人类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追其根源,是因为它不理解人的实践。它在历史观点上属于理想主义的根本原因便在此。在这方面,马克思认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本质是实际存在的。因此,基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即基于实践,从实践开始,才是任何物质的起源。不难看出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起点是实践。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内容

3.1马克思往认识论中注入实践的观点,并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能够合理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因为他能从实践的观点出发。马克思将前人的思想进行概况和发展,指出想要解决问题,只有将主观和客观有机联系在一起,而实践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和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2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中澄清了一些重要的思想

3.2.1马克思基于实践的基础,科学地解决了环境与教育以及与人的关系

旧的唯物主义观点导致英雄历史的理想主义观点的产生和应用。从马克思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教育者的知识来自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教育者将各种知识进行积累,从而进行传播,而教育者实际上是实践活动中的第一批教育者。总而言之,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微妙且密不可分的,人们改变了环境,而环境则作用于人。

3.2.2马克思基于实践的基础,阐述了宗教的根源和消除宗教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在哲学方面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在肯定费尔巴哈的观点对宗教的世俗性质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费尔巴哈不理解实践的意义,所以他无法对世俗基础本身的矛盾进行更深一步地分析,也自然就没有办法找到宗教的真正根源和排除宗教的有效实现途径。因此,想要消除宗教,只有通过实践改变世俗基础这一方式。

3.2.3马克思基于实践,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本书中,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的影响和作用。马克思把人理解为从事实际活动和从事某种社会关系的人。人的本质在不断发展,但是实践却在一直帮助我们理解到底什么是“人”,实践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

3.3马克思已经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点

马克思主义不是研究中的知识,它的出现,是为了改变人的历史命运,它是在人们寻求解放的实践中被发现和总结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在要求人民解放的实践中得到了补充,为人民理解世界和改变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和阐释世界,而且对引导人们改变世界,实现认识和改变世界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都具有意义。

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点的实际意义

实践是制定綱要的基本抓手。马克思在德国的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实践的内容及其意义,因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便由实践观点构成。不仅仅是这样,实践观点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也做出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贡献。

4.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科学实践概念的意义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提出将实践作为基本范畴,形成了新的定义——为人们改变自然和社会、创造世界的目标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的客观物质活动,可以有目的地改变和探索物体世界,同时创造和更新自己的内在世界。不难看出来,马克思与建立新唯物主义和科学实践概念的确立有很大的关系。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建立了新的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自然观点和历史观点的实际统一。这逐步突出了马哲的科学性质。可以看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无法取代的界点。

4.2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作为时代的产物,自成立以来便一直处于不断豐富发展的过程中,且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使哲学史产生了巨大变化,对现代社会的所有与实践有关的活动也具有深远的有指引与导向的意义,它解决了困扰人类思想的众多问题。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人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验证人类思想正确性的标准都是实践。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才能有效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实际教育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们可以积极改变客观世界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活动。实践不仅可以为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创造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思维逻辑。一方面,教学过程的基础是实践过程,它必须满足实践过程的要求。所以,一切教育都要以实践为引导和方向。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会对实际过程产生动态影响。而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与教学过程的变化相匹配。教育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的系统研究,培养人们的理论思想和远大信念,以此来通过提高劳动质量,进而促进实践的发展。

从上述实践过程与教育过程的互相关系中可以得出,实践无疑是一种富有深度的教育。通过与社会和自然的接触,使人类获得直观的理解,从而改变社会关系,促进人类思想的发展。实践就是改变客观世界,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主观世界,这也是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原因之一。历史上,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改变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实现。这表明实践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毋庸置疑便是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庞乃燕,彭俊桦.重温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J].临沂大学学报,2019(02):111-11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编:王锦)

猜你喜欢

实践观费尔巴哈马克思主义
最有思想的句子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