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为青少年社交烙上时代印记

2021-11-30孙晓军

教育家 2021年44期
关键词:社交圈外向个体

孙晓军

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诸多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6—19岁网民规模达1.58亿,占网民整体的15.7%。新时代的青少年,在通信技术泛在的时代出生、成长,谙熟各种信息化工具和技术,通过网络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成为他们热衷的社交方式,其社交展现出新的特点。

线上与线下社交相互融合

在信息技术产生之前,人们之间的交往往往只能依靠面对面的交谈,而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电子邮件、留言板、语音通话、视频聊天等各种线上交往形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互动沟通方式。对于青少年而言,线上社会交往方式尤为常见。

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的出现,跨越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障碍,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接近面对面的交流:文本信息还原了语言,语音通话还原了声音,视频通话还原了样貌,甚至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场景。这使得线上交往和线下交往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一些青少年更加热衷网络社交,甚至把网络世界当成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社交网站将线下的人际关系迁移到线上社交网络中,还可以在社交网站中建立新的人际互动关系,进而发展成线下的朋友。也就是说,青少年的社交圈从线下的现实世界延伸至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世界,并展现出一种线上线下交互融合的特点。

以“圈”交友,青少年的兴趣集群

成长于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的青少年,越来越呈现出以“圈”交友的特征。就社交网站而言,基于共同的兴趣而建立起来的互联网社群越来越多,例如各式各样的微博超话、豆瓣小组等。青少年通过在网络上浏览信息,去寻找与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一致的社群,从而加入各种社交圈子,如“饭圈”、网游圈等。同时,由于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越来越难以分割、线上线下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青少年线下的社交圈往往也会受到线上社交圈的影响,例如,由于喜欢汉服文化而加入一个汉服文化传播群,进而可能发展为与群里的朋友们一起参加线下的汉服走秀活动并成为汉服圈的一员。

青少年以“圈”交友往往源于其对获得社会认同的渴望。积极的社会认同对青少年的心理社会性适应具有重要影响。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一般而言,群体中的个体会将群体的某些特征内化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因此个体的部分心理和行为表现往往需要依据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来解释。

社交网站的存在增强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其所具有的时空异步性、匿名性、多重选择性等特征更是给个体提供了主动建构自己的社会认同的机会,从而增强个体的群体归属感。例如,在网络交往中,个体可以通过加入各种不同的社群,以自我呈现、印象管理、在线聊天等去对自己的社会认同进行实验。此外,在社交网站上,个体还可以通过浏览他人发布的信息和与他人交往互动这两种方式来简便快捷地获得关于群体的信息,这给他们加入各种社交圈子提供了信息基础。

“外向自闭”,网络社交中的自我呈现

自我呈现是人们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是人际互动中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在现实交往和网络交往中,青少年都会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自我呈现。相比现实交往,网络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人际交往环境,其非即时性使得人们对自我展示和表达拥有了最大限度的掌控权——个体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可以重塑自己的形象甚至改变自己的性别、身份,进而展现出一个与现实中完全不同的“我”。

15岁的小Z是一名抖音女网红,也是一个喜欢宅在家的二次元少女。她在现实生活中不喜欢出门和朋友社交,但在社交软件中却是缓解“社会性死亡现场”的达人。在抖音软件中,她是吐槽和批判某些社会现象的“毒嘴”;在Soul软件中,她是喜欢二次元的“萌妹子”。小Z就是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交中“外向自闭”的典型代表——“外向自闭”是指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隐藏原本真实的自己,并在不同社交平台或社交圈中呈现不同的自我形象。一方面,“外向自闭”是青少年维持社交圈、管理自己社交形象的良好方式;另一方面,“外向自闭”也是青少年思考和确立自身性格、角色定位的途径之一。就像小Z在Soul软件中,通过呈现自己“二次元”的爱好,来定位自己“萌妹子”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会通过网络空间的虚拟呈现,弥补现实空间中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而这也是引发青少年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的重要原因。建立统一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形象是青少年群体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当现实交往空间和网络交往空间展示的形象不一致时,青少年群体在社交中往往更偏向和依赖呈现理想自我的网络社交空间。当网络空间中个体的自我形象与现实中的自我形象差别越大时,越容易产生问题性网络使用行为。

社交“敷衍”,消极的社交态度

网络时代,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可以接收來自不同渠道、不同人群的信息,这能够促进其自我文化和认知的构建,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热情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长时间接触碎片性、虚拟性、短暂性的消息,青少年的冷漠感增加、共情能力下降。而且,这种现象会随着接触社交网络的时间增长而越发显著,当接触到不喜欢的信息时,使用社交网络越多的青少年越偏向于“无反应”。

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借助其独特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在青少年社交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在某些时刻,它们逐渐演化为一种敷衍社交的工具。即当聊天出现“瓶颈”时,发送一个符合聊天内容的表情包,就算是为此次交谈画上一个句号。当青少年为他人点赞时,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可能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同时也是一种敷衍性社交。而当社交媒体占据生活的中心位置时,青少年可能会发展出不深刻或者不真实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更像是网线所充当的肥皂水吹出的泡沫。同时,把社交媒体置于优先位置的青少年,通常会把注意力放在展示照片、监视转赞评数量带来的快感,而不是真正地专注于享受乐趣。当快感容易得到时,也容易溢出,点赞行为就逐渐成为一种无意义的快感。

成长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时代的青少年,在社交方式上展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对青少年社会交往方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青少年的社交文化也深深烙上了时代印记。明晰新时代青少年的新社交文化,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信息时代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点以及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对引导青少年合理运用互联网、健康交友也有重大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和新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青少年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必将不断展现新的特点,因此,青少年的社交文化探究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社交圈外向个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新语
数字社交圈里的白酒“新消费”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理财书苑
新常态时期大学生网购现状分析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