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职教观,助力学生“就好业”

2021-11-30颜源惠依琳

教育家 2021年44期
关键词:职校校企职业院校

颜源 惠依琳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高效、最基础的路径。

当下,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质量迈进。为此,学校该如何培养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职校教师?如何构建对接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畅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衔接之路?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一线职校校长建言献策。

01.议题

如何培养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职校教师?

侯光:培养人才,师资是关键。只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提升职业院校教学水平,培养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职校教师培养,总的原则是“分类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具体来说,要从三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是强化“增量”。职业院校要严把师资入口关,依据《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贯彻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优先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人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企业经历”不是指仅在企业待过,而要求人员经历与将要从事的专业教学工作直接挂钩,能立即从事该领域的实践教学工作。

二是优化“存量”。职业院校要形成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轮训,尽早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确保教授专业核心课程和进行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同时,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落实优秀企业指导专家聘任制度,校企双方联合为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学习方案,从德技并修的角度提出具体要求,让教师在实践中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的同时,培养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是活化“流量”。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协同机制,加大對能工巧匠的选拔、聘任力度,将企业中有实践经验、技术能力强的工人师傅作为学校固定的外部师资力量,并加强对这部分师资的培养、管理和激励:一方面,使其从个体角度充分发挥“双师”效能,真正成为校外的“四有好老师”;另一方面,使其与校内教师组成团队,在“双师”资源上形成互补。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标准上,要突出能力导向,主要考察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学校和企业要建立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机制,这是确保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所在。

俞浩奇: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专业的升级、课程的更新、生源的多样,职业院校教师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职校师资的培养结构有待向更新产业对接。在新产业、新业态背景下,职业院校陆续开设了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等一批新专业。但是,职教师资的培养院校在相关专业的开设方面相对缓慢,因此造成了一部分中职学校“开新专业容易,招新专业教师难”的局面。

二是职校师资的专业发展有待向更高水平迈进。目前职业学校对于教师的管理与评价总体缺乏类型化的考量,无法为教师创造个人专业发展与精进的最佳场域,同行之间也未能形成良性的技能切磋与竞争生态,这使得教师逐渐失去了在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两个领域的发展动力,身份认同与职业成就感缺失明显。

三是职校师资的培训质量有待向更优标准靠拢。当前,针对职校教师的在职培训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本位模式,尚未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下企业机制,培训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对此,要贯彻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科学把握职校教师发展的新格局,建立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为目标,以培养培训一体化、教师发展终身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职校教师培养新模式——

首先,强化高校、职校和企业三方协同培养,推动教师“下企业、做任务”。由来自合作高校和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教师企业实践导师团,针对教师需求定制个性化培训方案。过程中,以企业项目或产品为载体,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生产、研发、营销、服务等任务,专家团队点对点全程跟踪,进行质量监控。

其次,重构职校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让教师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主体。以专业化发展为目的,通过打造教学创新团队等路径,让教师自觉树立专业发展意识,主动调节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时,在评价机制上,从教师被动接受评价转向教师主体性评价,从对教师工作任务的评价转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为每个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适合的路径。

最后,拓宽职校教师补充渠道,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制度。放宽年龄、学历等条件,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从教,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教学名师。同时,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学校可根据教学需要,聘任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承担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任务。

王海波:随着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改革深入推进,各职业院校普遍聚焦教师能力水平建设。

其一,构建职业教师能力标准,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要求教师既要具有崇高师德,做好学生职业领路人,又必须掌握产业最新技术并具备开展产学研的能力、职业教育教学技艺和针对不同生源的教育管理能力。为此,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师德+科研服务、教学技艺、学生教育管理”的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评价体系采用业绩积分制,按照职称划定合格积分,评价结果直接与年度评优、职称晋升和绩效分配挂钩,以此促进教师发展。

其二,建设高标准教师发展中心,推动教师职业教学能力标准化发展。针对职业学校专兼教师普遍存在的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论功底不足等问题,我校依托教育部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培育基地、自治区职业师资培训基地组建高标准教师发展中心,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培训教师,根据职业教师发展规律开发针对新进教师和初、中、高职称教学能力的培训标准,利用已开发培训资源和教师研修沙龙,为每位教师提供每年60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计划。

其三,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师实践锻炼平台,校企双主体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在合作企业中认定一批教师实践锻炼企业,通过项目合作、企业挂职、走访调研、实习指导等完成教师实践锻炼目标。二是在校内支持建成一批校企专家共同主持的名师工作室和研究中心,通过开展技术研发、专项创意、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活动,带动培养一批小微“双师”教学团队。

其四,完善机制激励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培养一批产业领军人才。一是在人事分配制度上深化改革,设置科研教学型岗位,制定出台科研绩效分配办法,鼓励一批优秀职业教师投身产业高端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工作。二是以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打造一个区域产业技术专家团队。

其五,“引、培、兼、评”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团队。一是按照职业学校专业群设置,每个专业群引进或双导师聘任1—2名产业领军人才,并引进一批企业技术专家为骨干教师。二是持续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以项目为载体培养打造专业教学创新团队。三是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拓宽行业企业优秀兼职教师的选拔渠道,建立兼职教师库和聘任标准,实施动态管理。四是持续发挥好教师能力评价指挥棒功能,打造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团队。

梁俊龙:关于教师培养,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一职业中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其一,学校每学期推出20节公开课、12节示范课、10节引领课、10节课改课,听评课小组每学期推门听课80节,学期末对评选出的优质课进行表彰,并与教师年终考核、职称评审、职称晋级挂钩。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其二,学校积极营造申报科研课题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已成功申报5项科研课题,40多名教师参与其中。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班主任大赛等,先后有郭小青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能手、郭瑞青获市级教学能手、尔登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和课题一等奖、董瑞芬等5人获全国职业院校微课大赛二等獎等。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其三,学校每学期为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的教师、突出贡献者、优秀工作者、学历晋升者等隆重举行表彰大会,肯定成绩,树立典型,讲好先进故事,弘扬榜样精神,让优秀教师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食粮。

其四,让更多优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敢于加担子,善于用长处。学校干部中青年居多,既带班又代课,形成了风清气正、劲足肯干、不抹油自转的职中人精神。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取向。

其五,努力打造以尊重为核心、以认可为底色、以奋进为基础,具有强大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的学校文化,让温暖感、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幸福感在教职员工内心悄然而生,让他们当幸福快乐的职中人。

02.议题

如何构建对接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王鑫: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力的实践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职业学校如何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引用战略管理学中“资源”和“能力”这样一组概念。

首先,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建设要有产业资源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是职业教育的天职,也是内生需求。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一定是“长在”产业上的,是需要找到地方经济产业支撑的,是要满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的。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把握经济发展脉搏,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来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不断增强适应性。

其次,职业院校要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特长,打造优势专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面向“十四五”,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组建了研究团队,对现代商贸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为切实走好现代商贸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融合发展之路,我们提出了“软商硬做,冷链暖心”的专业集群布局思路:软商,是指以市场营销为核心,组建由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现代物流管理、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组成的智慧商贸专业群;硬做,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组建由云计算技术应用、软件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组成的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群;冷链,指以冷链物流为核心,组建由现代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制冷与空调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构成的智慧冷链物流专业群;暖心,指以食品检测技术为核心,组建由食品检验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组成的食品检验检测专业群。

围绕以上四大支柱专业群,学校紧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中的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金融服务、精品旅游、文化创意、医养健康等6大产业,衍生设置了其他6个专业群,覆盖财经商贸、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艺术、生物化工等11个大类的47个专业,持续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既施优教于民,又为行业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了与产业的协同共生。

03.议题

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王日华:广州工商学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地带,拥有广州和佛山两个校区。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的新路子。

一是同步规划专业设置,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中国经济发展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是产业结构最为完整、新旧动能转换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对外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广州工商学院建校之初,就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主动对接珠三角产业结构,制定了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以工学为辅的应用型专业发展方向。在具体专业设置过程中,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确定了三条不同的专业发展路径:一是特色类专业——冷链物流和国际贸易专业;二是主体类专业——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专业;三是动态调整类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就业情况,动态调整就业困难的“红牌”和“黄牌”专业。

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破解产教融合难题。产教融合的最大瓶颈在于高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有机融合,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尊重教育规律。广州工商学院采取了多种模式探索产教融合:其一,以我为主,兴办校办企业,邀请知名企业参与进来,先后成立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会计产业学院等;其二,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办了广东“金账房”“天翌云”等订单班;其三,共建共享模式,与行业商协会、企业共同组建冷链产业学院,实现各办学主体共建共管、共享资源、共担责任。

三是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构建“产业型”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的最大瓶颈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知识、技能往往落后于市场的进步和转换,而当下的教师培训和定岗实践,都不能从深层次上解决教师实践和实战技能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进展缓慢,企业一线技能人才由于学历、待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高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求。为此,广州工商学院積极发挥行业和企业作用,与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香港物流商会、广州拜尔冷链空港物流中心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打造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教育平台。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冷链产业学院已从企业、研究院、商协会等聘请了25名产业资历丰富、技术手段过硬的骨干人员作为产业导师、产业教授。产业型教师团队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内涵,满足了产业人才培养需求。

姜兴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郑州外资企业管理学校作为一所民办中职学校,自2001年办学伊始就非常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此方面,学校走过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学生顶岗实习;第二阶段,引企入校,开设“订单班”“冠名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第三阶段,把学校搬入企业,实行“厂中校”办学;第四阶段,校企一体“园中校”办学。

前两个阶段,大部分职业学校都经历过,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校真正开始进行职教模式创新是在第三阶段。2017年9月,学校与好想你健康食品公司联合办学,把学校整建制搬入企业,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厂中校”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在此基础上,为了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决定把学校和产业园区相结合,开启“园中校”办学模式。这是“厂中校”的迭代升级,由主要服务一家企业升级为服务更多企业。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我校的经验是——

第一,提供人才支撑。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大数据实训室、参与政府主导的大数据人才培养“码农计划”、与企业联合举办中职学生营销实战赛等,培养相关行业和岗位急需的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毕业生的精准对接,从“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并提供延伸服务。

第二,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最大的痛点是人才输入和产品营销问题。随着郑州市营销行指委、营销大师技能工作室落户我校,我们汇聚了一大批营销专家及行业和企业管理的领军人物,为相关合作企业提供咨询指导,为其长远发展赋能。

第三,调整办学方向。我校是民办职业学校,办学机制灵活,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比如,我们原来的核心专业——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都根据时代发展,逐渐向网络营销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向转型。

04.议题

如何畅通“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衔接之路?

蓝文才:要把学生培养成现代产业所需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哪一个学历层次能独立做到的,需要打通职业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的贯通式培养。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选定专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打通各学历层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以中职和高职为例,虽然二者都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但其培养目标是有差异的:中职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重在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能力,在生产岗位上能胜任具体生产或操作任务;高职教育则重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在生产一线会动手、会操作,并能解决生产一线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如编制产品制造工艺、编制生产管理流程、编排生产计划、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等。

基于此,成都市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积极推进与中职学校建立职教联盟,根据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对专业的不同要求,打通排课,使学生学习内容有侧重、不重复,对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掌握由浅入深,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对中高职相关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整合教学内容,重新分配课时计划。在专业课方面,重新梳理原有中高职的课程门类,突出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前三年为学生打好专业认识及基本技能基础,后三年则适当拓宽专业面,注重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并加强对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管理。在公共基础课方面,按照一体化设计思想,做好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等的中高层次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实现中职、高职学习层次的过渡,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要打通职业教育体系,还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普通大学也要大力发展应用本科教育。否则,专科学生升入本科大学学习,只是形式上解决了学历上升的“断头路”,却不能真正建成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同时,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仅靠学校去探索、尝试远远不够。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从理论研究、人培方案、教材编写、资金支持、管理办法等多方面理顺关系,积极帮助职业院校解决职教体系构建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职校校企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