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艺术设计教学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1-11-30杨婷
杨婷
[摘 要] 文化是艺术之源,艺术是文化的表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保持民族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源泉。在当前中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加重视西方艺术理论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素养的重要价值,及时变更教学理念,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真正融合起来,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同时响应文化强国与树立民族自信的号召。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艺术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4-013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一代代中国人民不断继承发展,并经历历史的打磨后保存下来的,因而具有极强的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而言是重要的文化武器,是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标准之一,也是我国获取自信力的源泉。对于艺术设计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形成文化特点的重要基础,是艺术作品避免同质化的重要屏障。艺术设计只有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真正展现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由民族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地位与民族自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市场的要求,艺术设计在保障自身艺术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受众的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提高市场接受度有独特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存在过度重视西方文化,轻视甚至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弊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我国思想文化破除封建禁锢,走向科学民主,开启了现代化的大门。近代以来,被侵略的屈辱历史使先辈们认识到我国在现代科技文化领域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为了谋求民族发展与富强,只有大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吸收其中的精华。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使国人失去了部分文化自信心,产生了过度“崇洋”的思想弊病。这种弊病至今仍然表现在文化艺术等许多领域,具体现象包括过度重视西方的文艺理论、以西方的评价标准看待艺术作品、甚至在教学中对西方经典作品的讲授更加偏重等。
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淡化也是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难以避免的缺憾。现代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大量涉及科技方面的专业词汇,例如在色彩设计上学生需要了解放射、色谱、纯度等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大多属于现代科技的范畴,而我国古代虽然有光辉灿烂的文明,但在科技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却少有系统性的理论成果诞生。因此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很容易出现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艺术设计教学的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设计灵感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化则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凝练,因此艺术设计必定要以文化为依托,并以文化审美为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艺术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与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统有更加亲密的接触,不仅可以塑造其对民族文化的信仰,而且可以为其设计灵感的迸发提供源泉和养分。艺术设计对于创新有不容忽视的要求,但在创新过程中也需要借鉴经典,如何将传统的经典艺术形象或方式进行改造,加入现代化的流行元素,使其兼具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双重性,既延续一贯的审美需求又让人耳目一新,是当今艺术设计中的一大重要议题。这一继承与发展的艺术思想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例如在建筑设计领域,贝聿铭的作品就带有典型的“中国风”特征,他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同时借助几何构造、光线艺术等现代化设计理念,在材料的使用上也不忌讳混凝土和玻璃钢材,但偏偏呈现出来的作品却深得古典意蕴的精髓。而贝聿铭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达到古典与现代的和谐效果,是其充分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古典建筑思想的缘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民族自信
在中职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更加深刻,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抵御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侵蚀,塑造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我国古代在文化艺术方面拥有无数令人骄傲的作品与成就,仍旧以建筑艺术为例,以故宫为代表的北方园林艺术大气蓬勃,充分展现了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的厚重底蕴;而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园林则精致绝伦,不仅充分利用了江南山水的自然特征,更将之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抱负相结合,借助各类假山奇石的堆砌与小桥流水的雕琢,展现出自然之美与人为制造之美了无痕迹的融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艺术设计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的当下,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艺术特征与审美的泛化现象也日益明显。当前世界上很多城市面貌逐渐趋同,钢筋水泥制造的高楼大厦之林虽然存在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差异,但总体上并无本质区别。如北京、重庆这些现代化的大都市本身自带历史文化的光环,但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来自其现代化的一面,反而来自其怀旧的部分,若在这些城市中找两栋最平常的居民楼,就会发现它们基本没有任何区别。艺术设计同理,若不能在作品中体现独特的文化價值,则很难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占得一席之地,我国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独特性上具备无可争议的优势,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设计作品在竞争力上更有利于占据优势地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艺术设计教学的路径
(一)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当前我国广泛接受的艺术设计理论大多来源于西方,且近几十年来大众对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生活方式认同感不断加强,在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方面也体现出偏向西化、偏向现代化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比重相对较少。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的融合性,首先要在课程结构上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教学。例如可以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的相关课程,我国古代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作品颇多,所提出的许多理论在今天看来同样十分优秀,学生学习传统文学艺术理论可以大大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从中得到独特的设计灵感。
(二)融入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渗透
中职艺术设计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相对较为单一,教师往往偏重于对设计理论的讲解分析,而在理论讲解中又往往对教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导致学生往往空有理论知识,却不知道怎样正确应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时需要规避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书本知识与案例分析进行二次创作,强化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此外,在设计教学考核时,教师同样不能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可以适当增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命题,要求学生主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建立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创作理念。
(三)创新设计思路,借鉴传统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许多璀璨的文化瑰宝,但在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全部都符合现代艺术设计的需求,因此,中职艺术设计教学中不仅需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学,而且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创新的态度实现继往开来。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执行,其一为思想层面的继承与创新,其二为内容层面的继承与创新。所谓思想的继承即对孔孟老庄等经典传统思想的继承,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庸、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设计作品中,但传统思想的融入并不是简单的词汇堆砌,而是要以创新的思路,将这些思想真正转化为艺术设计的构成,例如天人合一与绘画技法中留白手法的结合就是一个典型的设计思路。
元素的继承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具备典型文化意蕴的形象的创新利用,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设计就选取了燕子、鲤鱼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备群众基础的形象,在奥运火炬的设计中则着重表现了祥云纹饰的传统美。具有传统意蕴的元素种类多样,如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将其以崭新的面貌体现出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动大脑,自主创新。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深厚,为社会发展奠定了优良的精神文明基础,同时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数的养分与灵感。近代以来,我国文化领域受到西方的影响,许多与艺术相关的理论都是来自西方,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仍旧不容忽视。对于中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不仅要积极学习西方艺术理论,努力训练自身的设计技能,更要摆正思想,继承传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习与创作中,在提高自身艺术设计作品文化底蕴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行。
参考文献:
[1]牛犁,崔荣荣,吴欣.基于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2):107-111.
[2]陈桦.中国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产业,2021(11):118-119.
[3]刘珊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J].西部皮革,2021,43(8):142-143.
[4]冯莹.文化创意产业视阈下高校艺术设计创造力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传媒,2021(4):88-89,91.
[5]明月.中國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职业创新教育研究[J].艺术家,2021(2):110-111.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