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图像教学探讨
2021-11-30王培坚
王培坚
(惠安高级中学,福建 惠安 362100)
地理图像是地理知识直观形象的表达形式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地理课堂中实施图像教学,既能简化教材的文字叙述,又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形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等,促进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因此,教师如果能够全面透视地理图像内涵,基于学生地理思维形成角度,采取有效图像教学策略,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1]。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为例,基于学生地理思维形成角度,对地理图像教学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一、教学思维模式的设计
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中,笔者借助地理图像,基于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采用递进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已经熟悉的小尺度的热力环流逐步扩大到大尺度的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探究,从大气运动的影响条件只考虑高低纬度地面受热不均的现象(条件1),进而增加考虑地球自转(条件2),到最后再增加考虑地球公转(条件3),递进式对大气环流模式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实施递进式探究地理知识的策略(如图1)。
首先,从影响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量切入,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根据高低纬度地面受热不均的现象(条件1),建立简单的环流模型—单圈环流;其次,增加考虑地球自转(条件2),指导学生图文转换(画图释义)得出—三圈环流;最后,再增加考虑地球公转(条件3),演示动态图像和据图探究得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通过递进的思维模式,逐步使得三圈环流模型更加贴近实际[2]。
二、运用地理图像培养地理思维的策略
(一)运用图像导入,激发发散思维
运用图像导入,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探索欲望,进而激发学生地理发散思维,达到设疑激思的效果。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借助地理图像,提出一系列思考问题,结合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讲述“马纬度”海区的故事,然后展示“古代西欧商人用帆船载运马匹到美洲的航线图”(图2),并提出如下思考问题,旨在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习。此过程既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提升主动学习能力。
图2
1.指出图示经历“马纬度”现象的航线。
2.分析“马纬度”海区无风闷热的原因。
3.说明帆船驶出“马纬度”海区后,航速变快的原因。
4.除了“马纬度”外,地球还有哪些海区是“无风带”。
(二)借助“文图”转换,培养形象思维
地理“文图”转换是将抽象枯燥的地理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像,是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的主要抓手。绘图是地理“文图”转换主要途径,其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揭示地理规律、原理和过程的成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复习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时,教师首先根据已学知识,再次层层剖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然后要求根据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自主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通过“文图”转换,既可以将抽象的热力环流原理转变为形象的地理图像,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形象思维,又可以提升学生比较、分析、推理、归纳等地理思维能力。
在单圈环流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设置问题: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如果把热力环流空间尺度扩大到全球,高低纬度之间冷热不均是引起全球大气环流的唯一条件(条件1),则全球热力环流模式是什么样?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扩大空间尺度,通过开展合作探究,在课本P33 页的图2.9 上画出“单圈环流示意图”,并分析赤道与极地的近地面气压高低状况的成因。学生通过迁移运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合作探究绘制“单圈环流示意图”,并据图探究地球表面气压状况的空间差异和联系,此过程既能深入推进学习,又能提升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三圈环流的教学中,教师先结合乡土地理特征创设思维冲突点,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欲望。要求学生依据“单圈环流示意图”,推测惠安县一年四季刮什么风?与现实的风向一致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然后引导学生在增加考虑地球自转(条件2)的情况下,通过阅读理解教材P34 第二段的文字表述,开展合作探究,画出“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图3)。作图要求:用箭头正确画出赤道与北纬30°之间的环流气流运动方向;注明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标出赤道与北纬30°近地面气压带名称并说明成因。学生在将课本的文字信息转换为直观形象地理图像的绘图过程中,既增强了解读地理信息和文图转换能力,又提升了地理形象思维能力。
图3
(三)补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思维
为了构建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全球三圈环流规律,鉴于“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无法全面反映全球三圈环流运动规律,教师便将北半球三圈环流拆分为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空间区域,以此构建学生地理空间思维。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教材P34 第三段和P35 第一段的文字表述,要求学生在解读和提取课本文字信息的基础上,迁移运用低纬环流形成原理,画出中纬、高纬环流立体图。其次,要求学生根据绘图结果,进行低纬、中纬、高纬环流立体图的空间整合,补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并说明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形成过程。再次,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推理: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南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方向——大气环流方向,得知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导致大气环流方向不同,并在“南半球空白图”上在准确画出“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合并南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图,补全“全球三圈环流模式图”,并通过师生合作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此过程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补全地理图像,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空间思维,提高地理推理、知识迁移运用和读图析图的能力,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3]。
(四)演示动态图像,增强综合思维
与静态地理图像相比,动态地理图像更为形象、更具有吸引力。在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设疑承转方式推进课堂。提出问题:如果再增加考虑地球公转运动(条件3),则全球气压和带风带会不会产生周期性季节性移动?为什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回归远动动态图;之后再分步骤动态演示二分二至时气压带风带的整体移动方向;最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动态图,结合教材中“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归纳总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此过程通过分步骤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动态图,并归纳总结移动规律,符合学生认识的形成过程。这既能激发学生主动观察的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和分析移动规律,又能提高学生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本节课基于地理思维培养的角度,有效实施地理图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从图像、动态演示图、文字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通过在引导学生读图、绘图、补图的教学过程中,不但丰富课堂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乐趣,而且有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