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路径与策略
——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

2021-11-30张雪清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张雪清

(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古田 352200)

单元整体教学是对语文课程的二度开发,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特别是随着统编语文教材全面铺开使用以及高中语文十八个学习任务群的推出,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实践单元整体教学。而笔者在跟踪调研中发现,单元整体教学依然不尽人意,如无视单元内部关联性与整体性,忽视单元整体教学与单篇教学的协调以及课外资源拓展等,导致单元整体教学盲目和无效。如何依据课程标准,选择合适的单元文本,对标定点,设计一个科学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方案并将其实践于课堂,是笔者这几年一直研究的课题。本文以统编语文八下第一单元为例,提出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些思路与策略。

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典型的民俗单元,由于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不少的民俗类作品,如果再进行单篇教授,重复学生的旧知与已有的能力点,这种单篇教法无疑是费时、无效的。该单元主题集中,各文本表达方式相似,情思寄寓的方式相同,是很好的单元整体教学样例。因此,笔者以为,这一单元的内容就可以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理念来统整教学。

一、重视集体备课,统筹单元整体教学计划

集体备课是当前提升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单元整体教学的特点及内涵决定其最需要教师集思广益,而仅凭一己之力去实现整个单元整体教学流程是不可能的。有效地开展集体备课,做好单元整体规划,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如何通过集体备课,科学有序地规划单元整体教学?笔者以八下语文第一单元为例:

(一)依标据本,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因此,单元整体教学必须认真研读课标和新教材编写理念,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发现,统编教材民俗类选文的体裁多样,散文、小说、诗歌、戏剧选文中均有涉及民俗文化资源。但分布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有的出现在课下注释中,有的出现在“综合性学习”中,但作为整个单元编排的则是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依照课标与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以及各单元对民俗学习要掌握的方法以及学习要抵达的程度,最终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言积累与建构,理解传承中华文化。

(二)着眼要素,统整单元教材内容

单元整体教学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但不是对教材内容简单地拆分、拼接,而是着眼要素,强调知识之间内在规律和联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方法、能力等结构体系。因此,单元统整要考虑几篇文本选择与组合的依据是什么?达成什么目标?[1]例如对统编八下语文第一单元进行组元时,笔者先通读整个单元教材内容,分析单元导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赏民俗之美”“品语言之妙”,而“民俗之美”则是通过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语言以及多样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整个单元贯穿了这一要素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课后拓展方面也多次强化。比如《回延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笔者通过对要素的梳理,对文本共性和个性的分析比较,选取每篇课文中独立又重要的知识能力点,努力寻找本单元多重目标之间的连接点,即“关注表达,理解文章是如何通过语言传达民俗意蕴,从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还得思考:单元内的教学序列如何安排,需要做哪些调整?每篇文章各自承担什么教学功能?教材内文本是否能支撑单元目标,需要补充哪些资源?这样,在遵循教材、利用好单篇示例作用的基础上,巧妙整合,才能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最大合力。

(三)关注学生学习经历,预设单元整体教学起点

单元整体教学规划,需要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等因素。也就是教师要通盘考虑学生哪些地方可以凭借语文能力和生活体验可以自行解决的,哪些地方存在不同理解或者没有关注甚至无法理解的。[2]笔者通过对学生旧知的调查,发现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了解不少,但仅仅是停留在民俗知识、民俗活动形式的层面上,对民俗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了解不多,学生对文本中能够传情达意的关键性语句感悟不深,对这些语句往往是忽略而过,或者仅仅停留在答题模式的套路上。同时笔者发现学生对“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很感兴趣,认为“戏”并不好看,但“我”为何对此念念不忘?这个问题恰恰是该单元需要解决的重点目标。这样,对学生学习难点和兴趣点的分析,笔者就可以确定民俗单元教学的起点,以“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关注多种表达方式”为主线展开单元整体教学,避免重复学生已经经历过的学习过程,从而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教师还要根据单元各板块内容的契合度以及单篇文章的难易度,灵活规划单元教学顺序、教学课时、作业等。这样,单元整体教学才科学、有序、有效。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将基于集体备课下的单元规划整理如表1。

表1 单元整体规划

二、敲定教学范本,优化单元整体教学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需要以单篇课文作为引子范本,用一篇课文为单元整体教学作导航,把本单元相关的语文要素及能力训练点贯穿其中,从而达到语文要素、知识能力整体建构。这篇范本应该最具有示范功能、最具有含金量的语言形式,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及思维审美的提升,而且这篇文章与单元内的各个板块都有关联,比如和单元内其他的课文,还有写作等之间的联系。《社戏》作为一篇经典的名篇,又是本单元的首篇教读课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含有丰富的意蕴,“文化味”和“语文味”深度融合,如“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该单元其他文章也出现类似内涵丰富的句子,如《灯笼》一文“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等这些富含民俗文化和民俗精神的句子。教师通过单篇引出整体,学生自然就领悟了民俗类文本的阅读技巧。而且,《社戏》这篇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很有典型性,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使用,该单元的仿写也要求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利用该篇文章进行写法训练。这样的范本不仅可以带动单元内其他文章表达方式的学习,还是学生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作的典范。因此,这篇文章是打开学习本单元民俗文化的窗口,精心选准单元的这一篇,目标聚焦,范文引领,才能打通单元整体教学的任督二脉。

在敲定单元教学范本,明确范本教学价值基础上,教师可以预设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由于单元整体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言语实践,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最佳路径。笔者建议应立足语文核心素养,聚焦语言实践,开展单元学习活动。如《社戏》一文,备课组参照单元导语、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题,通过反复推敲,以为“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耐人寻味,且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于是可以这样设计言语实践活动:

我眼中的“戏”好在;

我眼中的“豆”好在。

笔者结合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由此形成能够统领单元学习活动的主问题,学生加以体验,并且学以致用,进而引出《安塞腰鼓》的“好一个安塞腰鼓”的理解。还应该合理利用课外资源,巩固民俗文本学习策略。这样,以语言为抓手,学生可以明白“语句传递精神”,达到读一篇知一类的目的。

言语实践活动离不开真实的生活情境。关联学生平时的生活经历去对接言语实践,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由于笔者所任教学校的乡镇是闻名遐迩的临水夫人发祥地,可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充分挖掘自己家乡特有的民俗特色,积极开展“搜集家乡民风民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内外融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有效落实。例如,本单元是关于“民风民俗”的主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笔者首先围绕单元学习目标要精心选择一些学习资源,比如推荐学生熟悉的本土民俗文化读本《临水夫人》和《金翼之家》,结合单元主题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其次应制定并实施的活动方案。

(一)单元导读,明确任务:

1.看目录,了解本单元内容及构成。

2.研读单元导读,提炼单元主题词——民俗风情品文化。

(二)聚焦主题,制定实施方案

1.围绕“民俗”,读懂四篇文本大意及情感。

2.确定本单元学习的板块关键词——话民俗、忆故人、念乡情、探写法。

3.提供资源,阅读《临水夫人》《金翼之家》《灯笼文化》等。

三、构拟测评框架,达成以评促学目的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具体可采用纸笔测试、小组交流、现场观察等多种评价方法。[3]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及文本特点,笔者主要采用纸笔测试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纸笔测试的内容要与民俗类单元教学目标一致,而且要体现单元的重点目标,例如该单元的重点目标是“赏民俗之美,品语言之妙”,选用的试题文本主题要和“民俗”有关,且语言要便于学生揣摩、品味。另外试题内容要兼顾课内外,既有课内知识的强化巩固,又有课外知识的拓展迁移。为了让评价能真实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需要设计评价方案,如表2。

表2 测评框架属性表

这样的测评框架,克服了评价的盲目性,提高了可控性和有效性,测试内容整合了单元知识与能力,与单元目标一致,真正做到了教、学、评一致。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理念决定了教学应有整体观念,在设计一个科学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教师在教材彼此融合方面要多花些时间,精心研读教材内容、课程知识、能力体系,把言语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目标,重视方法、规律的总结,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