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突出记录问题探讨
——以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申报参评年鉴为例
2021-11-30孟亚男
孟亚男
(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长春130051)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提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总体目标[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11-29.。经过五年不懈的努力,以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全国贫困县序列为标志,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如何客观、全面、真实地纪录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攻坚克难谱写出的可歌可颂的脱贫、减贫伟业是摆在我们方志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必答之题。不仅志书编纂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而且,也是现在正在编纂中的2021卷年鉴必须担纲的重任。据此,笔者对申报参评2021年卷中国年鉴精品工程的21部地市级年鉴[2]21部年鉴为:《日照年鉴(2021)》《焦作年鉴(2021)》《武汉年鉴(2021)》《佛山年鉴(2021)》《柳州年鉴(2021)》《梧州年鉴(2021)》《贵阳年鉴(2021)》《黔西南年鉴(2021)》《武威年鉴(2021)》《固原年鉴(2021)》《晋城年鉴(2021)》《克拉玛依年鉴(2021)》《阿克苏年鉴(2021)》《锦州年鉴(2021)》《四平年鉴(2021)》《延边年鉴(2021)》《黑河年鉴(2021)》《南通年鉴(2021)》《盐城年鉴(2021)》《厦门年鉴(2021)》《南昌年鉴(2021)》。进行剖析,并对2021年卷编纂如何突出纪录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年鉴记录中的现状
从21部地市级年鉴框架设计看,都不同程度地记录了脱贫攻坚的内容,其中,用一级目形式记录的有3部;用二级目形式记录的有17部;没采用条目体形式记录的有1部(见下表1)。
表1 21部地市级年鉴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情况
总体看,这21部年鉴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记录得还不够充分、还不够到位。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摆位不突出。21部年鉴部中,用一级目记录的仅占14%,其余81%都是用二级目记录的(见表1),不仅设置的目级较低,而且记录形式也比较单一,多囿于条目体,其中,最能体现年度特色和重点工作的彩页、特载和特辑也只有几部年鉴采用(见表2、表3)。这种较低级目和单一形式的记录,不仅不能充分地体现党和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而且与年度性特征相偏离,与年鉴编纂规范体现时代性的要求也有差距。
表2 21部地市级年鉴用彩页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情况
表3 21部地市级年鉴用特载、特辑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情况
二是体量偏小。众所周知,用二级目记录的体量远远少于一级目,用条目体以外形式记录,体量也非常有限。与此同时,除3部用一级目记录的以外,17部用二级目记录的年鉴中,有3部二级目下只设置了5个三级目(条目);有3部仅设置6个三级目(条目);有4部仅设置了7、8个三级目(条目)(见表4)。如此宏伟浩大的脱贫攻坚工程,而且还是在攻坚、收官之年,区区几个条目是根本无法承载起全面记录重责的。
表4 21部地市级年鉴设置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条目数
三是深度挖掘不够。一方面,各级目的标题确立五花八门,有“脱贫攻坚”“扶贫攻坚”“扶贫工作”“精准扶贫”“协作扶贫”“扶贫开发”6种提法之多(见表5)。选立不同的标题,直接涉及到记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述6个标题,除“脱贫攻坚”外,其余5个标题都是指脱贫攻坚中的某项工作,也就是说只记录了脱贫攻坚战中的某一方面工作。另一方面,在这21部年鉴中,即使是用一级目和二级目记录了,收录的内容也不够丰富、全面,没能把一个地区脱贫攻坚的整体思路、重大措施、扶持政策、宣传推动等内容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片段”和“蜻蜓点水”之感,看不到一个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貌。
表5 21部地市级年鉴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级目标题情况
二、出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年鉴记录中不充分的因素
21部地市级年鉴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记录得不够充分、不够到位既有主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客观上有供稿单位提供资料不丰富、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主观上我们的编纂理念没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步伐,理念的更新滞后于现实发展,思维的惯性抑制了创新的能动性,没能有效地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导致对这方面内容辑录没能达到我们希冀的“突出纪录”的效果。
1.没能有效地处理好年鉴框架稳定性和年度性的关系
2017年12月21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下发了《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中指组字〔2017〕6号),第九条明确规定“年鉴框架应体现年度特征和突出地方特色”[1]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2017-12-21.;第十条明确规定“年鉴框架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可依据年度特点和事物变化情况作适当调整”[1]。这两条规定充分揭示出年鉴框架稳定性和年度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统筹兼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编纂出上乘质量的年鉴。重此轻彼,厚张薄李,年鉴质量都会下降。21部地市级年鉴之所以出现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记录得“不理想”的状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执行编纂出版规定有偏颇,没有处理好年鉴框架稳定性和年度性特征的关系,两者之间,过分注重稳定性而淡化了年度特征。更有甚者,有些编辑为了“省事”,不加思考地照搬、复制、套用上一年度的框架,致使年度重点工作被淹没在大量的年年都在做的常规性工作之中,重点工作没有得到“重”记,年度特征被边缘化。
2.没能有效地处理好年鉴资料连续性和扩展性的关系
年鉴资料必须保持连续性,以正确反映事物发展脉络和轨迹,增强应用时的可比性,提升留存和使用价值。但是,这种连续性不是机械的、固化的,而是要深挖同类资料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赋予新年度内涵的连续性。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18.。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对特殊贫困人口的保障施[2]李克强.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9-3-5.。2019年10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2020年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增加扶贫投入,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强化对特殊贫困人兜底保障[3]李克强.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0-5-22.。2020年7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开展2020年脱贫攻坚督查工作。2020年11月底,全国贫困县和贫困村全部摘帽、出列。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4]习近平.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讲话.2021-2-25.。“十三五”期间,我国在脱贫攻坚的力度、广度、深度和精准度上年年都有新举措、年年都有新突破,而我们编纂年鉴在辑录这方面资料时未能完全做到迅疾反映,第一时间跟踪收集,第一时间记录在案。
3.没能有效地处理好年鉴编纂路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年鉴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年鉴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探索出了比较成型的编纂路径。综合考证各地的情况,这种路径的主体是(以书号出版的年鉴):拟定编纂大纲——向主管部门部署组稿工作——对各部门报送资料进行编辑(同时进行初审、复审)——由专家对编辑成稿进行终审——根据终审意见进行修改——校对——报送出版社——出版社审核出版。毋庸置疑,这种编纂路径非常契合年鉴“官”书的特性,而且是被多年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路径,今后乃至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和传承[5]张恒彬.借鉴国外年鉴经验推动年鉴事业转型升级.史志学刊,2019,(5).(P28)。但与此同时,在近些年的编纂实践中,我们也敏锐地察觉到,面对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经济业态、新政治生态、新文化景象,新社会生活画卷,新生态文明景观,单靠原有的路径已不能充分地满足年鉴编纂全面、翔实、客观地反映一个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仅向各地扶贫办、发改委索要资料,把眼光只盯在1-2个政府部门上,收集的资料是必有局限性,相当的多部门和机构,比如,财税银支持助力扶贫;各媒体宣传扶贫;各行业产业扶贫;社会各阶层参与扶贫等大量鲜活生动的资料就收集不进来,扶贫大格局全景象就展现不出来,记录得也就不可能充分。继承原有路径优长,探索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官网以及探访行业协会、召开座谈会等多路径进行辑录已势在必行!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6](汉)桓谭.新论·离事.。找准症结,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良策。在年鉴编纂中要突出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就必须严细精实地落实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中指组字〔2017〕6号),坚决树牢和坚持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好上述三方面的关系问题,否则,“突出纪录”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突出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建议
“突出”就是“要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P1324)。2021卷年鉴编纂要突出记录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就必须在政治站位、编纂方法、落实措施方面提级进位。
1.要在思想上提级升位,强化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意识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是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编纂2021卷年鉴,承载着加大、加重、加深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托,这也是2021卷年鉴编纂不同于其它年份年鉴编纂之处,更是我们坚定方志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担纲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政治责任。2021卷年鉴编纂,必须牢固树立突出记录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容是尽职,不记录或不全面不突出记录是失职的理念。提升思想站位,增强政治定力,强化政治自觉,坚决从记不记只是个质量问题、无关大局的模糊认识中走出来,向必须记录而且要作为重中之重来记录转变[2]牟国义.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年鉴事业新境界.史志学刊,2019,(5).(P26)。同时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引导,建议中指办迅速拟定和下发《关于在2021卷年鉴编纂中突出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意见》,尽快统一各方思想,明确具体要求,提出落实措施。
2.要在编纂上提级升位,实施特别重要和突出记录的攻略
第一,在谋篇布局上要放在极其显要的位置上。贫困县、贫困人口多的地区,在框架设计中,要将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容设置为独立的一级目,以篇目升格法强化并重点记录。贫困县、贫困人口少的地区,至少也要设置为二级目。
第二,在记录形式上实施立体化记录。“年度内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料可采用特载、特辑、专文、专记或其它形式集中汇辑”[3]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2017-12-21.。要全面深度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不能仅限于设置一个一级目,还应当充分利用卷首彩页、特载、专文、年度要闻、大事记、人物等进行多角度记录。比如,在彩页中设置“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题;在特载中收录本行政区域“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报告或脱贫攻坚总结大会领导讲话;在“专文”中收录脱贫攻坚专题调查报告;在“专记”中收录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纪实;在“大事记”中,收录年度内出台的重大扶贫政策和本地重大扶贫举措;在“人物”中,收录本区域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等,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非凡壮举和突出业绩。
第三,在记录深度上要进行深入挖掘。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精准掌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以及具体的方针、政策和当地党委、政府落实中央部署的具体举措,打开脑洞,拓展思维,增加敏锐度,确实把应该记录的内容全面收录到年鉴当中,避免出现漏记、偏记、浅记等问题。其次要特别注意挖掘扶贫与扶志结合的政策措施,开发式扶贫的经验,产业扶贫做法、精准扶贫举措、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扶贫长效机制建立等内容,把我们党用新时期扶贫理论指导扶贫实践取得的辉煌成就跃然于年鉴之上,告之和激励后人。
3.要在评审中提级进位,加大评审所占分数和权重
要通过评审来检查验收各级地方综合年鉴记录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情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评审来督导各级年鉴突出记录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进程,为此,笔者建议在进行2021年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中,把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容的记录作为评审采分具有特殊意义及一票否决的指标。没记录这方面内容的,属于漏记年度内特别重大事项,在评审中实施一票否决;对记录不全面不到位的,扣减分数;对记录充分且深度挖掘到位的,予以加分。
综上所述,作为年鉴工作者有幸赶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历史时刻,突出记录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肩上。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年鉴框架稳定性和年度性、资料连续性和扩展性、编纂路径继承性和创新性三方面的关系,避免出现对这方面内容记录摆位不高、体量不足、深度不够等问题,同时实施“提级进位”的编纂攻略,在框架设计中突出摆放,在记录方式上多形式并用,在辑录资料时深度挖掘,以最精彩的年鉴华章突出记录好这一彪炳人类史册的辉煌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