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
2021-11-30谭国清卢凤仪刘海飞
谭国清 卢凤仪 刘海飞
(1.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88;3.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001)
0 引言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当前,我们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决定这项事业的关键在于能否任用好创新人才。本文通过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才的论述,从实现中国梦、赢得综合国力竞争、推动自主创新战略3个不同视角对创新人才工作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分析,论述创新人才对于创新事业的重要意义。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梦,也是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人生梦。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时,将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要求有更多具有各种本领的人的积极参与”[1]。
1.1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就其基本内涵与实现进行了全面论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揭示出中国梦之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意义。
中华民族复兴的背后是两大历史性问题的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尝试以救亡图存却屡遭失败。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奋斗后才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遭受列强侵略不能自保,到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第一项任务的完成经历了100多年。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国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既能体现出我国发展大势,又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中国梦是在正确历史观和成就观的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开拓创新的伟大事业。这一概念提出后很快引起全社会的认同,并释放出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成为引领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创未来的精神力量。
1.2 创新人才工作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重视人才、吸纳人才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实现两大历史性任务的重要保障。从创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一个拥有数千万党员的执政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识才爱才敬才始终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变的底色。1939年12月《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强调“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3]。肯定了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民族革命中的积极作用,由此揭开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开端。随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断充实和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渐趋成熟,按照“发展党员,培养干部”的思路,大量吸收和培养知识分子,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大批知识分子支持参与革命,加入党的队伍,拥护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引导和发挥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党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基础。关于人才工作的英明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也是使得中华民族重新把握自己命运、走上复兴之路的重要保障。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的事业必须由创新人才来干。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使命本质上要求党在新时代继续坚持与重视人才工作,吸引、凝聚更多创新人才积极参与。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接近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迫切地渴望更多优秀人才,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始终坚持在创新活动和实践中发现、培养、凝聚优秀人才,在促进科技事业创新发展方面走向世界前列。
1.3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推进创新人才工作的关键
“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1]。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托人才,中国梦也助力成就人才。当前,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殷切愿望和共同心声。只有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推动作用,个人成材梦想与民族复兴梦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成功实现中国梦、个人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管人才重要原则:“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4]。该原则重点强调要通过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新时代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将个人成材梦融入到民族复兴梦之中,使得全国人才的努力方向集中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总目标上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与人才保证,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向纵深发展。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提出了思想政治层面的要求,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2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2.1 综合国力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国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其强弱直接关乎、决定着该国满足人民需求、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综合国力的发展,以求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各国之间势必将围绕提高综合国力展开激烈竞争。
用好、盘活人才资源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定支撑,当前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核心、最白热化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5];“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6],明确强调人才资源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资源地位,提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和科技水平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竞争的重要观点。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7]。
2.2 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国际人才争夺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人才流动是大势所趋。尽管当前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现象,但伴随着各种力量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及相互交流只会越来越密切。与贸易、科技、资本等要素的全球化进程相伴,人才在各国间的流动也是常态。从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来看,1990-2000年,全球国际移民总量从1.54亿人增长到1.75亿人,10年间增长0.21亿人,2010年则增长至2.12亿人,增速大大提高。而到了2013年,全球移民总量甚至达到2.32亿人,占全世界人口的3.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将带来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发生变化,使得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人才流会与商品流、技术流一样,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当下国际体系酝酿深刻变革,各国为谋取长期竞争优势,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都在加紧制定实施人才战略,特别把引进人才作为重大战略选择。发达国家逐渐转变传统的自由主义技术移民政策,其移民政策更加具有针对性。一方面,提高门槛,减少劳务移民、普通人才及家属移民,以平息国内“排外”情绪;另一方面,以美国2019年最新推出的高技能人才优先录用制度、日本“特定技能2号”为代表,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大“精准引智”力度,以更丰厚的条件、更便利的手续聚焦新兴科技领域国际高端人才,同时放宽留学申请标准,为优秀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签证申请机会,力图将自身教育优势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集聚全球高新人才,使得自身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人员国际流动常态化、国际人才争夺白热化的大环境对我国吸引、凝聚和培养海内外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2.3 主动出击,建设国际人才高地
“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能够建立和拥有一个具有突出优势的国际人才聚集与培养机制,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增加胜算、赢得主动权。
“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1]。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一方面,要进一步做好人才战略布局,充分开发和利用党内外、国内国际各方面人才资源。在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来到中国创新创业,实现由“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坚持以用为本,加强管理。构建国际人才高地的目的是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其评价标准在于质而非量。大量外籍中低端劳动力滞留国内,并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巨额红利,反而会增加社会治理成本。因此我国国际人才政策不但要重视人才引进与激励工作,更应注重完善人才选拔、评价与退出机制。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创新和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实现人才评价方式灵活、渠道多元,营造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的和谐氛围,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
3 自主创新需要强大人才队伍作支撑
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我国制定了自主创新战略。人才是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才视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多次强调人才工作之于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性,“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8]。
3.1 时代发展要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知识与技术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存在着规模大而不强、增速快而不优的问题。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已不适应于变化的发展环境,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技创新的道路。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经济应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进行转变,而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9]。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10]。
抓创新就是促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11]。唯有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基点,才能通过创新培育出发展的新动力、塑造更多能够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党的十九大在国内外形势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三步走”,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成为现代化强国,绘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路线图。与新时代“三步走”相对应的是科技创新“三步走”,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左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三步走与新时代三步走战略吻合,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与实现强国梦的重要驱动力量。
3.2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10]。发展的时代呼唤创新的事业,创新的事业渴求创新的人才。创新是破解时代发展难题的突破口,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变革与发展,而人才就是创新之本,唯有人才能为创新奠定坚实的根基、充当创新发展的驱动引擎。中国经济发展要实现从要素投入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实现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必然要依靠科技创新,说到底则是必须依靠创新人才。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12]。要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必然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而要取得这一战略的成功,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从而发挥人才的创新活力,把各类人才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要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精神,极大调动人才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谋划创新、落实创新中来,成为推动创新的真正实践主体。要遵循科技人才培育、成长的内在规律,“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13]。
4 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并就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指示,在此背景下,各地和各有关部门也都实施了一些具体举措,并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显著成效。
4.1 认识层面:中央和各地人才意识进一步增强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吸引、用好人才,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各级人才工作部门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提供沃土。2017年5月,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充分肯定了专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地位和作用,并将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将其凝聚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砖添瓦,为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制度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来自五湖四海的高层次人才。2016年我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后,积极广泛参与国际移民治理事务,增强这一领域国际话语权。2018年国家移民管理局的组建,是加强移民与出入境管理、畅通引才引智渠道的重要举措。我国各城市也相继出台多种政策,优化人才就业发展环境,以吸引、引进人才。针对国际高端人才,从2015年7月起,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先后出台了相关简化外国人在华居住申报程序的政策,为外籍优秀人才在我国居留提供更多便利。
人才是未来城市发展最关键、最稀缺的资源。在国内,为进一步吸引、留住全国各地人才,增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各城市上演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参与其中的不仅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天津、武汉、杭州、成都、南京、长沙、西安、郑州等一大批处于发展潮头的城市。围绕政策买房、租房补贴、落户降标、亲属安置、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方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2017年初武汉等城市提出“留住百万大学生”的口号,2018年3月北京出台针对特殊产业人才的宽松落户政策,8月上海提出以北大、清华为试点,探索建立对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本科生直接办理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地强化就业供给,在强调稳就业、保民生的同时,出台各项高含金量“人才新政”,广聚人才,为未来城市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储备力量。山东省滨州市出台“2020版人才新政”,提高人才生活补助标准,并专门建造人才公寓以解决人才住房问题。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进一步优化人才直接落户、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等政策,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抢人大战”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全面爆发、愈演愈烈,显示出在创新驱动发展与新旧动能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各地人才意识进一步增强,人才引进、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4.2 战略层面: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强国战略,其中,人才强国战略为其他强国战略提供了坚实基础而居于中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14]。我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八大以来,我国迎来“最大规模海外人才归国潮”,2012年海外回国27万余人,到2016年增加到43万余人,同年累计回国达到265万余人,人才强国战略得到人力资源支撑;“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等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4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印发了《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完善两项计划工作机制,提升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区域性人才培养计划“西部之光”通过深化东西部融合、开展“优秀人才+应用项目”合作方式等措施,支持和造就了一大批西部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显著提升了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3 制度层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制度化的体现。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该意见着眼于激发人才活力,倡导使用创新的人才理念破除人才发展中的思想观念与体制机制障碍。作为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推进人才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后,中央和各部委围绕该意见出台了具体政策及多个配套文件;各省、市、自治区印发了一些具体实施意见与方案,覆盖人才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包含各领域、各类人才队伍建设[15]。其中,2016年河北省发布关于“支持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离岗创业”的相关政策创新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同年11月,中央深改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2017年7月,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这些文件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给科研人员“松绑”,使得他们能够从文山会海与僵化的评价制度中解放出来,真正激发人力资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