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价值及路径研究
2021-11-30卢婉婷
卢婉婷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0 引言
2016年初,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以及“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深刻挖掘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也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
1 工匠精神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
1.1 历史底蕴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技术文献,记载了春秋时期六大类、30多个工种的内容,反应了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其中,木匠鼻祖鲁班以其独特的工匠技艺奠定了木匠、石匠、泥瓦匠的基础,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商高比毕达哥拉斯早500年发现勾股定理;李冰建造的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是水利史上的奇迹;著名的赵州桥,是隋朝的工匠李春设计的,至今仍然在使用。这些古代的能工巧匠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形成了我国独特悠久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
我国工匠精神具有悠久的历史,许多行业和岗位都传承着工匠精神,工匠们在各行各业中都有自己的鼻祖。如木工使用的手工工具钻、刨子、铲子、曲尺、画线用的墨斗等,都是木匠创始人鲁班发明的,醋坊鼻祖姜子牙、陶瓷业鼻祖宁封子(陶器的发明者)、印染业创始人葛洪、造纸业鼻祖蔡伦(“蔡侯纸”的发明者)、皮匠、鞋匠祖师孙膑、酿酒鼻祖杜康、豆腐界创始人乐毅、中医业鼻祖扁鹊等,受到各行各业工匠们的尊敬和崇拜。传统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是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的“父子相传”,后逐渐演变为“师徒相承”的技艺传授方式,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作用,逐渐的将手艺和技能流传下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理念,如中国自古追求“精确”的传统,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还有“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习语,“尊师重道,谦虚好学”的美德,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工匠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1.2 时代内涵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孕育了新的时代精神,赋予了工匠精神“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时代内涵,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精神在当今时代的生动体现。
首先,工匠精神的实质是“爱岗奉献、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要干一行,爱一行,对待工作有敬畏之心,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其次,工匠精神的基础是“技艺超群、技术精湛的职业能力”,需要从业者具有高超精湛的技术和分析处理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再次,工匠精神的要求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操守”,要钻一行,精一行,无论身处何种岗位、肩负何种职责,都要努力做到最好,这是塑造工匠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工匠精神的外延是“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职业理想”,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优秀的工匠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探索、大胆尝试、敢于创新。
工匠精神不应只是技术工人具备的职业素养,而应是各行各业均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只有让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树匠心、育匠人”才能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价值导向,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时代气质和社会品格,为建设社会主义制造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大国工匠。
2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意义
工匠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德技并修的高职学生是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方向,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2.1 工匠精神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关键任务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与工匠人才培养密不可分。
高职院校是“大国工匠”孕育和培养的重要基地,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召唤着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育人功能和培养工匠精神之间存在着契合点。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沃土,而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思想,具有深刻的德育价值。因此,高职院校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中,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大创新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强职业院校综合竞争实力,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创新与发展,提升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工作。[4]
2.2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传统手工业和传统工匠的地位被机器生产逐渐替代,传统工匠似乎离我们远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任重而道远。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的精神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动力,在此形势下,需要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培养当代青年的工匠精神能够强化其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能力品质,强化青年创新创造能力。培养追求极致、创造卓越的工匠精神应成为社会各行各业提升质量、发展自我的品质追求,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新时代的青年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优秀人才和大国工匠,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保障。
2.3 为“互联网+”时代创新创造提供不竭动力
“工匠精神” 所倡导的精益求精、创新创造是“互联网+”时代创新创造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面对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青年人是“互联网+”时代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以最开放的姿态吸收和学习最新前沿的技术,创造最新的科技成果。如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凭借着不懈的追求和创新,带领团队创造智能共享单车,其车锁实现智能解锁和GPS定位,车胎采用热橡胶发泡而成型免充气轮胎,车链利用轴承驱动替代传统链条驱动,是一款不会“掉链子”的自行车,与互联网时代高度融合,不断创新提升单车品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些“中国智造”中无不凝结着伟大的工匠精神。 “互联网+”时代倡导的工匠精神与这个时代追求的创新、创造精神是一致的,二者有着高度的融合性,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能够不断激发青年的劳动热情和创新激情,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3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路径
3.1 优化高职院校顶层设计,培育新时代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大学生应当养成的职业道德,职业院校要建立常态化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广泛运用校园文化、校园制度、课程体系等载体培育新时代工匠文化,使之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职业追求和行动自觉。其一,要完善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制度。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将弘扬、贯彻和践行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管理、教学和实习等各个环节。其二,要积极构建榜样示范,培养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典型案例。邀请优秀工匠和劳动楷模进入校园分享,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工匠,实现工匠文化的熏陶与再造,进一步坚定职业理想,树立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自觉。其三,要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选修课,通过学分制督促学生了解和学习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树立正确的就业导向,自觉践行工匠精神。
3.2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培养新时代技能型人才
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第一,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德育能力培养,加深教师对工匠精神的挖掘和阐述,教师精心处理教材,认真组织教学内容,体会“传承大国工匠”的思政理念,更深层次地去挖掘和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用劳模精神和大国工匠的典型案例进行授课,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要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融入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不断指导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及需要紧密结合,实现思政课潜移默化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第三,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延伸各学科和思政教育之间的交融互通性,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创新体系中,把技能传授和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课堂育人优势,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把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养作为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核心内容。[5]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加深从业的信心和决心,塑造德技双馨的工匠人才。
3.3 加强社会实践和竞赛历练,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
大力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单单依靠理论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需要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引领,更需要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各项积极性,培养学生不断总结、注重学习、追求突破、勇于创新的能力。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强各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性实践。第一,参加技能大赛。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练、以练促用。通过竞赛增强团体意识及科研探索能力,培养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激发创新创造思维,培养创新创造的活力和激情。第二,加强专业实训。高职院校实训室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涵养工匠精神的重要场所,通过专业实训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深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第三,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到企业和工厂的一线中,让青年人能够在企业中去检验自身所学,发现不足,进一步强化专业知识,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传承技艺,弘扬工匠精神。
4 结语
工匠精神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和心中。高职院校要在对人才培养工作宏观领导的基础上,深刻挖掘和阐发新时代工匠精神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育人价值,立足工匠精神的优秀文化底蕴,多方协作、多措并举,促使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育人教育全面融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敬业、专注、精益、创新精神,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