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因素在技术口译中的运用
——基于土耳其与湖北校车生产合作项目现场口译实践
2021-11-30郭雯
郭雯
(武汉晴川学院,湖北 武汉 437000)
一、引言
口译是一种运用语言的复杂交际活动,它牵涉到个人的脑神经活动、心理活动、语言运用方式等认知活动。(江晓梅 2013:1)基于服务对象与场合的分类,口译可以分为商务口译(business interpreting)、法庭/法律口译(court/legal interpreting)、媒体口译(media interpreting)、医疗口译(medical interpreting)、技术口译(technical interpreting)等。(江晓梅2013:14)。目前,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汽车文化及技术的涉外信息的积累进度也十分迅速。早在2012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一,在国际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并且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中国以其相对而言的人才、物料及市场优势,必定成为各大汽车企业集团争相合作的对象。许多大型汽车行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生产及研发中心,这就使得中外的汽车技术专家,学者的交流越加频繁,对技术口译员的需求也势必增加。
二、理论框架
(一)技术口译的定义
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社会对技术口译的要求不断增加。但是,中国关于技术口译的研究,仍然处于起始阶段。技术口译通常是指,在大型项目合作或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在设备进口、技术引进、设备安装和设备调试等方面需要与国内外技术专家或工程师进行交流所衍生的口译服务。(杨淑霞 1999:3)在前文中笔者也提到过,本文所探讨的技术口译是指主要以实物为载体的技术口译,比如工程,汽车,机械类,而法律,社会等其他意识形态类的技术口译并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二)非语言因素
人类的交际方式一般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两者相辅相成,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一种交际效果。施佩贝尔(Sperber) 和威尔逊(Wilson) 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非言语交际,简单的定义即“非语言交际就是不通过言辞传递的信息”。(William J.Seiler 1992:97) 。由于笔者主要讨论的是非语言因素在技术口译(汽车领域)的运用,这些口译场合往往具有术语专业性强,技术交流的场合特殊,以及现场噪音等干扰性大等特点,所以笔者将会重点分析非语言因素,因其对于技术口译的理解、记忆和输出过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也有利于解决技术口译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三、案例分析
笔者根据上文提到的技术口译以及非语言因素的相关理论,结合实战经历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加以分析,将一个完整的技术口译项目按时间顺序视为译前,译中和译后这三个步骤,并对其中的非语言因素运用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译前所运用的是情景模拟法,译中所运用的是借助实物法和仔细观察法,而译后的总结部分实际上是又回到了译前的阶段,这样进行一个循环,直到整个项目结束。
(一)译前——构建情景语境
技术口译的专业背景知识通常十分深奥,如果不提前进行了解,那么很有可能在口译时出现错误或疏漏。此时,语境的模拟对于准备背景知识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技术口译的译前准备中,充分重视口译的语境特征,利用真实的话语材料,创造逼真的交际环境,能够帮助口译员在真实的口译任务中更加轻松自如。笔者在接到翻译任务之后,由于时间紧迫,就从大的框架入手,既然是设计到汽车制造,那么除开专业词汇,必然还要涉及到汽车制造的起源,汽车制造的工艺和汽车制造的主要流程。情景模拟的作用就在于,让译员带着问题和思考的情况下,化被动为主动。
(二)译中——观察利用现场
1.借助实物法
通常在项目确定以后,中外双方的技术技术人员按合同规定通常在技术考察现场和技术交流的时候,都会随身携带图纸。口译员的作用就是帮助中外专家将图纸上面的设想变成现实。比如笔者在这次的汽车口译的技术交流会的时候,就碰到一个词汇,当时中方的技术专家称其为“车载灭火弹”,笔者之前并没有准备到这个词。在笔者陪同中外的专家检查一辆校车样品时,这个灭火弹是内置于车头前的。还好当时中方专家在说到“车载灭火弹”的时候告知笔者灭火弹的位置,于是笔者直接用手指向了灭火弹的位置,然后用了“this part”这样一个词语指代灭火弹,外方专家立即明白笔者的意思。因此,在技术口译的现场,译员可提请双方技术人员借助万能语言——技术草图(technical sketch),或充分利用现场的各个物体,包括现场的零部件,地形等。因为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替代词直观,而且不容易引起误解。
2.非语言观察
技术口译的发生环境通常有别于安静的会议室,而是在工厂等嘈杂的地方。笔者认为口译员在进行技术口译的过程中,应该仔细地观察各位专家的副语言和体态语言以判断中外技术人员的情绪。比如这次口译实践中,土耳其派来的专家认为它们在设计校车方面的经验更为丰富,车头应该采用它们一贯设计形状---方形,并且铰链应该外置。而中方技术专家微微仰着头,语气有点急促说“这种设计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品位,而且车头两边的铰链不可能外置,必须内置。”“不可能”这个词表明中方的态度比较强硬,而且从其表情笔者看出中方专家有些不耐烦。笔者为了缓和矛盾,就说“It would be better if you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car head.And according to safety requirement,the hinge is supposed to be placed inside.”笔者在翻译时用了“could,supposed”这样的词语来缓和语气,以免双方僵持不下。然后在暂停的空隙私下分别和中外双方的专家沟通,并且进行相关的解释说明,再把对方的意见告诉彼此。
所以在进行技术口译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双方技术人员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技术项目顺利地进行,因此译员起到一个重要的调和作用,确保不必要的纠纷不会发生。
(三)译后——重新构建
根据技术口译的翻译项目持续时间长这一特点,译者可以在译后进行语境的重新构建。比如笔者在译中学习到“electrophoresis”这个词汇实际就是电泳的意思,而笔者在译前准备阶段对电泳词汇的理解是“cataphoresis”。因此根据新增的知识进行再一次的模拟,词汇的背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将有助于译员应对新一轮的技术口译。
四、实践结论
在技术口译中,笔者将一个完整的技术口译项目视作为进行了一次技术口译。从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技术口译的步骤着手,对非语言因素在技术口译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图例背诵法和语境模拟法主要用于译前阶段,也就是说在得到一个项目口译的消息后,首先做的就是根据相关信息进行词汇,背景知识的搜索,语境的模拟。有利于构建非语言语境,帮助译者在译中阶段做出提前预判和准备。这一步至关重要,并且促进了译中阶段的顺利进行。借助实物法和仔细观察法主要用于译中阶段,即译员在翻译时借助现场和观察说话人的体态语言,副语言,空间语言,尤其是在参观工地,工厂等施工项目,或者是当感觉到说话者之间的氛围有所异样时要细心察觉。而译后的总结,或者说重新构建语境信息,则是再一次地回到最初的译前阶段,但是是译前阶段的再一次梳理和整合。笔者认为这样一个循环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新世纪,人们对于这技术口译一领域的研究将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逐渐加深。希望笔者也能对非语言因素以及技术口译的研究运用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