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国际工程师背景下的项目德语改革研究

2021-11-30姚颖莹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德福德语工程师

姚颖莹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应“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美国普渡大学Hirleman 等[2]构建了国际工程师能力培养“三维”概念模型,认为一名优秀的国际工程师必须具备全球化素养,其中包括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能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跨文化有效沟通的能力。本文在国家发展战略和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结合工科本科院校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德语课程的自身困境,探讨工程专业学生德语能力的培养途径,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项目学生的德语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优化项目,以满足新的时代要求。

一、项目德语教学及改革背景

2000 年,浙江科技学院开始实施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在最初十年,项目整体运行良好,德方合作高校不断增多,合作专业日益丰富。一大批学生顺利通过德语语言考试和德方专业面试,走出国门。该项目的成功,项目德语教学功不可没。但是,近年来,项目德语教学遇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工程教育改革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美、德等世界发达国家先后发布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 战略”。2015 年5 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文件。这对工程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绪红教授在2015 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指出,“新工业革命要求工程人才具有全球视野、工程伦理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特别需要具备跨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工程人才。这类人才要进行跨学科、跨行业、跨文化的‘跨界培养’”[3]。

(二)留德考试调整

1991 年,欧洲理事会成立“语言学习与欧洲公民资格”项目组,历时10 年,于2001 年出版《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简称《共同参考框架》)。该文件就外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统一的、明确的规范描述,这将增加全欧洲外语课程、教学大纲和结业证书的透明度,有利于在现代外语教育领域开展国际合作[4]。《共同参考框架》的实践和推广,对欧盟甚至欧盟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教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德国按照该文件对外国学生入学德国高校的语言考试难度进行了调整。

2014 年,下萨克森州预科院对浙科院的德语确认考试进行了大幅调整,使其达到《共同参考框架》的C1 等级要求。主要调整如下:阅读部分在原有问答题基础上,增加了判断、填空等题型,加强对文章细节的考查;写作字数要求从200 提高到250,规定不得大量使用写作惯用语;口试要求提高,分数线从49.5 提高到60。

2016 年以后入学的项目学生需参加德福考试。德福考试难度高于确认考试,其阅读量和题量大,没有设立单独的语法分值。听说读写各部分单独计分,有一项低于TDN3,整个考试判定为不合格。德福考试涉及主题更广,更注重实际交际中的应用能力。

二、改革实践

为了应对项目德语课程的外部挑战,助力培养优秀的国际工程人才,德语教学部借鉴国际工程师外语课程三维模型[5],从语言、文化和实践三个维度全方位积极推进项目德语教学改革。

(一)语言维度

德语教学部力求从通识德语、通识专业德语、专业德语三个梯度大力提高德语教学质量。不断推进德语教师师资建设是提高德语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学院一向大力提倡师资培训,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作主题报告或开展研讨,也支持教师参加国内的教师培训和进修。在长年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德语教师熟悉国内外外语教学的最新要求和发展动态,对国际工程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1.通识德语。德语教学部定期修改教学大纲,参照《共同参考框架》的语言能力量表,对项目德语各学期的教学难度以及德福考试难度进行量化,为具体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在对能力指标进行评估时,往往采用“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层级的积极的肯定式评语,既能明确教学目标,又能区分学习者的掌握程度。根据语言能力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选取或者编写合适的教学材料。针对改革后的确认考试,编写出版《德语确认考试备考教程》,建设听力题型和阅读新题型的配套练习题库。针对德福考试,完成校级德语专项改革系列项目,涵盖了德福试卷的出题思路、培养方案的调整、听说读写具体解题策略研究及相关题库建设。德语教学部引入模块化教学,并成立听说读写教学组。德语教师定期商讨教学问题及解决方案。德语教学部还紧跟互联网教学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实践。针对德语在线教学资源紧缺的现状,组织申报了校一流课程建设,录制了大量的教学视频,尝试通过慕课等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通识专业德语。结合项目学生培养的实际需要,教师们积极编写符合工程师教育的创新型德语教材。目前已经完成该教材前两册的初步编写工作。两册教材分别以工程师留学学习和工程师工作领域为红线,将在工程师培养进程和工程师工作领域所涉及的通识知识融入德语教学过程中。这一新型教材建设也得到了德方各合作院校的专业教授和语言教师的大力支持。目前,教材的部分内容已经在学生进行了试用,在师生中收到了良好的反响。

3.专业德语。为项目各专业设置专业德语必修课,由相应专业的任课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他们大多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教授职称,有很强的专业背景,曾长年在德国留学或者工作,德语基本功扎实,能流利地使用德语讲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专业德语课上,项目学生不仅学习了大量的专业词汇,还能使用德语研读专业资料,了解本专业在德留学时的专业设置和要求。该课程是语言和专业学习的完美结合,对学生留德学习大有裨益。

(二)文化维度

学生在日常德语学习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了德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初步感知了中德文化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将德国工程师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等工程文化融入教学过程,将探究如何培养优秀工程师贯穿始终。项目德语教学还依托德国柏林教学模式,采用全德语的授课方式,通过报告、讨论、采访等教学方法,探讨跨文化内容。提高学生德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行为能力。

(三)实践维度

德语课堂大量采用情景化教学。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辩论等情景化教学中,学生不仅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提高口语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掌握了交际技巧,提高了沟通能力。教学部还将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通过举行德语角、“海报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静态氛围”和“动态氛围”。学院与德国多家语言机构合作,组织面向项目学生的德国暑期游学活动。游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德语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其留德决心。

三、结语

实践证明,项目德语教学改革是富有成效的。2014-2017 年间,项目的语言通过率实现稳中有进。2018 年以来,德福考试通过率也远高于国内同类高校。德国合作院校教授反馈,学生的德语能力有大幅度提高。当然,德语教学部绝不满足于目前的成绩,只有不断加强德语教学研究和改革,才能顺应新时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德福德语工程师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德语学习中英语的干扰性问题及其在德语基础教学中的意义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百元大钞砸到你
加盟厚德福熟食 你找到能干一辈子的好项目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