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市废旧农膜回收概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1-11-30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9期
关键词:农膜残膜天水市

张 韦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技术服务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自农用地膜引进使用后,农作物产量及农业生产有了极大的改善,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使用农膜,其增温、保水、防虫、阻碍微生物病害及加快植物生长等的优势更为明显,但近年来大量使用农膜让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同时,“白色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废旧地膜不仅对田间地头、公路边、铁路旁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大量残膜存留于土壤中会降低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进而阻碍作物生长发育甚至会造成减产。研究表明:当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达到120 kg/hm2时,小麦、玉米、棉花产量分别下降17.8%、3.2%和16.0%[1]。地膜的大规模不合理使用已削弱了其使用优势,因此为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合理使用农膜和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力度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天水市“十三五”期间废旧农膜回收实践状况为例,对农膜的生产使用、流通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梳理考证。

1 “十三五”期间废旧农膜回收概况

1.1 回收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期间天水市通过法规约束与政策引导,创新模式、机制,运用源头防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3项措施,不断完善回收体系,自2016年至2020年全市农膜回收加工企业依次为16个、14个、14个、24个、11个,回收网点数量依次为163个、157个、151个、119个、138个,基本实现了各县区有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网点全覆盖重点乡镇的目标,逐步完善了农膜的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各个环节。

1.1.1 农膜的生产、销售和流通环节不断规范 针对生产与流通环节,天水市运用政策法规手段,将不合格的农膜生产企业和不合法的农膜黑作坊清除出生产行列,积极宣传落实国家地膜质量新标准,深入贯彻实施《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持续加大宣传《农用薄膜管理办法》(自2020年9月1日起实施),积极协调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市场监管,严格农膜市场准入,禁止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08 mm的农用地膜,推广使用厚度大于0.01 mm,耐候期大于12个月且符合国家其他质量技术标准的农用地膜和厚度大于0.12 mm的农用棚膜。

1.1.2 农膜的使用、回收环节不断加强 一是不断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培训力度,让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对残膜危害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天水市采取以会带训、科技入户、科技下乡、专题培训等方式,累计培训农民9.6万余人;发放《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意见》等各类宣传资料共计10多万份,并通过短信、微信、QQ、农村广播、宣传栏等方式推送废旧农膜回收相关知识。二是对回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和监督考核力度不断加大。回收加工企业担负着废旧农膜的回收和再生产任务,政府资金的扶持是保障其正常运转和获得利润的前提,同时对其回收量和加工能力的考核也是对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的考量。三是废旧农膜回收网点管理及回收能力不断加强。通过对全市138个回收网点监督检查、扶持奖励等,逐步强化了各回收网点的回收能力。四是不断创新农膜使用新技术。在半干旱山区大力推广“一膜两用”实用新技术,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块推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械捡拾等技术,通过推荐使用可降解性、水溶性的新型地膜,减少了农膜使用量。五是农民对作物覆膜程度依赖性不断增高。为单纯追求作物产量,群众不断提高覆膜程度。从表1可以看出,覆膜依赖性由高到低的作物为玉米、蔬菜、马铃薯、中药材及其他。

表1 2020年天水市农作物地膜覆盖情况汇总 单位:hm2

1.2 回收机制不断创新

运用市、县回收加工企业、乡(镇)回收站、村回收网点的四级回收利用网络,基本实现了“收集有网点、收购有专人、加工有企业”的废旧农膜循环利用网络体系。通过“农户清理收集、乡村回收站点收购、县级企业加工”的方式,从单一的收购到“以旧换新”“以旧换物”以及“以奖代补”等回收奖补方式的不断更新,调动了广大群众对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积极性,让加工回收企业在“有利可图”的基础上提高农膜的回收率和资源化利用率。

1.3 政府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从表2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从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到地方财政各级政府专项资金不断加大,从2016年的184万元到2020年的650万元,每年都在增加财政投入,政府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工作从政策上到资金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有力的保证了废旧农膜的回收量和资源化利用。

1.4 回收利用率逐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稳步提高,回收利用率持续增高,从表2可以看出,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逐年提升,2016—2020年分别为78.82%、79.2%、81.23%、81.39%和83.25%,实现了各县(区)有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到2020年全市回收加工企业为11个,重点乡(镇)有回收网点,截至2020年底全市回收网点数量为138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为83.25%以上的目标,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全市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49%。

表2 天水市“十三五”期间废旧农膜回收汇总

1.5 残膜点位监测不断扩大

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特征、覆膜作物、种植制度、地块面积、覆膜年限、回收方式等情况,以主要覆膜类型区主导覆膜作物为监测对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农田地膜残留点位监测。

2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1 存在的问题

2.1.1 农户对废旧农膜认识不够 农户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工作缺乏一定的认识,有些农户即使对废旧农膜危害性有了认识,但由于回收工作量大、回收价格太低,没有太高的积极性。

2.1.2 回收加工企业的回收加工能力不足 由于回收加工企业受资金等的限制,发展规模不大,回收加工能力不足。

2.1.3 废旧农膜回收相关技术还很薄弱 废旧农膜回收处理包括全生物降解地膜研发、农膜使用新技术和废旧农膜回收机械化、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等,相关技术还不是很成熟。

2.2 对策建议

2.2.1 强化政府对废旧农膜回收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农户有关废旧农膜回收相关培训,并增加政府投入,提高回收补助,这样一方面从思想认识上提高了认识;另一方面从回收价格上刺激农户积极参与废旧农膜回收工作。

2.2.2 加快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发展 加大废旧农膜回收企业的产能,引导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多元化发展,鼓励企业加大废旧农膜资源化研发创新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2.3 加大残膜点位监测和种植结构调整 根据点位监测情况,适时了解农田地膜覆膜情况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情况,对残膜超标的地块及时做出相应调整,降低覆膜程度。

2.2.4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 强化科技支撑,联合农膜生产企业、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全生物降解地膜研发企业、有关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开展联合科技攻关、技术示范和服务对接,重点解决废旧农膜回收和资源化再利用问题,发挥科技技术体系优势,服务农膜回收与再利用行业。

猜你喜欢

农膜残膜天水市
全国农膜回收率年底前达到80%以上
地表残膜回收机在西北成功应用
精彩童年“玩”味无穷——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社团活动走笔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思考——以天水市为例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
链齿式残膜回收机研制成功
走进天水市秦安县王窑初级中学——大山上最美是坚守
Design and test of clamping and conveying device for recycling agricultural residual plastic film
农膜回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