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30程赛杰王智敏龙苏兰
程赛杰 王智敏 龙苏兰
众所周知,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当前,我国各高校积极推进和深化“三全育人”新时代教育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促进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课程之间必须形成“协同效应”,这就需要不断挖掘、融通其他课程以及教育教学全过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爆发,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力抗击疫情,在抗疫实践中淬炼出了可与长征精神相媲美的新时代“抗疫精神”,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也活化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2]。护理学专业培养的护理人员,是卫生技术队伍的中流砥柱,肩负着救死扶伤和守护生命的重要职责,是新时代“抗疫精神”的继承者。将“抗疫精神”融入护理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1 新冠肺炎与“抗疫精神”
在2019年末,湖北武汉爆发了新冠肺炎,紧接着,新冠病毒席卷全国,对我国的医疗卫生和防控系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该病症,人群普遍易感,严重者会导致死亡。新冠病毒的肆虐,是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一次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爆发初期,党中央结合实情沉着应对,根据全国形势判断疫情发展态势,紧锣密鼓地下达、部署各项防控工作。在我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力共同抵抗住了疫情的袭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大胜利。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作为抗击疫情的主力军,穿上了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着尿不湿便开始了全天的工作,在武汉疫情爆发的短时间之内,便有效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救治了大量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攻坚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最美逆行者”,除了一张张被防护口罩勒出深深凹痕的白衣天使们,还有运输抗疫物质的卡车司机,有24 h坚守城乡社区的志愿者,有创造“火神山”和“雷神山”建设奇迹的施工人员,还有不分日夜奋战在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最美逆行者”用行动完美地诠释了“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有学者总结“抗疫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使命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和天下精神”[2],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详细阐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3]。
2 “抗疫精神”在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此次新冠病毒的肆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也为高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抗疫精神”反映了医务人员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这也是医学教育的核心和根本[4]。此次疫情再一次让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深刻意识到,护理教育不仅需要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和专业技能过硬的护理人员,更要培养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德善兼备、仁义宽厚的有用人才。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护理专业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遵循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原则,结合专业课程自身特色,将“抗疫精神”有效融入护理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总体来说,“抗疫精神”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解决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孤岛”现象,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强化课程思政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5]。
3 “抗疫精神”融入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
3.1 深入领会“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强化思政课程的精神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在举国上下打好疫情攻坚战的今天,抗疫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抵抗疫情的精神动力,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涵盖了团结精神、奉献精神、担当精神、科学精神,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对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而言,“抗疫精神”应该成为所有课程思政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围绕这个主旋律,充分挖掘抗疫思政元素,形成鲜明的教育专线,充分发挥“抗疫精神”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
3.1.1 结合护理专业学科特点 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在护理教育活动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序开展,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战场。根据以往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存在思想状态不稳定、理论认知模糊等现象,极易受到外界各种思想的冲击和干扰,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7]。因此,护理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同时,从护理专业的角度,讲好讲活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故事,其中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校2009级护理1班班长杨辉利同学的抗疫事迹,应该作为“抗疫精神”的典型案例进行宣讲。杨辉利同志说:“我是党员我先上”,于是她主动报名加入江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于2020年2月4日奔赴武汉,在武昌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抗疫精神”的实质内涵: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在条件有限的工作环境中艰苦奋战的斗争精神,在6 h内不吃不喝忍着腰痛也要细心呵护患者、视患者如亲人的职业精神。她的事迹在2020年2月28日晚上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新闻特写《寻找杨护士》为题进行了深度报道,时长3分33秒[8]。通过引入我们身边的典型案例,更能引发同学们的共情,引导同学们理解属于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化主义理论的信念。
3.1.2 活化“抗疫精神”教学内容 对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师想要在护理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讲活“抗疫精神”内容,还需要根据学情对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尤其需要注意2个方面。①必须深化学生对人民立场的认识。在对护理专业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抗疫战争中的人民立场,理解在新型冠状病毒暴发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疫情为基础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人生观等教育。比如在给同学们讲授杨辉利学姐的故事时,介绍她在家中有2个年幼的孩子(女儿4岁3个月,儿子1岁半)需要照顾的时候挺身而出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可以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大我”与“小我”的关系,引导学生将个体的“小我”融入到国家的“大我”中,弘扬公私之间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8]。②引导学生树立法律底线思维以及规则意识。比如在对护理专业学生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教师应强调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党在协调组织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使学生能够有效做到“两个维护”。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比我国抗疫成效与西方国家的抗疫情况,使学生认识到我党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价值情怀,这与护理专业的使命高度吻合,从而引导护理专业学生坚定爱国信念,站稳人民立场。
3.2 夯实护理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说:“护理不但是一门专业,更是一门艺术”,美国当代著名护理理论家华生(Jean Watson)指出“人文关怀是护理的基本属性”,深入透视护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实践成果,充分显示了护理的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文性三重属性[9,10]。因此,当代护理教育培养的护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随着多元文化护理的发展,护理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是责任心与爱心,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之心和对护理工作的审慎负责态度,是当前护理教育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3.2.1 统一知识传授与专业价值 有效凸显专业课程的思政属性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阵地。护理专业课程不仅包含十分丰富的知识技术含量,而且蕴含着极为鲜明的价值诉求。作为具有三重属性的护理学科,护理专业课程不仅向学生呈现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背后,渗透了有关价值、态度和情感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忽略了学生价值、态度和情感的培育,必将导致课程教学活动失去本应具有的育人功能,进而影响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序开展,甚至会影响同学们的政治稳定性[11]。基于此,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挖掘抗疫素材,并有效融合到各个知识点中,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德育培养相结合,两者齐头并进,这样才能促使专业课程成为抗疫精神思想升华的载体,充分凸显课程思政的教育属性。例如,护理系全体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了46名优秀毕业学子逆行武汉奋勇抗疫的先进事迹,这些催人泪下的抗疫故事是护理学专业任课教师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的宝贵资源。
3.2.2 统一护理专业优势与国家大局 不断凝聚“抗疫精神”伟力护理专业教师在“抗疫精神”视域下开展思政教学改革时,一定要将教育活动与我国整体发展局势相统一。在整个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对新冠患者的临床救治,还是对新冠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都需要非常专业的医学科学知识与技能。护理专业课程是传授学生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载体,但是护理专业课程的作用不仅仅在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些知识和技能背后的应用价值,即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考量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基于此,护理专业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应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疫情防控、专业课程学习与思想教育充分结合,引导学生对此次抗疫战争进行积极思考的同时,不断渗透“抗疫精神”进入课程教育目标体系,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提高专业价值观,培养护理职业使命感,使学生能够将抗击疫情的爱国精神最终转化为为国奉献的实践精神,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为本的效应[12]。
3.3 有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不断拓展“抗疫精神”传播空间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江西中医药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的号召,各专业教师自主选择超星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和企业微信等网络平台,通过录播或直播的方式完成了200余门线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实现全部课程网络教学的同时,学校组织7000余名师生同上战疫思政课,号召全校师生认真学习优秀学子杨辉利同志的“抗疫精神”,充分挖掘师生抗击疫情先进典型,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
3.3.1 创新线上教学模式 促使课程思政教育实现智能发展在我国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对护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而言,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构建系统完善的线上教育模式。在改革初期部分教师存在对线上课程的心理局限,但是在“抗疫精神”的鼓舞下,要直面困难、开拓进取,树立起智慧教育的理念,使思政教育改革得以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发展[13]。在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期间,我们利用企业微信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和磨课,全系教师在QQ办公群共享抗疫素材,共同讨论线上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充分融合全系教师共同挖掘的抗疫素材。各门课程任课教师修订课程教学设计,线下精心录制课程讲解视频后上传学习通,并在学习通平台布置适当的作业和讨论话题,全面开展融合“抗疫精神”的线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改革线上教学方法,创新线上教学内容,改革线上教学评价方法的同时,我们邀请了部分援鄂的优秀学子在线开展抗疫心得分享课,使“抗疫精神”直击同学们的心灵,取得了深刻的感情共鸣,很多同学课后在学习通讨论区域留言,表示要向优秀的师兄师姐们学习,做一名为国为民的仁义护士。
3.3.2 改革线下教学模式 实现课程思政精准育人2020年秋季学期,护理专业各门课程恢复了以往的线下教学模式。但是,学校鼓励主讲教师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线上教学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思政精准育人目标,实施措施如下。①课前,护理专业任课教师针对理论课中的重难点知识设计教学方案,精心制作具有思政特色的微课,然后上传学习通平台课程首页目录区域,接着将理论课的相关学习资料如PPT、案例等素材上传学习通平台资料区域的课程资料栏目,并在资料区域的题库栏目创建习题库,然后在通知区域发布学习通知。②课中,教师根据新修订的教学方案设计,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融合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精彩的知识讲授,必要时通过学习通平台在线点名、提问和答题。③课后,教师在学习通平台作业区域发布作业,要求学时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作业。另外,每次课结束后,教师在学习通平台讨论区域创建具有思政特色的讨论话题,要求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并留言,以此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思考。
3.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促使“抗疫精神”入心入脑为了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江西中医药大学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鼓励教师建设课程思政示范金课。同时,学校出资,集全系教师的智慧,深入挖掘思政素材,编著《护理改变人生》课外读本,从护理改变教师人生、护理改变患者人生和护理改变学生人生3篇进行编写,这本书以身边朋辈的榜样充分展示护理的职业道德、职业使命和职业精神,是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另外,护理系通过开展思政教学比赛,师生抗疫微课制作大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护理服务,在向社区居民实施中医特色社区志愿服务的同时,大力宣传防疫知识,教导居民开展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毒,不断拓展“抗疫精神”的传播空间,强化“抗疫精神”的实践效果,促使“抗疫精神”入心入脑。
4 结语
综上所述,不断加强护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推进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将专业课打造成学生真正喜欢的“功夫课”以及使学生受益终生的“金课”,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既行之有效且影响深远的有效途径。抗疫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号召下,护理专业应该将“抗疫精神”充分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并想方设法提高改革成效,达到育人目标,从而为社会培养有灵魂、肯思考、有担当、肯奉献的白衣天使,为健康中国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