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良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与贲门失弛缓症经验
2021-11-30周三林徐国良
周三林 徐国良
恩师徐国良是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深研经典,临床经验丰富,疗效卓越,临床擅用古方治疗疑难杂病,尤以医治脾胃病见长,倡中西汇通,笔者侍诊恩师左右三年有余,收获颇丰,现总结其辨治胃食管反流病与贲门失弛缓症经验如下。
1 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典型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相关症状可出现如上腹部痛、胸痛、腹胀、嗳气、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吞咽痛等,可引起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1]。GERD的发病机制为防御机制削弱和食管酸清除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为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过度等[2]。
中医学对GERD的认识一般参考相关疾病如“吞酸”“嘈杂”“胸痹”“梅核气”等进行。并认为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肝胆之气挟胃气上逆,致使肠胃津液、食物、痰湿、随逆乱之气上乘,浸淫食管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3]。
此病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挟痰湿上犯。此病脾胃虚弱为本,脾虚则木来克土,胃气上犯。徐主任倡“中西汇通”之说,脾主肌肉,此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过度当属中医脾气虚范畴。治疗此病重在调气,恢复气机功能,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气强则能固摄贲门,防止反流,胃气降则不反流,脾胃气机升降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治疗大法当为益气健脾、疏肝和胃、化痰降逆。益气健脾常予枳术丸,白术健脾益气;枳实收缩平滑肌,增强平滑肌张力,可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状态。疏肝常施四逆散、越鞠丸,如伴有剑突下疼痛,为《伤寒论》小结胸病,合用小陷胸加枳实汤,腹胀明显加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此方原方重用厚朴达半斤,人参仅用一两,但徐主任根据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及长期临床观察,认为厚朴小剂量(6~9 g)能理气通阳,如平胃散理气消胀,厚朴、苍术比例为3∶5,厚朴为小剂量,大剂量(20 g以上)破气如承气汤系列用于腹痛、便秘。此病以脾虚为本,只可理气通阳,不可大剂破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小剂量厚朴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用于改善胃肠动力不足,大剂量用于松弛胃肠平滑肌用于腹痛,大剂量用于气虚患者往往会导致患者明显乏力、腹胀加重,相反此病人参可稍重用,因人参可增加肌肉收缩,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4]。如出现吞酸、泛酸,多合用左金丸、瓦楞子制酸;如出现胸痛、胸骨后烧灼感,用栀子豉汤;素体脾阳不足,用栀子干姜汤;如出现咽部不适,寒证多用半夏厚朴汤;热证可用上焦宣痹汤或《温病条辨》三香汤合方。少部分患者见吞咽困难,此为食管炎继发食管痉挛,可少佐食管通利药物,如威灵仙、王不留行、急性子、鹅管石等,此类药物能增强食管运动,减轻反流,古代多用于治疗噎膈,噎膈之症多为食管失弛缓症、食管癌等,一般需重用解除食道平滑肌痉挛,但用于反流性食管炎一般不重用,因此类药物重用能松弛食管下段平滑肌会加重反流症状,亦不用芍药、旋覆花、代赭石等,此类药物亦能松弛食管下段括约肌不利于此病。
2 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体部蠕动缺失和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不全为特点。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食物反流、烧心等。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确,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5]。病情早期采用中药治疗能明显改善症状。此病既往又称为“贲门痉挛”“食管蠕动停止症”,药物治疗以松弛食管下段平滑肌、促进食管蠕动为主。中医辨证属于“噎证”“反胃”范畴,古人认为与气滞、顽痰、瘀血有关,徐主任认同现代医家梁乃津教授观点,风性挛急,此病贲门痉挛属于风邪为患,当用祛风解痉法,治疗大法为祛风解痉、通利食管、化痰祛瘀,祛风解痉药物能解除贲门痉挛、松弛食管下段平滑肌,如芍药、甘草、沉香、僵蚕、钩藤、蝉蜕等。通利食管药物如鹅管石、急性子、威灵仙、王不留行、旋覆花、代赭石、砂仁等能促进食管蠕动。鹅管石有通噎膈之功,近代名医朱春庐谓“鹅管石如柱状,重以镇逆,能通降食管,扩张食管”,《本草纲目》载急性子主治“产难,积块噎膈,下骨鲠”并载有验方“凤仙花子(即急性子),浸酒晒干为丸,治疗噎食不下”。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威灵仙有效成分可使咽部或食道中下端局部平滑肌痉挛得以松弛,且增加其蠕动[6]。由于食管上段扩张、食物水液潴留,此属于痰湿,常合用小陷胸汤或半夏厚朴汤理气化痰。病程日久,食管瘢痕组织形成,要活血化瘀,一般合用启膈散或仅用启膈散中的丹参、郁金。徐主任拟方启膈旋覆代赭汤,药物组成:白芍30 g,炙甘草5 g,钩藤15 g,旋覆花(包煎)10 g,代赭石20 g,生姜30 g,砂仁6 g,丹参20 g,郁金20 g,法半夏30 g,瓜蒌30 g,黄连5 g,威灵仙30 g。阴虚加北沙参、玉竹,便秘加桃仁,本病亦受情绪影响较大,常合并精神障碍,如存在明显气滞表现,合用四逆散、四磨汤。此类患者常常需要咳出痰液,吞咽始能缓解,此种痰液实为消化道分泌物,非呼吸道分泌物,当用消化道的化痰药物,如半夏,代赭石,竹茹,陈皮等。
3 医案举隅
GERD多为虚实夹杂之病,脾虚为本,气逆、痰阻为标,当标本兼治,治法为健脾和胃、理气化痰,佐以通利食管,而贲门失弛缓症实证多见,肝风夹痰,气机不利,以祛风解痉、通利食管为先。两者均多见气郁,均需理气解郁。
案1 患者陆某某,女,42岁。因“反复上腹部闷痛、胸骨后烧灼感2个月” 2016年10月15日就诊。刻症:上腹部闷痛不适,腹胀,进食后加重,伴有剑突下疼痛,胸骨后烧灼感,咽喉部异物感,平卧时气上冲至咽喉,如有堵物,胸闷气促,心烦易怒,纳眠一般,每日解大便一次,偏硬,小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腹部彩超示:轻度脂肪肝,肝右叶低回声团:性质待定(未排除血管瘤可能,建议增强CT检查),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扩张,左肾积液,左肾小结石。胃镜: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此属“痞满”,证属气滞痰阻,处方越鞠丸、小陷胸汤、三香汤加减,香附15 g,川芎10 g,苍术10 g,炒栀子10 g,神曲20 g,射干10 g,桔梗10 g,瓜蒌皮20 g,法半夏20 g,黄连10 g,制吴茱萸4 g,降香10 g,郁金15 g,淡豆豉10 g,射干15 g,厚朴10 g,枳实30 g,炒白术15 g,人参5 g。以上为全成分冲剂,上方服用5剂,症状迅速缓解。续方,炒白术加量至20 g,人参10 g,继续服用上方1月,诸症消失。
按:GERD为身-心相关性疾病,多伴有焦虑症状,精神紧张可加重贲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反酸,胃酸反流常常导致贲门炎、食管、咽炎,故有腹胀,剑突下压痛,胸骨后灼热感,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治疗当分寒热论治,可予行气解郁越鞠丸为主方,贲门炎导致剑突下疼痛,热证以小陷胸加枳实汤,寒证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食管炎胸骨后灼热感热证以栀子豉汤;寒热错杂证用栀子干姜汤;反流性咽喉炎,寒证以半夏厚朴汤;热证以《温病条辨》三香汤。该患者以热证表现为主,故组方为越鞠丸、小陷胸加枳实汤、三香汤三方合方,又此病为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过度,此属脾虚,枳术丸、人参等健脾,枳实促进平滑肌收缩,常用于治疗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肌肉松弛疾病,重用可增强食管下段括约肌收缩。
案2 患者李某某,女,77岁。因“反复吞咽困难3年”2018年2月2日就诊。患者近3年来反复出现吞咽梗阻感,进食面包等干性食物加重,多进食流质饮食为主,伴有尿频、尿痛,尿道灼热、麻木感,曾在当地“三甲医院”行胃镜等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尿道综合征”,药物治疗症状时好时坏。刻症:诉吞咽困难,间有进食后胸骨后疼痛,尿频、尿痛,尿道灼热、麻木感,头晕,口干无口苦,大便偏干,舌淡苔薄,舌下络脉偏红,脉弦细。此属于“噎症”“百合病”,辨证属于气郁痰阻,津液亏虚,处方:白芍30 g,炙甘草5 g,旋覆花10 g,生代赭石15 g,威灵仙30 g,百合30 g,生地黄30 g,滑石30 g,炒王不留行30 g,浮小麦30 g,大枣20 g,香附30 g,川芎20 g,神曲30 g,炒栀子10 g。以上为粉冲剂,上药服用5剂后复诊,吞咽梗阻感减轻,梗阻频率减少,仍有尿道灼热、麻木感、排尿不畅,上方加青皮15 g,沉香8 g。继续服用1周,诸症均见缓解,尿道不适亦缓解,后患者回珠海居住,间断服用上方,进食困难极少发生,尿道灼热、排尿疼痛感消失,外阴麻木感减轻。
按:此病属 “噎症”“百合病”,老年女性,消瘦,口干,为阴伤津亏,伴有多种精神症状,脉弦细为气郁痰阻,故拟越鞠丸行气解郁;百合病取百合病的主方百合地黄汤,又排尿不适,合用百合滑石汤,吞咽梗阻合用百合滑石代赭汤、旋覆代赭汤,取芍药甘草汤缓解贲门痉挛,王不留行、威灵仙通利食管,诸药合用,药证相符,病情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