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吸气肌力量训练研究进展
2021-11-30冯燕周凤牛陵川
冯燕 周凤 牛陵川
近年来,脊髓损伤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全球每年约有25万~50万人发生脊髓损伤,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于发达国家,男性多于女性,且青壮年多发。高坠伤(41.3%)和交通意外伤(22.3%)是颈部脊髓损伤的主要致因[1-2]。其中,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占比高达41.2%,而肺部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2.59%[2]。一项美国大型研究表明,脊髓损伤患者感染COVID-19的概率、感染严重程度和死亡率都高于普通人群[3]。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患者而言,这是比原发疾病更为凶险的问题[2],因此预防和治疗脊髓损伤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吸气肌力量训练不仅能显著提高颈部脊髓损伤患者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最大吸气压 (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MIP)、最大自主通气量(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等指标,还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文就目前颈部脊髓损伤患者的吸气肌功能障碍,吸气肌力量训练理论依据和训练方法进行以下综述。
1 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吸气肌功能障碍
吸气肌分为主要吸气肌和辅助吸气肌。膈肌是主要吸气肌,为穹窿状结构,由2条膈神经支配,平静呼吸时,膈肌能满足60%~70%的通气需求。辅助吸气肌包括肋间外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等,在呼吸功或通气需求增加时参与呼吸过程[5]。由于吸气肌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临床上评估或训练过程中,难以将膈肌和辅助吸气肌区分开来,故不单独赘述。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吸气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神经源性损伤 颈部脊髓损伤患者吸气肌受累程度取决于损伤平面和损伤程度[1],节段越高,吸气肌功能障碍越重,肺功能下降越多。膈肌是最主要的吸气肌,能吸入2/3的潮气量,由C3~C5发出的膈神经支配,而辅助吸气肌由C1~C8支配,所以颈部脊髓损伤不仅影响膈肌功能,也会影响辅助吸气肌功能。吸气肌失神经支配会导致吸气肌力量下降,进而引起VC、一秒呼出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MVV等指标下降[6]。
1.2 废用性功能下降 颈部脊髓损伤患者,由于长期制动和机械通气相关膈肌功能障碍(ventilator-induced diaphragmatic dysfunction,VIDD),膈肌纤维会明显减少,尤其是使用控制机械通气模式(controll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的患者,膈肌厚度每天会下降1.5%~7.5%[7]。有研究发现,颈部脊髓损伤患者膈肌厚度与ICU住院时长呈负相关,与功能独立性评分呈正相关(P<0.05)[8]。一项土耳其的小样本量的横断面研究发现,脊髓损伤患者所有的肺功能测试指标(除FEV1/FVC外)均显著下降[9]。
1.3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颈部脊髓损伤后由于吸气肌功能障碍,导致肺活量下降,为了满足呼吸需求,双侧迷走神经会进行调节,增加呼吸频率,保证分钟通气量[10]。此外颈部脊髓损伤后,吸气肌力量下降,呼吸频率增加,吸气肌耗能会增加,需要的血供也会增加,由于这种吸气肌窃流现象和代谢反射,中枢神经系统会抑制高强度活动,降低患者的活动水平,患者在进行低强度活动时,疲劳感增加,辅助呼吸肌过多参与,氧气利用率下降,诱发活动后呼吸困难[11]。
2 吸气肌力量训练理论依据
吸气肌属于骨骼肌,由于其血供来源丰富、需氧酶含量高,是所有骨骼肌中最耐疲劳的肌肉,分Ⅰ型纤维和Ⅱ型纤维。其肌力训练原则与骨骼肌类似[5,11],遵循“ 抗阻、适度疲劳、超量恢复,个体化”几大原则。
2.1 膈神经交叉现象(crossed phrenic phenomenon,CPP) 1895年发现狗在C2脊髓半切后,同侧膈肌失神经支配,随后切断对侧膈神经,导致对侧膈神经瘫痪,之后先瘫痪侧的膈肌恢复了运动,这种现象被称为CPP。此后发现大鼠在C2半切后2周后发现膈神经出现电位活动,而不需要双侧半切,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发性膈神经交叉现象。触发CPP的中枢位于双侧延髓腹侧呼吸组,主要机制是轴突交叉,也存在树突交叉。这为颈部脊髓损伤后膈肌失神经支配提供了治疗新思路,即便是完全性脊髓损伤,也可能出现这种神经调节或神经重塑现象,但是恢复的膈肌其活动度明显下降[12]。IMT能加速颈部脊髓损伤患者CPP,提高MIP,减少呼吸依赖和呼吸系统并发症。
2.2 中枢代偿 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生理应激,比如神经源性疾病、急/慢性损伤,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会发挥重大的代偿作用,促进神经肌肉的重塑[13]。Nguyen等[14]研究发现,颈部脊髓损伤患者为代偿膈肌的失神经支配和肌肉萎缩,在平静呼吸时,呼吸中枢驱动会增加,膈肌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和动作电位幅度都要高于正常人群,以满足通气需求。外周肌力训练可以增加皮质或脊髓水平的中枢驱动,增强运动单元的放电频率[15]。
3 吸气肌力量训练处方
3.1 种类 吸气肌力量训练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吸气肌抗阻训练(inspiratory resistance training,IRT)和等碳酸过度通气训练(isocapnic hyperpnoea training,IHT),根据抗阻的方式不同,IRT又分为气流抗阻训练(inspiratory flow resistance load,IFRL)和阈值负荷训练 (inspiratory threshold resistance load,ITRL)[6];IHT分为常氧状态下的IHT和低氧状态下的IHT[16]。
3.2 吸气肌气流抗阻训练(IFRL) IFRL的原理是通过一个限制气流的小孔进行吸气,调节小孔直径可以改变气流阻力,代表设备是Diemolding Healthcare Division(DHD)抗阻训练器,共有6档阻力,小孔直径从2~7 mm,直径越大,阻力越小。一项纳入30名C4~C7,ASIA分级为A的脊髓损伤患者研究发现,通过DHD进行吸气肌抗阻训练(处方为渐进式抗阻,15~20 min/次,2次/d,7 d/周,持续6周),患者的VC、MVV、Borg评分都有明显改善[17]。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合患者进行自我训练和家庭康复。缺点是阻力调节范围小,阻力精确度欠佳,阻力大小容易受气流速度影响。由于其阻力调节的不确定性,循证相关研究较少。
3.3 吸气肌阈值负荷训练(ITRL) ITRL的原理是通过一个加压阀门进行吸气,可以直接通过调节压力改变阈值负荷,当患者吸气压达到阈值时,才能完成吸气动作。代表设备有Threshold IMT、Powerlung、Power Breathe K5等,Threshold IMT阻力最大只有41 cmH2O(1 cmH2O=0.098 kPa)[18],当需要更大的训练强度时,可以选择阻力更大的Powerlung或Power Breathe K5。
Raab等[18]研究发现,脊髓损伤患者吸气肌阈值负荷训练效果与强度呈正相关,训练强度每增加10 cmH2O,MIP增加7%。Boswell等[19]随机对62名四肢瘫患者进行IRT,训练强度从30%MIP开始,每周增加10%,上限80%MIP,发现渐进式IRT相较于对照组,MIP增加了11.5 cmH2O(P<0.001),且IMT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参数无不良影响[20]。验证了颈部SCI患者进行渐进式高强度IRT效果会更好。
训练总量对MIP并没有积极影响,研究发现每增加1 000次IRT重复次数,MIP只增加大约1%[18]。肌力训练前4周的内在机制主要是神经适应,由于功能需求增加,中枢神经系统会做出应答反应,表现为运动单元募集增加,肌间和肌内协调性提高[15];4周后的训练效应,外周结构的变化,可能才是力量的增加。一项进行持续6周IRT训练的随机对照试验随访一年发现,患者训练后一年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显著减少,但MIP变化不大,可能与自我训练缺失有关,所以有必要增加训练时间,维持训练效应,将标准化IMT作为家庭康复的重要内容[4,19]。
Briskey等[21]研究发现,健康成人进行IRT时,强度设置为70%MIP时会引起血浆F2异前列腺素的增加,引起系统性氧化应激反应,导致膈肌过度疲劳,但是尚无关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报道。
因此,颈部SCI患者进行渐进式高强度抗阻训练时,应遵循适度疲劳、个体化的原则,选择最佳训练强度,且训练时间应大于4周。阈值负荷设备的阻力调节范围更大,阻力精确度更高,不易受气流速度的影响,操作更安全,适用于早期脊髓损伤患者,可密切监测吸气肌力量变化,严格控制吸气压力,实现肺保护通气。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更广泛。
3.4 等碳酸过度通气训练(IHT) IHT属于呼吸肌耐力训练,其原理也是呼吸肌疲劳,通过调节通气量来改变训练强度,比如要求患者达到40%或50%的MVV。由于呼吸肌正常状态下是低阻力做功,部分学者认为,对呼吸肌而言,IHT相较于IRT是一种更为自然的训练方法。Mueller等[22]随机对24名颈部脊髓损伤患者进行IRT、IHT和激励式肺量计训练(incentive spirometry training,IST),发现在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中,高强度的IRT(80%MIP)训练效应优于IHT和IST。Katayama等[16,23]发现低氧状态和常氧状态下的IHT都能增加运动员耐力,低氧状态更能激活辅助吸气肌,但是低氧状态下呼吸肌更易疲劳,并没有带来额外训练效益。
Mueller等[24]研究发现,四肢瘫患者使用SpiroTiger进行常氧状态下的IH训练,强度应设置为40%MVV,才能保证训练时间10~20 min,强度过低,达不到训练效果;强度过高,患者会不耐受。
IHT代表设备是Spirotiger,其优点是能显著提高SCI患者的MIP和MVV,减少SCI患者肺部并发症,延缓呼吸肌疲劳[16];其缺点是耗时、患者依从性较差、对患者体能要求较高,可能加重患者心血管负担。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神经系统状态稳定的SCI恢复期患者,需要实时监测训练反应,避免过度通气和低氧血症。
4 小结
综上所述,对颈部脊髓损伤急性期或恢复期的患者,进行IMT是必要且安全的。IMT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呼吸系统并发症,对减少呼吸困难症状、住院花费等有重要意义。IMT目前更多采用阻力调节更精确的阈值负荷训练设备,建议进行渐进式高强度抗阻训练,遵循适度疲劳、个体化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频率和时间与训练效果可能没有密切相关性,但训练时间至少应持续4周,频率和时间的增加对训练效果是否具有叠加效应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