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创新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1-30陈满侯畅
陈 满 侯 畅
(1.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1;2.武汉科技大学 城市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0 引言
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创业,全国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创业成为科技工作乃至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1]。在此背景下,湖北省全面深化培育工程,发挥工程引导示范作用,在培育创业主体、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等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业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创新,科技创业服务成效大幅提升,实现了新的跨越。
1 湖北省创新创业工作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着力优化全省创新创业环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打造新动能,有力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成效明显。
1.1 创新创业主体日益壮大
全社会市场主体快速成长,2018年湖北省有市场主体498.53万户,同比增长23.6%,注册资本(金)9.94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近100万人。武汉邮科院、武汉天喻信息、领航动力等企业进入2018年中国软件百强企业榜。中小型初创企业是带动创业就业,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截至2018年12月底,纳入火炬统计的湖北孵化器内中小型初创企业数量为10 344 家,众多科技初创企业加快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企业、新市场,进而推动了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湖北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1.2 创新创业平台不断丰富
截至2019年12月,湖北省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6家,数量为全国第六、中部第一;国家级众创空间61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5家,与北京、江苏、上海、广东并列全国第一;全省双创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数量达到500余家,总体数量均位居中部第一。全省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不断健全,实现县域全覆盖,类型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能力显著增强、成效充分彰显,在原有的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投资主体基础上,如成功企业家、天使投资人、龙头企业、创业媒体、国际大型财务审计机构等各类群体也参与到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中,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内容与方式。
1.3 创新创业投入持续增加
2017年,湖北省研发经费支出突破700亿元,占全社会R&D投入的1.92%,其中企业投入占78%以上。武汉市R&D支出占DDP比重的3.2%,居全国同类城市第六名。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不断壮大,湖北省政府引导基金总规模已超过700亿元。
1.4 创新创业成果取得突破
光通信、生物医药、半导体芯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涌现出高性能细晶体光纤、一体化3D打印技术、32层3D NAND存储芯片、植物源重组人血清蛋白、磁控胶囊胃镜机器人等重大创新成果。2018年1-7月,湖北省发明专利申请28 913件,同比增长18.3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63件。
1.5 创新创业作用更加凸显
创新对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截至目前,湖北省瞪羚企业达320家,斗鱼直播、卷皮网、斑马快跑、安瀚光电等5家企业入选“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榜”。2018年上半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2 846.51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 361.71亿元,同比增长14.3%;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值484.81亿元,同比增长9.3%。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内新增科技创业企业连续4年递增1 000家以上,在孵企业突破20 000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2]。
2 湖北省“双创”发展及成效
2.1 创新创业平台水平全面提升
湖北省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快速增长,类型结构更为合理,区域不平衡有所缓解,全省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做出积极贡献。
2.1.1 创新创业平台持续稳定发展
2019年以来,全省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00余家,数量与2018年持平,相比前几年众创空间的爆发式增长,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的发展进入稳定增长时期。全省4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探索体系扶持、技术转化、人才流动和科技金融融合的新路径,依托示范基地布局建设65个众创空间,8个工研院,56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73个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
2.1.2 创新创业平台绩效大幅提高
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积分制改革方法,对全省14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47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实行绩效评价,并以绩效评价为引导,全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档晋级,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能力提升。
2.1.3 资源共享平台全面发展
支持企业建设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700余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依托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组建生物技术、光电工程、新能源等13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大仪网”推进8 837台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为产业集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2.1.4 创新创业特色模式逐步涌现
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双创先行区”和“政策试验田”,将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相结合、与科技金融相结合、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探索形成以双创为引领和支撑的新经济体系与新发展模式。武汉市江岸区探索形成了老城区有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与双创融合发展的“江岸模式”,为大城市老城区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完善的双创教育运行机制,探索出了“一纳入四融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1.5 创新创业发展模式不断拓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湖北省80%以上的新建创业服务平台由民营企业建设运营,全省国有创业服务机构占比逐年降低,由2013年的高于70%降低到目前的不到40%。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渐显。在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方面,烽火科技集团发挥“烽火科技”品牌优势,整合创业投资、科技创新服务、企业管理服务、培训和咨询服务等功能,打造武汉烽火科技创新谷孵化器,扶持培育7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017年园内企业产值近10亿元,在智慧城市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武汉爱帝集团通过一个品牌、两大园区、八大平台的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开放式、全生态、产业化的特点,园内园外相融合的创业孵化体系、创新生态体系、产业加速体系。探索出了由传统服装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的新路径。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型创业发展方面,航天三江、人福医药等龙头企业围绕激光、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构建“研发机构+孵化器+服务平台+产业基金”的创新创业生态网络,形成科技成果创新与产业化的“接力棒”体系。围绕优势产业,整合相关优势学科资源,引导8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按照“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专业化”的原则,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武汉光电技术工业研究院探索出“科研人员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产业化-实体经济发展-再创新”的闭环发展模式。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探索持股孵化模式,建立持股孵化项目库,与部分入驻企业建立起牢固的股权关系纽带,实现“同发展、共进退”。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技术转移与应用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基地和营运支持、产业金融和投资等五大科技产业服务平台,成立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实现知识产权与转化平台无缝对接。
2.2 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不断完善
加快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大力促进科技资源与资本有效对接,拓宽双创融资渠道,着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费用高等问题。
2.2.1 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功能
大力发展早期投资,鼓励孵化器、众创空间设立种子基金或天使投资基金,发展“投资+孵化”模式。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投资省内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和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内初创企业的投资机构分别给与30%~50%和100%~300%的事后注资。截至目前,引导子基金投资成果转化企业已达31家(次),参股设立了4支天使基金,总规模11.6亿元,对200多家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投资近4亿元。在引导基金的政策带动下,全省已设立天使基金40余家,规模达十几亿元,已初步形成了支持早期新创业的创投体系。截至目前,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完成投资211项,投资额22.52亿元。省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达到194.7亿元,完成投资179项,投资额27.67亿元。同时,武汉、襄阳、宜昌等设立创投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过2 000亿元。
2.2.2 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创新
建设湖北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汇聚优质企业1.3万余家,省内外投资和金融机构400余家,园区和孵化器近百家,金融产品80余个,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促成融资超过16亿元。大力推进应收账款质押、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专利权质押等改革,开展萌芽贷、瞪羚贷等创新产品支持科技创业。武汉市扩大投贷联动试点,成立了全国首家持牌经营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总规模100亿元投贷联动风险补偿基金。汉口银行联手多家投资机构成立“投贷联盟”,累计为128家科创企业提供信贷资金超过10亿元。
2.2.3 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
湖北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实施上市后备企业“金种子”“银种子”计划,开通金融服务和上市辅导“绿色通道”,引导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8以来,湖北省先后有5家企业通过IPO审核并上市。
2.3 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着眼创新活动日益开放、协同、融合的新趋势,持续打造综合性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创新创业与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和人才聚集等相结合,形成叠加放大效应。
2.3.1 创新创业激励政策不断完善
湖北省政府围绕支持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探索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各地立足区域特色和发展实际,出台个性化扶持政策,不断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动力。《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显示,湖北省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与上年持平,稳居全国第7位。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环境4个方面,制定了系列政策举措,持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2.3.2 战略新兴产业全面发展
产业是推动双创升级的基础。近年来,湖北省布局形成了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生物园区第3位,“芯-屏-端”万亿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正在加快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航天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基地等重大项目。
2.3.3 创新创业人才活力不断激发
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我选湖北”等计划在推动在校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上发挥重要作用,年度扶持资金规模近4 000万元,每年支持千余项大学生创业项目。湖北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在引导科技人员创办研发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上发挥重要引导作用,年度扶持资金规模近1 000万元,连续两年涌现出一批获得投资支持、发展潜力较大的科研人员创业项目。同时,在聚集高端人才方面,武汉市设立中部地区首个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成功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4人、“千人计划”专家68人、海外高层次人才392人。2019年上半年,全省新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15人,国家级产业领军人才45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34名。
2.3.4 创新型企业稳定增长
建设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库,累计入库企业3 419家,其中,2 741家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享受税收优惠11.01亿元。2019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可达8 000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预计可突破23 000家,高企和在孵企业总量连续3年持续稳定超20%以上的增长。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前列,东湖高新区成为中西部地区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区域。
3 湖北省创新创业发展对策
3.1 加大对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提升的支持
目前,全国不同类型的孵化载体和平台全球占比超过50%,已达到较高数量和规模,进入提质增效阶段,长效化、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机制日渐重要。目前国家对双创支撑平台的财政资金支持重硬件载体建设而轻服务能力提升,资金补助比例低[3]。建议加强对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的绩效考评与管理,建立优胜劣汰机制,特别是对以服务模式创新为特色的平台,建议对其设施完善、人力投入、活动举办、服务开展、孵化绩效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推动现有的孵化器、众创空间提档升级。
3.2 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创业发展的痛点问题。统计显示,湖北省在孵企业中,只有不到5%的企业能够获得投融资支持。目前,国家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资金支持较少,而获得政府项目支持的初创企业,同时也更易于从资本市场和其他资金渠道融资[4]。建议国家层面考虑出台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设立类似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类的扶持计划,通过此类项目,帮助初创企业度过早期创业困难期,加快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3.3 出台激励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的优惠政策
创业投资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资本力量。近年来,湖北省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与各地政府引导基金共同探索参与天使投资,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对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参与创业投资仍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容错机制不完善[5]。特别是天使阶段的投资有较高风险性,具有特殊性。建议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性意见,改进绩效评价和审计管理制度,出台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