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1-11-30李跃平
李跃平
(镇康县土壤肥料工作站,云南镇康677704)
1 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
1.1 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
1.1.1 区位优势明显,发展蔬菜产业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镇康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临沧市西部,东连永德县,南接耿马县,西与缅甸国接壤,北与保山市龙陵县隔怒江相望。国境线长96.358 km,国土面积2642 km2,山区面积占98%。境内分布着1个国家级二类口岸和6个边民互市点,是全省25个边境县之一。县城所在地南伞镇距云南省昆明市746 km,距缅甸首都内比都750 km、缅甸果敢老街仅9 km,是中缅交往的重要通道和滇西南进入东南亚的陆上捷径和重要口岸之一,更是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发合作的核心区。县境内大宗蔬菜批量供应不足,特别是优质蔬菜较少,仅占消费量的一半,大量蔬菜需从其它市(县)调进,不但价格较高,而且新鲜度和品质难以保证。境外缅甸果敢地区博彩业、旅游业旺盛,过境流动人口较大,对蔬菜有大量需求,需从镇康县南伞口岸调入。所以,镇康县发展蔬菜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无销售后顾之忧。
1.1.2 自然环境优越,适宜多种蔬菜产业发展
镇康县地处滇西南低纬度地区,年平均气温18.9℃,最高气温36.3℃,最低气温为-2.1℃,正常年无霜期333 d,月平均最高气温26.6℃,月平均最低气温13.6℃。太阳辐射强,年日照时数1936.8 h,大于或等于10℃的年活动积温6786.3℃,年太阳辐射总量93.6 Kcal·cm-2,日照百分率为44%。年降水量1600 mm,雨季集中在5—10月,蒸发量15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在西北干冷气流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下,形成镇康县春秋温暖、夏秋季长、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热源丰富、干湿明显的亚热带气候。多样的气候类型,带来了多样的植被类型,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工业污染少,水质优良,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蔬菜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1.2 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1.2.1 蔬菜生产情况
2019年镇康县蔬菜种植面积2197 hm2,总产量32258 t,产值8788万元,平均单产15 t·hm-2,产值42672元·hm-2。其中:专业蔬菜面积约267 hm2,占总面积的12%,复种指数为300%;其余大面积蔬菜生产多与其它作物轮作,进行季节性种植,平均复种指数约150%。发展蔬菜种植农业企业2家,蔬菜专业合作社8个;蔬菜生产涉及镇康县7个乡(镇),其中:蔬菜种植面积凤尾镇330 hm2、产量5186 t,勐捧镇493 hm2、产量10023 t,南伞镇364 hm2、产量5530 t,忙丙乡235 hm2、产量3525 t,勐堆乡230 hm2、产量3028 t,木场乡204 hm2、产量1721 t,军赛乡342 hm2、产量3245 t;蔬菜品种叶菜类285 hm2、产量3603 t,白菜类512 hm2、产量8263 t,甘蓝类21 hm2、产量293 t,块根、块茎类321 hm2、产量4629 t,瓜菜类372 hm2、产量6124 t,菜用豆类233 hm2、产量2554 t,茄果类216 hm2、产量3033 t,葱蒜类184 hm2、产量1955 t,水生菜类4 hm2、产量50 t,其它蔬菜51 hm2、产量740 t,食用菌产量(鲜)1233 t。
1.2.2 蔬菜经营情况
镇康县蔬菜生产基本能自给自足,但也存在蔬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供应不足的情况。由于镇康县干湿季分明,每年7—9月为主汛期,降雨量大、温度高,大宗蔬菜特别是叶菜类种植困难,需要从县外调运。部分蔬菜品种由于受到种植技术限制,也需要外调。在满足县内需求的同时,根据镇康县自然条件积极发展冬早蔬菜订单外销,以满足内地市场季节性供应缺口。有蔬菜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2019年外销蔬菜约为6000 t,产值2500万元,主要品种为辣椒、四季豆、荷兰豆、茄子等,主要销往成都、上海、北京、长沙、郑州等地。
1.2.3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情况
镇康县建成专业蔬菜基地267 hm2,其中蔬菜大棚2750个30 hm2。蔬菜生产主要区域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得到逐步完善。
1.2.4 蔬菜市场流通能力情况
镇康县共有17个农贸市场,目前已改造8个,其中,乡(镇)农贸市场6个,已进行改造升级1个。村级7个,已进行改造升级5个。
1.2.5 蔬菜物流冷链建设情况
镇康县建成蔬菜保鲜冷库2座库容量6000 m3,其中:凤尾蔬菜保鲜冷库1500 m3,勐捧蔬菜保鲜冷库4500 m3,年处理量4000 t。
1.2.6 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情况
镇康县有蔬菜农残检测实验室1个,蔬菜农残速测室7个。各乡(镇)蔬菜速测室负责对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检测。镇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对县城蔬菜交易市场、主要超市、蔬菜生产基地和各乡(镇)农贸市场、中小学食堂等重点场所进行不定期产品监督检查,及时发布检测情况通报,检测数据全部上传到“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进行上线追溯。积极开展国家、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已运用国家、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有26家,其中,蔬菜1家。
2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2.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冷链、交易配套设施不健全
由于地处边疆,各级有关部门虽然每年都在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由于地理条件等原因,镇康县农田水利设施水利化程度还是相对较低,致使露地蔬菜单产不稳;大棚设施建设标准低、不规范,抗灾能力弱。在蔬菜的生产、运输、流通环节存在处理不及时,冷链设施不健全,贮运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难以适应蔬菜新鲜易腐的特点。蔬菜交易市场结构和布局不完善,无蔬菜批发市场,市场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困难。
2.2 科技水平较低,市场竞争意识薄弱
农民群众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弱,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小,品种单一、老化退化严重,地方性著名的优质优价品牌缺乏,名优特品种试验推广慢;栽培技术落后,无论是大棚还是露天蔬菜一直采用传统栽培模式,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率不高,良种良法不配套,种植管理技术落后,产量低、效益不高,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大部分农民群众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经营理念落后,产销信息体系不畅通,发展蔬菜产业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研判,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部分蔬菜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导致增产不增收。
2.3 规模小、效益低,难以满足县内、境外市场需求
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生产能力不足,产量低、批量小难以形成规模,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蔬菜生产主要以农户分散种植,发展庭院经济为主,品种单一、结构趋同,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日益突出。而由于县内境外市场需求量巨大,批发流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学校、企业大批量需求,供不应求从而导致市场恶性竞争。由于分散种植,零散上市,同类同质竞争,流通不畅环节过多,以商贩上门收购或农户直接运到市场销售,种植农户无市场话语权,普遍存在低收高售现象,导致县内境外蔬菜价格长期以来居高不下,而菜农收益却难以保障,加重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负担。
2.4 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较低
一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龙头企业产业链短,加工、储藏、保鲜和包装等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二是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三是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蔬菜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发展程度低,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不强,名、优、新、特产品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四是产业发展人才缺乏。由于从事蔬菜产业效益普遍较低、收入不稳定、缺乏吸引力,导致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进城务工,产业发展人才流失。现有从事蔬菜产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层次较低,种植、管理、经营能力提升困难。
3 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镇康县蔬菜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蔬菜产品品质较好,得到上海、长沙等城市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结合镇康县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各项发展措施,是推动镇康县蔬菜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3.1 明确目标,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建立健全“菜篮子”首长负责制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认识发展蔬菜产业的良好条件和坚实基础,把蔬菜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结合自身实际,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年度发展目标,确保蔬菜产业发展的稳步推进。2020年发展蔬菜产业面积2333 hm2,产量34000 t,产值10000万元;其中,外销蔬菜8000 t,产值3500万元。2021年发展蔬菜产业面积2400 hm2,产量36000 t,产值12000万元;其中,外销蔬菜10000 t,产值4500万元。2022年发展蔬菜产业面积2467 hm2,产量38000 t,产值14000万元;其中,外销蔬菜12000 t,产值5500万元。2023年发展蔬菜产业面积2533 hm2,产量40000 t,产值16000万元;其中,外销蔬菜14000 t,产值6500万元。2024年发展蔬菜产业面积2600 hm2,产量43000 t,产值20000万元;其中,外销蔬菜18000 t,产值7500万元。2025年发展蔬菜产业面积2667 hm2,产量45000 t,产值25000万元;其中,外销蔬菜20000 t,产值10000万元。
3.2 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产能
加大农业基础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土地治理,田间道路配套,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和特色产业基地的渠系、管网、喷滴灌等节水灌溉配套设施建设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蔬菜大棚、冷链物流配套体系、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新建蔬菜专业化生产基地500 hm2,年建设100 hm2,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蔬菜大棚50 hm2,年建成蔬菜大棚10 hm2;新建冷库5座10000 m3,实现每个乡(镇)均有1座冷库,其中南伞冷库容量4000 m3;建设南伞果蔬批发交易市场1个,完成标准化菜市场改造7个,逐步形成以南伞为中心批发与零售市场协调发展的蔬菜交易市场体系。
3.3 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凸显特色
按照“因地制宜、规划优先、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要求,打破区域分割,整合优势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速现代生产要素向优势区聚集,引导优势产品向优势区集中。按照“以立足长三角、珠三角”大市场,辐射本地需求的生产发展策略;以冬早蔬菜为主要经营方向;产业布局上以南汀河流域、凤尾河流域、南捧河流域海拔1000 m以下排灌方便的区域为重点;品种结构上,在海拔1000 m带以辣椒、四季豆、黄豆、茄子、苦瓜、番茄为主,在海拔1000~1600 m段的无霜地块,以荷兰豌豆、长寿仁甜脆豌豆和象牙白蚕豆为主大力发展订单蔬菜。抓好“小苦菜”、“树头菜”、“水香菜”等本地野生蔬菜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断凸显地方特色优势。
3.4 瞄准市场、培育龙头、提升规模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以“市场+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强化供求信息对接,瞄准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品种,龙头企业负责引进推广优质蔬菜良种,安排专职技术人员对基地蔬菜栽培进行全程指导,收购农户所生产的蔬菜产品进行统一销售;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按照企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进行蔬菜种植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协助企业收购基地所生产的蔬菜产品。大力推广辣椒、茄子、番茄、花菜、四季豆、荷兰豌豆、长寿仁甜脆豌豆等蔬菜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大力推广大棚蔬菜防虫网、性诱剂、黄板、杀虫灯、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品种引进,合理搭配早、中、晚品种,拉长上市时间,保障蔬菜常年均衡供给,确保市场稳定。采取统一种植管理标准、分散经营组织生产,提升规模,形成合力,提高市场话语权。
3.5 强化监管、提升品质、争创品牌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菜农的产品安全意识,全面推行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明制度”。强化蔬菜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面开展蔬菜原产地检测,市场许可准入检测,做好批发零售交易市场、超市、生产基地、农贸市场、中小学食堂等重点场所监督检查,大力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不仅要对最终蔬菜产品进行检测,同时要加强上游生产资料的监管,包括种子、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污染、水污染、种植管理方法也要进行严格管理,保证消费者切身利益,确保蔬菜卫生安全。加强基地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比重。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多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商标,并通过实施商标战略,积极争创镇康县蔬菜品牌,提高镇康县蔬菜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提高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