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后常见疾病及管理
2021-11-30梁国全
梁国全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斗虎屯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山东聊城252039
母猪的健康对于养殖场来讲非常关键,因母猪的体质好坏不仅关乎到自身健康问题,还会对仔猪造成直接影响,尤其是分娩后的母猪,如果不加强管理,将会出现较多的产后疾病[1]。
1 产后常见疾病
母猪产后发生的疾病种类较多,但以因产后感染而引发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以及无乳综合征的发病率最高,也是威胁母猪生产的最大疾病种类。乳房炎以乳房局部肿大和疼痛为特征,不愿让仔猪吮乳,严重时还会出现化脓性炎症,乳汁中含有大量脓汁,不及时治疗会继发全身感染。子宫内膜炎则是分娩时宫颈口开张,产程过长或者助产时手臂、器械等未严格消毒,造成病原微生物经宫颈口进入子宫而引发。产后的母猪一方面抵抗力较弱,另一方面宫内有营养丰富的血液、羊水、碎片组织等,很容易导致侵入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引发子宫内膜炎。无乳综合征是乳房发炎后,乳汁合成受阻,加上炎症的刺激,母猪采食量下降,有时饮水也会减少,最终导致少乳或者无乳的现象出现。
2 发病原因
产后感染是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以及无乳综合征疾病发生的直接病因,但该病因的出现还存在很多诱发因素。
2.1 产道损伤
母猪分娩过程中产道出现损伤就很容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入,尤其是产仔数过多、仔猪过大以及产程过长时,都很容易导致产道的损伤。产道正常情况下能自身分泌黏液,里面含有抗菌物质,同时阴道液偏酸性,不利于致病菌的滋生,但分娩过程中羊水对产道液进行了稀释,导致对外界感染的抵抗力快速下降,产道损伤后很容易诱发感染。临床常见的感染菌有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杆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支原体等。
2.2 体质下降
母猪分娩时消耗了大量体力,加上围产期由于子宫的膨大,逼迫腹腔中的消化器官挪移位置,消化功能降低,采食量下降,营养摄入不足,免疫功能暂时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此时,如果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体内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发作,就会导致产后感染的情况出现[2]。
2.3 环境卫生条件差
有些猪场尤其是中小型猪场,不重视环境卫生工作,猪舍经常放一些杂物,有的舍内蜘蛛网爬满墙,很容易为病原的扩散提供条件。母猪临近分娩前产床不清洗消毒,粪便污染严重,由于多数病原菌和寄生虫的虫卵都是存在于粪便中,很容易对母猪和产后仔猪形成感染威胁。
2.4 管理水平低
母猪产后未能及时护理也容易引发疾病,正常情况下应肌注1 剂广谱抗生素,严重时可在阴道内放入抗生素栓剂来抵御感染,而管理水平低的场往往忽视这些环节。有些猪场消毒频率低,环境中的病原数量大,母猪分娩时阴门不清洗消毒,仔猪吃初乳前乳房被粪便污染。有些初产母猪未经历过定位栏,造成暂时性应激,加上还不适应哺乳习惯,负担重,一直处在紧张之中,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乳腺发育及泌乳机能受到影响,无法或减少泌乳,易发生乳房炎。
2.5 滥用药物
正常情况下母猪分娩后为了控制感染,应以抗生素预防为主,配合舍内严格消毒一般都不会发生疾病。但有些养殖者对药物不了解,把预防产后感染的重心过多依赖在药物上,一味追求“消炎”,殊不知消除炎症的方式有2 种,一种是抗生素消炎,另一种是甾体类药物,前者使用是符合疾病用药规律,而后者药物大剂量使用则会造成免疫抑制,不但起不到抗感染作用,有时反而还会引发感染,最常见的药物有地塞米松磷酸钠等。
3 母猪产后的管理
要想将产后疾病发生率降至最低,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入手[3]。母猪进入围产期后每天坚持打扫和消毒猪舍,初产母猪更需要营造一个安静、恒温和恒湿的环境,从而将应激降至最低。产后母猪饲喂哺乳期专用饲料,以少量勤添的方式饲喂,确保充足的饮水供应,有便秘的猪需要在饲料中加入青绿多汁饲料或微生态制剂,从而促进粪便软化和饲料消化。猪舍保持通风,防止舍内有害气体超标。过期、霉变和变质的饲料禁止饲喂,料槽中尽量做到不剩料。如果一次性产仔过多超出了母猪哺乳能力,多出的仔猪可通过其它母猪寄养的方式饲喂,防止给母猪造成较大压力。另外,发现母猪有恶露不尽、乳房肿大、不愿哺乳等行为时,一定要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