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静脉泵入氯化钾外渗的护理
2021-11-30宋丽华
宋丽华,冯 丽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1.血液科;2.肿瘤科,江苏泗洪,223900)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疾病,好发于老年人,中位发病年龄70岁,占血液恶性肿瘤的10%[1]。多发性骨髓瘤病因尚未明确,疾病发展缓慢,临床症状为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高钙血症、感染等[2]。常见的化疗方案:VAD方案(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地塞米松)、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等[3]。大剂量地塞米松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反应,低钾血症是常见不良反应之一[4]。传统从外周静脉补钾,需输入大量溶液,补钾时间长,对心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易加重心脏负担[5]。有研究[6]报道,静脉泵入高浓度氯化钾,泵入速度均匀,有效控制补液量,缩短补钾时间,可及时纠正低钾血症。但高浓度的氯化钾对血管刺激大,经外周静脉输入时一旦发生外渗,可造成局部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组织坏死[7]。科室收治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静脉泵入高浓度氯化钾时,不慎外渗造成局部皮肤组织损伤,经及时处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2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骨痛,伴四肢乏力”于2018年10月在本院就诊,确诊多发性骨髓瘤,既往高血压病史。治疗先予VAD方案(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地塞米松)化疗,右上肢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用药约1年,PICC导管拔除。之后给予“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地塞米松”方案化疗,患者未再置入中心静脉导管。2021年1月13日,患者化疗结束第4天,复查电解质示:血钾2.65 mmol/L,遵医嘱给予10%氯化钾20 mL静脉泵入维持4 h。药物泵入约2h,患者主诉右前臂留置针穿刺处麻木感,查看局部皮肤淤紫约3cm×3 cm,周围皮肤肿胀范围5 cm×5 cm。患者局部皮肤温度稍高,疼痛不明显。护士立即停止用药,回抽药液,拔除留置针,按压穿刺点至不出血。抬高右前臂,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每8 h涂抹1次,喜辽妥涂抹,每8 h湿敷1次,两者交替使用。1月16日局部皮肤呈暗红色范围约1 cm×1.8 cm,肿胀已完全消退。患者出院,局部创面给予水胶体敷料使用。患者定期来院观察更换敷料,2月6日再次入院治疗时,局部皮肤创面已痊愈。
2 护理
2.1 局部皮肤创面护理
护理人员发现液体外渗,立即停止输注,回抽药液,拔除留置针,按压穿刺点致不出血。抬高肢体,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持续1h,湿敷频率为每8 h湿敷1次。每次湿敷前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局部皮肤,湿敷间歇期局部创面涂抹喜辽妥,涂抹频率为每8 h涂抹1次。护士每班次按时处理,加强观察,每天记录皮肤创面转归情况。出院时局部创面给予水胶体敷料使用,出院后嘱患者定期来院观察,清洁消毒创面并更换敷料。
2.2 全身护理
2.2.1 生活护理:指导患者洗漱时,右前臂皮肤避免受潮,防止创面污染,引起感染。活动时避免碰撞创面。上衣选择宽松、有弹性的衣袖,防止衣袖过紧,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2.2.2 饮食指导:患者长期化疗,食欲低下,指导患者少量多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富营养的软食,低钾血症时,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橘子、香蕉、菜汤等。
2.2.3 肢体功能锻炼:发生药物外渗时,患者感觉麻木,疼痛感不明显,右前臂予抬高心脏水平位置,指导患者手部做握拳、伸展运动,手腕左右旋转,每次做5 min,3次/d。抬高肢体,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局部水肿。手部运动的同时带动前臂皮肤组织活动,减轻麻木感,且预防肌肉组织硬化萎缩。
2.2.4 心理护理:患者确诊肿瘤已2年余,需长期治疗,经济困难,担心肢体创面恢复慢及费用增加。给患者讲解治疗护理的相关知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让患者放心,有信心配合治疗护理。
2.3 原因分析
2.3.1 患者因素:患者年龄大、反复长期输液,导致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肿瘤性疾病,血液黏稠度大,血流缓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管硬化,管腔变小。外周静脉输液时,局部血管内药物浓度升高,易引起外渗。患者对相关知识缺乏,静脉泵入时没有仔细关注穿刺部位。
2.3.2 药物因素:10%氯化钾溶液是高浓度药液,刺激性强,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从外周静脉输入时,容易发生药物外渗。
2.3.3 护士因素:责任护士临床工作经验不足,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缺乏。血管选择不合理,留置针已输液3 d,输液高浓度氯化钾时,未重新更换部位穿刺。护士输液安全意识淡漠,未宣教静脉泵入氯化钾的注意事项,泵入期间,巡视不及时、不仔细。
2.4 改进措施
2.4.1 组织培训: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计划每年纳入科室继续教育项目,由高年资护士讲解,不断巩固学习。特别是年轻护士,熟练掌握常见引起外渗的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如何预防及护理。
2.4.2 静脉输液工具的选择:护士在静脉输液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年龄、疾病,药液的性能,血管的弹性、部位等,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减少输液风险。
2.4.3 加强工作责任心并做好患者宣教:强调巡视病房时,查看输注的药物、输注的速度、输注的部位等是否正常。输注特殊药物如高浓度药或化疗药等,增加巡视次数。静脉特殊用药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告知输注时肢体减少活动,观察静脉穿刺部位如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现象,及时呼叫护士给予对症处理。
3 讨论
临床治疗低钾血症,选择静脉泵入高浓度氯化钾较传统静脉滴注补钾方法好。从外周静脉泵入高浓度氯化钾,存在输液风险,一旦外渗,给患者带来皮肤组织损伤,经济负担,心理压力,还增加护士工作量。
本例患者外周静脉泵入高浓度氯化钾时,不慎外渗造成局部皮肤组织损伤。在局部皮肤创面护理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加强患者全身护理,促进局部皮肤创面愈合。护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知识认知。①静脉泵入高度氯化钾时,输液前做好充分评估,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尽量选择中心静脉导管,如PICC、CVC、输液港等。《2016静脉输液治疗标准指南》中提到:外周导管留置超过24 h是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之一,本病例患者留置针已输液3天,如选择外周静脉留置针时,护士应重新选择血管穿刺,首选粗、直的血管,避免手腕、关节或反复穿刺的部位。②一旦发生外渗,应立即给予处理,选择经济有效的方法,缩短愈合时间,节约费用。本病例选择50%硫酸镁、喜辽妥,价格便宜,取材方便。患者出院期间选择水胶体敷料,价格适中,使用方便,不影响肢体活动。50%硫酸镁是高渗性药物,具有消肿作用;喜辽妥促进血液循环,修复组织细胞,消炎止痛作用。水胶体敷料促进创面炎性物质的自溶,清除坏死组织作用[8]。三者均利于创面的愈合。③护士掌握相关知识,加强责任心,加强宣教,降低静脉输液治疗期间药物外渗风险。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