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现场:场景转移趋势的诠释与展望 *

2021-11-30李岭涛李皓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受众

■ 李岭涛 李皓诺

科技的发展让虚拟世界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世界衍生于现实社会的本质决定了二者的融合是一种规律性趋势。实践证明,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融合的速度越快、质量越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因此,加速二者的融合速度、提高融合质量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场景转移是二者融合的关键载体和渠道,把握场景转移的趋势和规律对于促进它们之间的融合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受众需求变动、技术进步和媒体形态演变分析,全现场正在成为未来场景转移的主要趋势。

一、场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场景不仅仅是一种空间位置指向,也包含着与特定空间或行为相关的环境特征,以及在此环境中的人的行为模式及互动模式。”①场景本身的复杂性必然导致影响场景转移因素的多样性。

(一)受众要求现场真实

现场是场景本身以及场所、内容、氛围等所有与场景发生有关联的有形和无形要素的总和,它是场景转移的基础和对象。场景转移的最高境界是让受众能够亲身到现场去直接体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到现场,这是场景转移的需求基础。场景转移决定了现场可以分为场内和场外两部分,受众在场内是现场观看,它属于第一现场的范畴;受众在场外是异地观看,通过场景转移可以使多个地方的受众同时观看,由此在第一现场基础上衍生出第二现场、第三现场,甚至是第N现场。由于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传统的场景转移对现场的体现程度严重不足,对场景本身转移的多,对与场景关联要素关注的少;对有形要素转移的多,对无形要素反映的少。而且,对受众需求的关照主要是以点的状态出现,很不系统;大部分停留在浅层次上,对于受众的深度需求回应不够。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为场景转移中的现场真实感不高,与受众要求的现场真实还有很大差距。

1.现场观看:耳听眼见能力有限

现场真实包括全部真实和局部真实两个层次,受众追求的现场真实是全部真实而不是局部真实。尽管说“眼见为实”,但是即使受众到了现场也不见得能够获得全部真实。以观看体育赛事为例,假如受众到能容纳91000人的鸟巢观看足球赛,他坐在最西北角观众区的最顶部位置。可以想象,如果不用望远镜,估计球进了他都看不到,只能是听别人欢呼自己也跟着欢呼。这说明本来现场观看是受众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但是他们耳听眼见能力的有限导致他们仅靠自身获得的现场真实也有限,不但自己的主体性行为难以体现,而且行为的被动性甚至比场外观看有过之而无不及。

2.异地观看:与第一现场的仿真度低

异地观看体验感的优劣依赖于场景转移质量的高低。从实践看,异地观看最大的问题在于对第一现场的仿真度太低。目前受众能够获得的除了声音和画面以外,其他的基本一无所有。实际上,通过现有的场景转移方式,现场的大部分要素被过滤掉了。场景转移如果要做到完全到位的话,应该使听觉、视觉、嗅觉等整个身心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像在现场能够闻到荷尔蒙的气味或者前排女性观众的香水味。要达到这种境界,目前还是一种奢望。即使是受众已经适应了的声音和画面,与现场的真实情况也相去甚远。

(二)技术进步激发受众需求

受众的需求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技术在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导致受众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传播技术与身体部分器官的接合关系转向传播技术与人体完整互构的合谋关系,具身传播具备了可能性。具身传播趋势下,感官维度扩张,信息生产、传播、体验方式调整为以‘我’为视角的多感官多模态超真实状态。”②在这种紧密关系的作用下,一方面技术正在使越来越多原来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让受众越来越多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也使受众在原来需求得到满足基础上又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正在把受众越来越多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当前的新传播技术的鲜明特点就是,技术越来越透明化,越来越深地嵌入人类的身体,越来越全方位地融入我们的身体经验。”③技术进步的激励促成了受众需求大众化与长尾化共存、多样性和垂直性互融的状态,从而也对场景转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电视直播为例,过去受众很难参与到直播中去,现在通过多屏互动使受众的参与需求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受众对于参与电视直播又有了更高要求,他们想从电视直播的决策、直播的具体过程、直播效果的评价和直播收益的分配整个过程来全程参与。受众这种技术支持下的需求迭代在给场景转移施加更大压力的同时,也为场景转移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三) 媒体形态演变搭建转移场景

媒体形态的变化以技术进步作为支撑,但它们在场景转移中的意义又有所不同。很多技术作用的发挥一般要以某种形态作为依托,在场景转移中这种形态通常指媒体形态。场景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进行场景转移就必须根据受众需求进行改造性搭建,搭建出适于而且能够转移的场景样态。媒体形态的作用就在于搭建出这种场景,这种场景也是技术发挥作用的载体。

“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提高传播速度的历史, 不断突破时空限制的历史, 也是不断塑造我们时空感知的历史。”④媒体形态经历了从图文到广播到电视再到新媒体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移动媒体和社交媒体交互作用的时代。移动媒体一方面使受众的时间碎片化,另一方面又使他们的碎片化时间能够被充分利用。移动媒体的伴随性特征使得受众随时随地的需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也使得媒介素养成为受众类似于生理需求的一种基本需求。受众媒介素养的强化必然提高受众与场景转移的互动质量。社交媒体则进一步改进了受众与场景转移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以往是单向的,只有场景转移对受众的单向作用力,受众在场景转移面前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基本没有发言权。而社交媒体使他们的关系变成了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关系,双方关系的天平开始向受众倾斜。移动媒体与社交媒体的综合作用导致媒体形态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场景转移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日趋紧密。这必然导致场景转移更加复杂化。

二、全现场趋势诠释

受众对场景转移的感知分别从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等基本生理需求和喜怒哀乐等心理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随着受众主体意识的快速觉醒,他们对场景转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现场真实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他们不但要求满足生理的需求,而且要求满足心理的需求。受众的这种需求变动规律在技术进步加持下正在催化全现场趋势的显现。全现场既是场景转移的一种趋势,又是场景转移实践的一种崭新理念。全现场趋势的作用力正在逐步消解传统场景转移的缺点和不足,让受众对场景转移的感知具有整体感、全面感。也就是说,全现场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真正把受众作为场景转移的主体和核心,采用与受众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无限接近的技术逻辑、路线与方法,立体、综合地满足受众对场景转移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受众从转移后的场景中能够获得与原始场景几近无差别的感觉和感受。

“麦克卢汉最有名的一个观点是‘媒介是人体延伸’,同时还有不太被提及的另半句话‘延伸意味着截除’,意思是当使用机器时,机器就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替代了原来的器官。”⑤全现场的趋势展现了媒介或者是场景转移对受众自身能力不足的弥补和需求的满足。因此,从场景转移的过程、特点和受众需求对其的要求看,全现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一)全视角观看

场景转移首先要解决的是视觉问题。对于每个场景而言,它是立体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而传统以电视为代表的场景转移方式对于场景的呈现很难达成这种效果。特别是电视屏幕所形成的屏幕内外的强烈割裂感,让受众对于场景的体验感很差,很难找到与第一现场相近的感觉。以赛事转播为例,“体育赛事是一项集速度、力量与美于一体的艺术,也是对沉浸感要求最高的行业之一。传统媒体时代,体育赛事传播囿于理念、技术的限制,未能在沉浸感营造上实现突破。”⑥而在全现场的背景下,受众可以在现场随心所欲地移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尽收眼底,无论大小、不分远近都一览无余。VR、自由时间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场景转移越来越接近全视角观看。

(二)全空间收听

音频技术与视频技术的逻辑思路截然不同。在第一现场发出的声音处于全空间弥漫状态,要想在场景转移中实现与第一现场毫无二致的音响效果,就必须使声音在第二现场做到同样的状态。传统的音频技术是基于声道的技术逻辑,从单声道到双声道再到立体声,尽管声道的增多改善了音响效果,但仍然做不到与第一现场毫无差异的理想状态。全现场趋势的全空间收听要求正在改变这种状况。“从环绕声时代开始,得益于多声道良好的分离度、数字系统宽阔的动态范围以及独立出来的低频效果声道,观众的观影体验逐渐被改变,从作为局外人简单地看和听,变成沉浸在叙事世界中。三维声技术的出现,让声音在原来平面声场的基础上,增加了高度感,每个声音精准定位,将声场还原为三维空间,更接近真实世界,强化了沉浸式感受”⑦,从而使得全空间收听离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近。

(三)全方位接触

场景是由多方面要素组成的,是多个维度点线面的组合,这导致受众追求的现场真实实现起来难度很大。要想做到全部真实,必须让受众能够做到场景和现场接触的全方位,包括里里外外、事前事后、上下左右等各方面、各层次的场景要素。仍以体育赛事直播为例,在原来的直播中给比赛镜头时受众就看不到现场观众的反应,听不到主持人的解说,反之亦然。而现在的直播通过多路信号传送,使受众开始能够接触到比赛场景的更多方面。像更衣室机位的设置,让受众了解到了赛事和运动员更多鲜为人知的信息。5G技术的应用将使摄像机摆脱长期以来连接自己与演播车的线路的约束,走到摄像机以前不可能到达的赛场位置。可以把摄像机装在飞行器上带领受众俯视整个赛场的全貌,可以把微型摄像机装在主要运动员身上让受众感受他们的进和退,受众甚至可以通过他们身上的脉搏感应器研究哪个运动员在射门时心跳更加平稳。体育赛事直播的进步正是对全现场趋势的全方位接触要求的适应和应用。

(四)全流程参与

场景的发生和现场的进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很多环节和节点组成。任何一个环节或节点的遗漏,都会造成场景转移的现场失实。一方面,原来场景转移的接收终端一般固定在特定场所,受众发生任何场所的变更都有可能导致无法观看。另一方面,场景转移大都是线性传播而且以前很少有重播和回放,导致受众如果错过了时间将很难有机会弥补遗憾。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场景转移中,受众即使能够不受影响地观看,也无法做到参与,更不用说全流程参与了。在这种情况下,场景转移与受众观看处于两张皮状态,受众只能以旁观者角色被动观看。在基于技术的移动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支持下,场景转移的全现场趋势得以彰显,受众不但能够随心所欲地实现观看场景转移,而且开始能够方便地参与到场景转移的过程中来,能够对场景转移在各个环节施加自己的影响。

(五)全感官体验

受众在场内与场外观看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场内受众的每一个感官都有机会受到刺激,都有可能对现场的变化作出反应。受众这种与现场的互动既能带来生理上的快感,也能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在原有的场景转移中,受众很难从场外观看获得现场的全部真实。在全现场的背景下,场景转移的局部真实将逐步并且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和质量向全部真实靠近。全现场“将消除屏幕带来的内外有别的割裂感,缩小场景转移感觉、体验上的差距,创造强烈的临场感,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受众从场景转移中不仅能够体会现场发生的事情,而且能从现场进入、声音环绕等方面感受到视觉、听觉和嗅觉等的综合体验。”⑧现在的4D和5D电影已经能够一定程度上实现全感官体验的要求,8K等超高清技术的应用也在有效强化场景转移带给受众的临场感。

三、全现场趋势把握

场景转移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之中,由于受众需求变动、技术进步和媒体形态演变的推动,这种动态呈现越来越剧烈的态势。适应全现场的趋势,把握全现场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同要求,将十分有利于场景转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时间维度上关注全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场景无时不有,新信息无处不有。“移动通信网络的无处不在造就了移动传播的无处不在。而且,这个过程是无缝连接的,感觉不到空间的转移和切换。”⑨场景转移应高度重视国家的移动优先战略,利用移动媒体和其他技术的综合作用,对场景和现场的进程进行全链条跟踪和同步转移,让受众能够全链条、无滞后无延时观看。在场景转移过程中,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全程为借口,在整个场景和现场发展的链条上平均用力,自己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受众无所适从抓不住重点。另一种是以重点突出为借口,只关注部分环节和节点,忽视场景和现场的整体性,造成场景转移的现场失实。

(二)空间维度上追求全息

除了声音的全空间充斥以外,场景和现场中有形和无形的要素组成日趋复杂多样,几乎没有以单一要素或物体形态存在的状况,这些要素一般也处于全空间布局的状态。场景转移必须以无遗漏、无空白、无盲点的全息覆盖为目标,既关注场内,也关注场外,还要关注场内和场外之间的关系,促进场内和场外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做到全方位、全视角采集场景和现场的信息,做到采集真实;另一方面能够全面、完整地向受众展示、传播采集到的信息,做到传播真实,从而降低现场失真、失实的程度,有效提高对空间的仿真程度和效果。

(三)主体维度上保障全员

主体维度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两个方面的理解具有对立统一的意义。一方面,把受众作为场景转移的实施主体。全员代表着万物皆媒、万人皆媒,应通过让每个人都成为场景转移的实践者来最大限度提高转移能力,丰富转移内容,提高转移质量。既要重视普惠制的场景转移,也要重视长尾化的场景提供,用全员做到所有场景无遗漏、所有需求有针对。另一方面,把受众作为场景转移的接收主体。研究受众主体意识觉醒带来的需求个性化、差别化特点,“不仅仅要理解特定场景中的用户, 还要能够迅速地找到并推送出与之相适应的内容或服务”⑩。既研究现实需求,也研究如何把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用无限丰富的场景提供和千人千面的策略使受众各类需求都得到满足。

(四)效能维度上实现全效

场景转移要利用各种措施提高效能。一是手段要丰富。比如文字、图片、音视频、直播等,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都要拿来主义,多多益善,用这些手段来使场景转移更加丰富,更加立体。二是渠道要综合。要利用移动化、分众化、碎片化等各种渠道进行转移,让场景转移更加直观、更加便捷。三是功能要复合。场景转移不能像传统的媒体转播那样功能单一,仅仅是满足受众收看信息的需求。比如可以通过场景转移帮助受众实现社交的目的,甚至通过场景转移使受众实现经济收益,从而让受众干一件事情就能够获得到各方面的体验感。四是效果要多样。受众沉迷的是视听文本升级后的传达与反馈系统,在场景转移中要让受众能够充分参与、互动、共享,能够在如前所述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各方面都有获得感。

总之,全现场的趋势充分体现了场景转移以受众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并且逐步推进这些要求转化为实践。通过全现场,一是做到了随时,即不受时间的牵制,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让受众感觉到场景转移;二是做到了随地,即不受地点的束缚,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场景转移;三是做到了随心,也就是说受众想得到的能够实现能够得到,受众想不到的场景转移也能够提供,用意外给受众创造别样的惊喜体验。

注释:

①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第22页。

② 李畅、胡贵芝:《5G时代“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全觉修辞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4期,第144页。

③ 孙玮:《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12期,第98页。

④ 梁旭艳:《场景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新变革》,《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7期,第54页。

⑤ 刘海龙:《传播中的身体问题与传播研究的未来》,《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2期,第41页。

⑥ 雷晓艳、胡建秋、程洁:《沉浸式传播:5G时代体育赛事传播新范式》,《当代传播》,2020年第6期,第67页。

⑦ 张岩:《三维声技术让你不再是旁观者》,人民网,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9/1025/c1007-31420415.html,2019年10月25日。

⑧ 李岭涛:《未来图景: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现代传播》,2020年第6期,第10页。

⑨ 邹军:《移动传播研究:概念澄清与核心议题》,《新闻大学》,2014年第6期,第72页。

⑩ 彭兰:《新媒体传播:新图景与新机理》,《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7期,第8页。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网球受众满意度调查研究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基于受众本位的媒体融合下西北地区受众态度调查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曲艺受众分析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