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策略探析
——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
2021-11-30张婷,王妮
张 婷,王 妮
(兰州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一个主要的渠道就是课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必须在课堂教育的载体上不断改进,特别是要提高理论课的亲和力,只有拥有足够的亲和力才能满足现在这个时代的学生对于自身发展的需求。”[1]这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出了要求,更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亲和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涵及价值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涵
教育学的范畴里“亲和力”是指:“教育的主体与教育的受体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体现在两者之间的信任程度、互动程度以及亲切程度上。”[2]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包含着相互作用的力;二是客体主体彼此接纳,具有亲近的意思表示;三是客体对主体的亲近给予积极反馈。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涵可以界定为:教学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高校大学生的亲密倾向,而大学生对教育主体或者该课程本身也有积极的回应,从而更好地接纳、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双方的亲和力是指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亲密关系。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指双方对于彼此都有强烈的吸引力,教育主体对受教育主体有着循循善诱的感情,受教育主体对教育主体有着敬仰敬佩的感情,双方都有着积极的情感互动,这样的教育才会达到效果的最大化。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亲和力则是指在进行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知识时适用的载体具有可以让受教育主体接纳的优势。方式和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两者作为载体,教育活动便难以进行下去。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并不是我们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而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3]。作为教育的载体,内容和方式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方面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亲和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1.满足新时代学生的成长需要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乐于接受新鲜事情,敢于创新,讨厌迂腐和刻板,要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教育,就必须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与他们做朋友,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否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更加关注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不仅要成为他们的良师,更要成为益友,这样大学生才会对教师有积极的回应,双方才能形成亲密感。
2.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有利于形成凝聚力,其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育主体的素质。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这意味着老师要在输出的过程中输入新知识,了解新时代学生的真实诉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亲和力”最早并不是用于教育领域的,但是随着学科间融合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的交叉点越来越多,从而被引入到教育学领域中。“亲和力”的引入和提升无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自身学科体系的不断进步。
3.实现新时代高校教育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4]。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方面的问题
研究于2016年面向兰州文理学院1150名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其中女生746名,占比64.8%,男生404名,占比35.2%。研究发现,超过42%的学生选择了程度很强和程度较强,但是也有小部分学生选择了程度一般或程度较弱。这表明,仍然有一定比例的教育主体并不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具体表现为教学主体与自己的交流较少;教学主体的日常教学情绪平淡;教学主体对自己的关心不够等方面。
(二)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部分构成。研究发现,有大约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亲和力较低。其中,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过多是最重要的原因,占比高达79%;其次是教学内容只是对教材的照本宣科,占比达到75%。这显示了大学生虽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有一定期待,但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表现不能让大学生满意,亲和力仍有待提升。
(三)教学方式方面的问题
随着高校教学方式的改革,各大高校的教学方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面同样如此,对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起到的一定的作用。研究发现,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还是占据主流,利用互联网或者媒体进行创新教育的仅占少数,这是教学方式亲和力不足的一个缩影。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问题的原因
(一)教学主体的重视度不足
由于教学主体队伍参差不齐,导致部分教学主体没有很好理解亲和力的重要性,对亲和力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部分教学主体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需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述,没有很好的融入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学,因此应把过去单一的理论教学转变为双方互动教学,否则只会让大学生感到枯燥,弱化教学效果[5]。另一方面,部分教学主体虽然明白亲和力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亲和力的内涵把握不够全面,仅仅在形式上提升亲和力的表现力,单纯地迎合大学生。真正的教学亲和力是指与受教育主体进行心灵的互动,不仅要使用他们接纳的教育方式、内容,更要真正地帮助他们,为他们解决心中所急、实际所需,在与受教育主体的互动中一起成长。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度不够
目前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丰富度不够,以至于该课程的亲和力不足。首先,部分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教材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就难免造成教学与需求的脱节,降低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期待度[6]。其次,部分教学内容过于追求热点。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不高,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极端,就是教学内容过于追求社会热点,脱离教材进行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学往往是教学主体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将教学内容过于娱乐化。虽然在某个程度上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相违背,甚至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严肃性,并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三)教学方式的灵活度不强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在近些年得到了创新,但是个别高校的教学方式灵活度不强,仍然采取传统的板书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使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渐行渐远。比如有些课堂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这种单向的输出很难引起学生们共鸣,更谈不了双方的良性互动。另外,对多媒体、“互联网+”的教学新模式新平台利用不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平台为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提供了选择,大部分高校都能实现多媒体教学,然而一些教师因循守旧,不能紧跟时代步伐,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期待落空,从而降低了理论课的亲和力。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策略——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
(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亲和力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兰州文理学院历来重视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强化理论基础,了解新时代的特征,将理论与实际融合,真正理解亲和力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平等的主体进行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学生所想所需,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教师们经常召开集体备课会,对较为晦涩、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述以亲切、生动、精炼、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增强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7]。教学主体的语言魅力是其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也是大学生对课程最直观的感受[8]。因此,教学主体应该注重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提高自己的语言魅力。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兰州文理学院的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类论坛研讨会、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形成自己独特感受,以图片、文字、实物为载体,通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在授课中融入自己的爱国情怀,以饱满的爱国热情、深厚的爱国感情和浓烈的爱国激情感染学生。
(二)提升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1.利用社会热点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在记载过去辉煌成就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应当融入时代的特征。特别是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任何事情都可以在网络上寻找到端倪,经过媒体的渲染,公众的很多思想都会被带偏,大学生作为刚形成三观的时期,更要注重对他们正确思维的引导。因此,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社会的热点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将事件放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能力,让他们分辨黑与白,正与邪,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爱党爱国的信仰。“一周要闻点评”是兰州文理学院从2006年起在思政课堂上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将本周的时事热点政策或事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对此热点新闻的看法及思考,教师在点评时以正确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时事热点,既丰富充实了课堂教学,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时代感,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指导学生以理论联系实践,确保他们把握方向,站稳立场,正确行动,保证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使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实效。
2.联系新时代学生的实际需求
新时代的学生有着新的实际需求,他们思想多元,不再受父母辈的过多影响,毕业后选择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需求不一样,自然教学内容也应做出相应改变,这样才不会让理论课与大学生渐行渐远。兰州文理学院紧跟时代步伐,举行“南梁精神进校园红色基因代代传”主题活动,把南梁精神贯穿融入教育教学环节,宣传南梁精神,弘扬优良传统,将红色文化、红色传统和红色记忆植入青年学生心中,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使命担当,让革命情怀代代永续、薪火相传成为兰州文理学院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担当。在亲赴庆阳南梁革命纪念馆接受了南梁爱国主义教育后,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在课程中讲授南梁精神的重大意义,于是教师们集思广益,进行了集体认真备课,形成了统一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案,并以“南梁故事进校园南梁精神代代传”为主题,在课堂为学生生动地讲授了南梁故事,并围绕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建设历程和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成就,重点向学生阐释了南梁精神的内涵以及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同时结合实践教学“红色故事代代相传——我家乡的红色故事”,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南梁根据地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挖掘,讲述家乡的红色故事,从而深化学生对南梁精神的认识,坚定了继承南梁精神的信念。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亲和力
1.丰富实践教学新模式
单纯的传统板书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政课教学应当利用新型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兰州文理学院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雨课堂”“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阶段,利用“学习通”“腾讯课堂”“对分易”等线上教学平台作为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真正践行教育部的“停学不停课、停课不停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直面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展示会”,既是思政课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堂,体现了学校思政课改革“主题鲜明,时代感强;结合专业,特色性强;内容丰富,实效性强;学以致用,获得感强;效果显著,推广性强”的五大特色,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思政品牌。
2.结合实际激活教学新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决定着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不能脱离课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激活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采用讨论教学的方法。该方法是指改变课堂的主导者,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仅起到引领和组织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如采用身份互换教学法。该方法是指根据不同的课堂主题,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师生身份互换,由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兰州文理学院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要求体现在每一节课程教学中,全体思政课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通过“新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形式,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在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力推行“对分课堂”的全新教学方法,把课堂的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通过“亮考帮”环节,原本由老师为主的点拨,变成了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老师成为了更高层次的点拨者,优化了课堂目的,帮助学生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全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4C核心素养,构建师生共同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让教育教学获得最大程度的价值,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学生自发“学”起来,教学实效“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