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纪录片主题立意的声像表达研究*
2021-11-30■姚争徐莹
■ 姚 争 徐 莹
作为最早出现的活动影像艺术形式,纪录片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发展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纪录片创作开始出现相对较好的发展与进步,只是更多以新闻纪录片和科教纪录片的形式出现,比较独立意义上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够理想,可以称之为主流纪录片的就更少,极其缺少有影响力的创作及优秀作品。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思想内容上具有中国特色、艺术方法上更趋成熟的中国纪录片开始快速发展,其中主流纪录片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蔚为大观。就目前影视艺术整体发展情况而言,中国纪录片发展已经到了基本能够与电影、电视剧、电视综艺平起平坐的地步,其中主流纪录片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基本题材,一般都主要再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和建设发展的故事,其中会有义薄云天的各种英雄人物,也会有更多普通的人民大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主流纪录片的主题立意,相对更为自觉地出现了这样一个比较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比较自觉地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每个人都了不起”①的观点。同时,在声像表达方面则更为自觉地予以相应的艺术映现,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国主流纪录片在主题立意及艺术表达方面正在出现更多更好能够强烈感动和鼓舞人心的创新进步。
一、细节真实让人物故事在传播中获得永生
中国主流纪录片,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一直非常注重基本的创作立意,也往往会思想主题先行,这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世界上大部分优秀纪录片都需要有很好的主题思想引领才能获得更好的成功,即便对部分主要创作者来说可能存在自觉或不完全自觉的情况。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相关纪录片没能讲述很好的人物故事,其基本的创作立意作为纪录片先行的主题就不容易落到实处,或者说不容易得到很好的艺术呈现,于是,相关纪录片也就很难获得相应的成功。以2020年播出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来看,全片以如椽之笔写历史大事,为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增加了又一个充分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军民“每个人都了不起”的精彩感人典范。其中很多人物的生动故事,都具有让难忘的人物故事在传播现实中获得永生的强烈观感。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特级英雄,不管是无意中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谱写了军歌歌词的志愿军某部连指导员麻扶摇,还是为了保护难能可贵停战谈判换来的和平宁愿自己牺牲也坚持不开枪的“和平战士”志愿军某部排长姚庆祥,都与或血洒战场、或坚守阵地被冻死的指战员一样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可爱的人”。除了永远难忘的像上甘岭、长津湖等无数战役那样英勇惨烈的战地场景,还有由著名作家刘白羽作词和著名作曲家郑律成作曲的白云山团团歌并与之密切相关的白云山战斗,还有被彭德怀元帅激情写下“38军万岁”的创造世界步兵战史上奇迹的38军某部指战员,其实都与入朝参战的所有志愿军部队指战员一样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可爱的人”。这就像前几年走红中国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样,它之所以吸引观众,不仅是因为很多故宫文物现身银幕,更是因为那些本来默默无闻修缮故宫文物的人物及其故事。至于2021年初上映的影院纪录片《武汉日夜》,那更是非常精彩的典范之一。
一般来说,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尤其是相对新近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主流纪录片,首先应该更多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创作。而坚持现实主义精神的创作,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恩格斯说过的现实主义离不开细节真实的精神去创做。这对很多重大题材的主流纪录片而言,还显得更加重要——非此不能做到巨细映衬、骨肉丰满、形神兼备。就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来说,这显然十分重要且非常适用,也就是说,该纪录片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全面、深入、准确地向观众生动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真实全貌,同时给观众提供更多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那场战争历史真实更有说服力的细节。比如片中首次解密的部分珍贵档案资料,尤其是直接涉及抗美援朝战争的很多珍贵文物和部分从未公开过的历史影像,使该纪录片确实具有了更多令人非常感动和可以深入寻味的细节。于是,其无可辩驳的历史真实性,非常有效地强化了纪录片创作的现实主义属性和历史真实感。在纪录片中,乔冠华写下的“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庆祥”,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小小的排长热爱和平的情怀远远高于美军上将总司令。观众能够从现场实拍的画面中看到一位活着的邱少云,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凝固汽油弹彻底毁掉容颜的脸庞依然透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那种刚毅和英勇,他那被烧得完全弯曲的手指,行军礼时给人的感觉还是那样的精神,他静静抚摸自己没有被汽油弹毁容之前身穿军装英俊勇武的相片时毫无悲伤之感,尽管难以完全感同身受,但这些都使观众能够接受到崇高情怀的精神洗礼……总之,要使主流纪录片讲述和呈现的人物故事及其难忘的历史真实在传播现实中获得很好的永生,确实特别需要本着现实主义精神进行纪录片创作。
主流纪录片要让各种人物故事及精神在传播过程中获得现实的永生,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获得大量真实的素材。2021年进入影院的第一部纪录片《武汉日夜》,不仅故事内容鲜活感人及大量普通人物形象立体,采用了空前创新的“慢直播”宣发方式,而且其素材来自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特别是前来援助的医护人员)爱心支援下、在英雄的武汉人民自强不息的坚持奋斗下的大武汉。这部纪录片同样非常明显地蕴含关于“每个人都了不起”的创作主题立意,确实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动到从领袖到普通民众的亿万中国人。以此再来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众也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例如,被敌人咬断手指、打昏过去后还突然醒来拿起敌人冲锋枪硬是一个人守住了阵地的柴云振,他因为伤势太重送到国内医治后回乡务农,几十年来居然从不向任何方面提及自己的英雄事迹,一直到30多年后有关领导寻找到他,才获得了他本应获得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有关领导还陪同他去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里专门将其作为战斗英雄的“遗像”摘下来。在战场如此奋勇杀敌、在家乡建设中如此低调为人的柴云振,与千千万万为了“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而视死如归、不计名利的伟大志愿军战士一样,无法不使人对他们永远怀有高山仰止的浩然钦佩之情,其主题立意的声像表达,无法不使人感受到主流纪录片因为人物及细节真实直达观众内心深处的艺术力量。
人们常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不仅是因为讲述者都不可避免地属于讲述的当代,关键还在于讲述历史内容确实都自然需要符合当代人对历史更为全面正确的审视和更为深入立体的理解,这对历史题材纪录片而言,同样非常重要。“历史纪录片的拍摄镜头总是对准历史过往,但是其创作行为具有无法避免的当下性,其传播意义则主要为了让历史告诉现在和未来。对于历史纪录片的当代性构建而言,既在于其拍摄所处时代潜在而巨大的影响,也在于其拍摄意义目标的设定与拍摄方法的选择。”②只有这样,所有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才能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传播效果。以此来看为了纪念建设新中国历史伟人的纪录片、为了展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成就的纪录片、为了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等纪录片,其创作主题立意,都不仅在于告诉观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的道理,而且更在于阐释主流纪录片必须让观众更好理解中国故事中的中国思想与中国精神。这种中国思想和中国精神,既体现了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也表征着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所具有的崭新精神风貌。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拍摄的很多主流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同时,绝大部分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呼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政治现实和社会主义中国处于实现两个百年伟大目标交汇点的伟大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主流纪录片创作发展的一个新高潮。
二、引入多方叙述及阐释以强化影像论证
长期以来,中国主流纪录片的主题立意和基本观点都非常鲜明且十分肯定,其创作方式一般都具有“立意在先”的思想主题先行特点。客观地说,当这种创作立意先行的思想观点出现偏颇的时候,作为主题先行的创作就容易成为问题或者导致失败;当这种创作立意先行的思想观点,或是事实胜于雄辩,或是来自多方佐证的时候,立意在先的主题先行,对纪录片创作而言就富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以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来看,其中对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志愿军指战员们确实“每个人都了不起”这个主题立意的展现非常充分有力,产生了非常好的观看效果。为了确保纪录片思想观点尽可能客观严谨且相对权威,纪录片摄制团队特别注重收集一手资料,采访了国内外不少相关方面的亲历者和有关研究专家,由此对抗美援朝战争国际背景、战争历程等相关细节进行更为客观的剖析和深刻的解读,有效地提升了纪录片主题立意、思想观点的可接受性及传播影响力。对于很多重大历史题材主流纪录片来说,根据纪录片创作主题立意及表达需求,尤其是为了让纪录片的主要思想观点能够被更为广泛的观众很好地接受,纪录片创作者确实需要对相关历史岁月的很多亲历者进行抢救式采访,以此来丰富并增强纪录片的口述历史真实性。尤其是创作者自觉地将这种充分有力的影像呈现结合“我们不说,他们说”③的纪录片创作精神的时候,纪录片主题立意的艺术表达及传播就会显得更加充分有力。在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有很多历史事实不言而喻,比如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的强大空中优势,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进攻、坚守阵地和提供基本的后勤保障等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接替麦克阿瑟的李奇微总司令,精心策划并充分利用他们军队的空中优势,进行了连续10个月的“空中绞杀”打击。在这方面,纪录片表达会选用比较有说服力的内容,不采用轻松的论说式的表达,而是用丰富的材料加以佐证。比如,当时参加“空中绞杀”作战行动的美军飞行员说,对北朝鲜地区交通设施的狂轰滥炸,根本没有能够阻止志愿军的后期交通运输,就连被炸毁的桥梁都很少不是在24小时内被修复使用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总结自己设计发动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实施空中绞杀计划的工作报告中,不得不用这样的表述来承认事实上的完全失败——“空中力量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纪录片作为重要的声像艺术形式之一,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影像论证功能。“事实可以告诉人们真相,事实也胜于雄辩。让事实说话,特别符合纪录片的基本属性。所谓纪录片的影像论证,就是纪录片影像自身、或者不同影像组接所产生的某些论证性效果,它在很大程度上与纪录片创作者对于纪录片内涵以及拍摄内容本身表达可能的认识都密切相关。”④为了很好地体现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基本主题立意,阐释创作者的基本思想观点,很多主流纪录片创作几乎都会选择在艺术创作领域总是屡试不爽的对比方法,以强化纪录片的影像论证功能。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攻克汉城》,志愿军某连司号员郑起回忆说,阵地上被美军炮火不知打翻了多少遍,想解渴时要找到一把白雪都不可能,而他在重伤之际为了表达守护阵地的决心,用全力吹响冲锋军号,结果竟然吓退了发起进攻的敌人,为支援部队进入阵地赢得了宝贵时间。有位参加那次战斗的美国军官在《最冷的冬天》一书中的记述则是这样的:“这是我听过最奇怪的音乐,他们似乎就是唱给我和我的士兵听的,好像敌人一直在盯着我们。这首音乐似乎来自天外,或是这些松树发出的,让我毛骨悚然。”这正是现代国际版的“风声鹤唳”!由此可见,一部成功的主流纪录片的影像论证功能及效果,很大部分来自不同人物从不同角度的叙述与阐释。纪录片创作中这种多人、多方位访谈及其内容的选用,不仅使故事内容及原因分析更加丰富立体,而且使纪录片创作的主题立意及观点诠释更加具有说服力。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解释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为什么不仅获得了第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同年还获得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影片和第十八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
三、艺术缝合多源素材实现审美和谐
很多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往往会具有理论文献的属性,有的甚至直接命名为理论文献片,比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因此,它们自然会具有一般所谓文献纪录片的一些基本特征——“必需有文献,及影像、图片、档案等资料”⑤。由于上述原因,此类的纪录片创作通常必须面对浩繁的影像、文字、图片和档案等文献资料,如果处理不当,充足的文献资料未必一定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如何艺术地缝合多种文献资料素材与纪录片创作手法,需要非常用心的呈现技巧,这是确保此类纪录片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因为,“对于很多具有重要历史内容的纪录片来说,其成功的创作与传播都离不开相关的历史资料。那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可以是真实影像(如抗日战争期间各种相关记录影像),可以是文字文献(如著名的《安妮日记》和《拉贝日记》),也可以是客观实物(如用于掣签确定转世灵童的金瓶)等等。由于那些相关的历史资料一般很难直接生成较好的纪录片,因此,相关的当代讲述就成为相关纪录片创作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不可或缺的结构功能。概括地说,那种成功的当代讲述,既能生动地实现相关历史记录碎片拼贴的意义缝合,也能更好地体现各种相关历史记录片段组合的当代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决定此类纪录片创作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强化此类纪录片创作传播效果及价值升华的特色所在”⑥。
作为呈现方法,主流纪录片也有很多选择可能,但是不同的题材内容,有时会影响乃至决定相关呈现方法的使用。比如在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时候,拍摄了多部主流纪录片,其中就有一部直接叫《西藏》的。该纪录片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拍摄,拍摄制作团队的成员主要来自北京电视台金牌栏目《档案》,因此其作为结构呈现方式,还是采用主持人带有情景模拟讲述加上使用很多档案资料、历史影像和人物访谈等方式,其中主持人带有情景模拟的讲述最为主要。很多纪录片大量采用接受度已经比较好的“情景再现”形式,其实是部分历史题材主流纪录片在选择呈现方法时应该注意回避的。本文重点解剖的纪录片经典案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也是如此:没有采用至少21世纪以来很多具有历史题材属性的纪录片创作自觉常用且效果不错的“情景再现”手法,而是非常自觉主动充分地利用数量庞大的文献档案资料,尤其是部分尚未公开过的珍贵历史影像及文物资料,并对其进行了非常自然而富有艺术性的有机缝合。
“情景再现”开始被叫做“真实再现”,可见其对强化纪录片真实感应该具有很好的呈现效果。这种纪录片创作手法并非完全不适合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比如在国家广电总局在2019年向全网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十一书》中,它就被运用得比较好。应该说,很多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历史真实性都毋庸置疑,但并不能因此自然而然地就能带给观众很好的真实感。这也就是说,如何确保纪录片毋庸置疑的历史真实性内容能够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应该是很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需要认真努力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创作者同样没有采用相对容易的“情景再现”手法,而是非常自觉而呕心沥血地去寻找浩繁但碎片化的多种形式相关素材,然后像利用自然石块“冷砌”成古代碉楼那样去寻找最佳而几乎无需打磨的真实素材组合,来讲述那场苦难辉煌的伟大战争以及其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及思想精神。这完全是“万取一收”基础上的“俯拾即是”,也是“俯拾即是”基础上的“尽得风流”⑦,其“避易就难”的创作态度及勇气,无法不令人折服。不言而喻,这样的创作主题立意及与之相应的声像艺术表达效果,就是在保证纪录片战争场景、内容、人物故事等真实性的同时,努力依靠更多真实素材的艺术拼贴来增加影像呈现的历史真实感,因而能够赢得非常积极的观看效果和巨大的传播影响力,尤其因为该纪录片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首播,需要充分考虑国际传播的一定特殊性。
近年来,很多主流纪录片,尤其是重点革命历史题材或重大理论文献类的主流纪录片,其思想主题立意及声像艺术表达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大气磅礴、沉稳厚重而审美和谐。与这思想主题立意及声像艺术表达密切相关的是,纪录片多源素材的缝合及声像呈现方式的刻意选择。从《复兴之路》到《大国崛起》,从《爱上中国》到《互信半世纪 越来越“中意”——献给中意建交五十周年》,无一不是这方面的优秀范例。而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影像呈现则还有更为特别之处:自觉以历史影像的黑白片为基调,注意让现在实拍影像的画面风格与之两相和谐:首先将现在实拍的彩色影像内容(比如访谈和使用各种文献资料)的呈现,尽可能降低其鲜亮明艳度,以努力接近历史影像资料的画面风格及呈现效果;其次是利用纪录片不同集的内容的非连续性关系,适当反复使用部分珍贵的历史影像来强化纪录片的历史真实感,不至于给人太强的重复感。因此,部分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可以在纪录片不同集的内容中予以适当的重复使用而不怎么容易有明显的重复感,但是却能非常有效地用来加强纪录片的历史真实感。诸如这种非常自觉而贯彻于全片的艺术呈现设计,也许没有很大的技术含量,但是体现了创作者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主题立意及声像艺术表达关系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打造。这种使纪录片平常之处显现出不平常的呕心沥血,无愧是确保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整体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小心收拾”及“有大美而不言”。应该看到,近年来中国主流纪录片使用各种文献档案、历史实物等多源素材以及真实访谈声像内容的时候,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不管是哪一组去拍摄和采用了什么呈现手法,几乎都极其自然而恰到好处,在努力做到艺术地缝合多种不同性质素材及叙事手法的基础上,达成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谓如“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那样的“美在于和谐”⑧的境界。
2021年新年伊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上、下两集时政纪录片《非凡的领航》首播。该片通过对2020年中国重大事件回顾纪实和专家访谈等形式,全景式回溯并生动展现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020年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取得的辉煌成就。在这部纪录片中,习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特别强调,中国历史上遭遇各种各样的苦难时,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主要因为有千千万万人民大众齐心协力的共同奋斗。习总书记这次讲话精神所体现他一贯的群众意识和人民情怀,正是近年来中国主流纪录片创作主题立意的思想基础及相应艺术表达方法的认识论源头。这也是最近以来诸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非凡的领航》《武汉日夜》等中国主流纪录片越来越容易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和很好地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注释:
①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101/c64094-31986373.html,2021年1月1日。
② 倪祥保、梁桂军:《历史纪录片当代性建构:目标与方法》,《现代传播》,2015年第6期,第99页。
③ 这句话是《南方周末》2003年1月1日新年献词的题目,载该报当日第1版。
④ 倪祥保:《纪录片的影像论证》,《现代传播》,2014年第2期,第92页。
⑤ 张同道:《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5页。
⑥ 倪祥保、王宁:《纪录片历史资料当代讲述的价值升华及意义缝合》,《中国电视》,2016年第4期,第74页。
⑦ 这句子中的四字句,均采自唐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司空图的名著《诗品》。
⑧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