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构建和实施
2021-11-30张琬琪彭龙生
张琬琪 梁 丹 彭龙生
(1.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3;2.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化工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专业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主体和单元,直接反映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厅〔2015〕2号)中明文规定“试行专业诊改”。目前来看,专业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不同层面整改工作的突破口,也是关键抓手,至关重要。接下来谈谈对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构建和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诊断与改进的必要性
(一)是专业自身建设发展的需求
专业定位的准确性、设置的科学合理性、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有效性,且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毕业生就业情况、区域内产业发展实时动态来设置专业,激发专业内在发展活力的同时,也能实现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性、协调性。因此,综合来看,在高职院校的创新以及变革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其专业不断深化的进程中,科学且高效化的专业诊断以及改进是非常必要的举措,能够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专业建设质量,这些都有助于优化高职院校未来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优化高职院校的形象。[1]
(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有新作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内涵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应针对师资普遍存在的结构不够合理、“双师素质”教师短缺、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着眼长远发展、内涵发展,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让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推动内涵发展的主导者和实践者。一般来说,高职专业诊断与改进必须立足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设计、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着手,且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息息相关,注重调动团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断规范、优化专业建设,重视内涵建设,及时解决专业发展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科学且精细化的专业诊断,并不是单就课程体系或者专业设置而言,它是一个系统且综合性的工程。尤其是要将师资素养以及教师综合能力等作为专业诊断的重要立足点。试想一下,在专业诊断的过程中,若缺乏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关注和重视,若缺乏对专业师资体系构建的重视等,自然影响着专业诊断工作的整体成效。[2]
(三)是优化高职院校办学资源配置的需求
首先,政府部门要主动搭好舞台,让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或企业有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其次,要充分释放高职校长的办学能量,让高职校校长更多采用市场机制,从社会和市场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并接受社会检验和评价;再次,要给学校自主办学提供各种政策支持,无论是专业设置、财政投入,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必须而且应该为高职院校创造宽松的环境。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做后盾,科学配置办学资源,不仅能防止资源浪费,还能有效加快院校、专业发展步伐。构建完善的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有利于及时检查和验收专业建设工作成效,还能实时掌握专业发展动态、趋势,从而找到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方便后续不断调整和优化办学资源,充分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优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职能。
二、高职院校专业诊断与改进的构建和实施具体对策
(一)制定高水平的专业质量标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立足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行业背景等实际情况,制订高水平的专业教学与课程设计标准,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结合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构建与“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模式相匹配的教育管理机制。其中,专业质量标准应涉及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落实、专业教学管理、专业服务能力、课程建设与执行等诸多内容。科学且严谨化的专业诊断工作,能够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能够不断优化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在专业诊断的过程中,它需要一定的定性评价,但更多需要依托于精细化的定量评价,以科学且精细化的评价标准以及实施方法等,精准且高效地开展专业诊断,及时研判专业设置等过程中突出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用高效且科学化的改进措施,最大程度夯实专业体系的建设,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成效。[3]
(二)建立完善的专业建设机制
新形势下,“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模式,高职院校应结合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完善额度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逐步完善结构、明确职能和职责,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发展优势资源在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学生实训实习方面的作用,深化校企合作,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创新建立校企融合专业共建模式,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从而让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够满足国民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技术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以及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仍习惯于采用闭门造车的方式,不顾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不顾行业领域的发展背景以及发展动态,这种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很难真正优化专业建设的成效,也难以实现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依托于高效且科学化的校企合作,积极吸纳企业专家以及一线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整合行业领域内的最新发展动态,更好地提升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成效。
其次,建立完善的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定期组织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方案,增强学生自身实力以及就业竞争力,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的明确一定的容错机制以及调试机制。尤其是在专业调整以及变革的过程中,势必需要一定的调试过程。在专业试运行的过程中,依托于科学且高效化的专业诊断以及建设等工作,切实研判以及评估专业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更好地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建设的力度等。[4]
(三)深化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产业转型升级后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专业发展动态,结合本省本市社会发展需求、各专业特征,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群内资源共建共享,不断整合、优化专业群内部专业课程,坚持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秉承群内专业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原则,建立课程数据库,创新使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使用“订单式”“现代学徒”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完善的专业评价机制,加强对专业群科学有效评价,还可以让企业参与评价,从而构建以自我评价为主、企业评价为辅的优质评价模式。实践证明,精细化且广泛化的评价机制,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实现对专业诊断工作的科学全面评估,同时也能够对专业改进过程的精准高效的评价,以此来更好地明确专业诊断的整体成效。在构建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应该着力拓展广泛的评价主体,应该科学且全面的融入全新的评价内容,以此来不断提升评价工作的整体成效,全方位推动专业的发展以及变革,更好地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
(四)创新建立核心专业群建设机制
时刻秉承“群主引领、协同发展、资源整合”的原则,创新建立核心专业群建设机制。实现群内资源实时共享,积极建立共享课程、公共实训室,也要成立基础教研室,从事共享课程、公共实训室的日常教学、维护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群主”专业奖惩机制,建立重点实训实习基地、培育名优课程、编撰优质教材、聘请名师,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与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校企协同办学制度,集聚行业、企业力量来研发新技术、新工艺,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另外,注重建立专业群专业评价反馈制度,根据评价和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发展,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科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传承和创新文化、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关键载体,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和前提,专业诊断和改进工作是高职院校优化教学工作、提升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重中之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共同发力,多管齐下,不断改进、完善高职院校专业方面工作,推动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