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医学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
——以济宁医学院为例
2021-11-30王启芳
王启芳,金 慧
(济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教育部印发《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年)中指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需具备四个基本要求(Basic Standards):科学和学术领域、临床能力领域、健康与社会领域及职业素养领域。其中,职业素养需通过学校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来达到培养目标。作为学校通识课程教育类必修课程——《大学语文》是医学院校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叙事医学进入我国医学院校教育视野,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实践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从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来看,其与叙事医学有着共同关注对象——“人”,文学与医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因此,将叙事医学融入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进一步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医患沟通能力,努力探寻适合医学院校大学语文发展的特色之路。
1 叙事医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叙事医学”(Narrative Medicine)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丽塔·卡伦教授于2001年提出,2011年开始进入国内研究视野,受到国内学者普遍关注[1]。丽塔·卡伦教授认为由具有叙事能力的临床工作者所实践的医学;而叙事能力又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故事感动的能力[2]。叙事医学是为了把人文精神融入于医疗实践中,呼吁医生和患者之间有着更多地充满温度的交流,让人类重新去认识疾病、审视生命和反思死亡。目前,国内学者在叙事医学、医学叙事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见解,并认为叙事医学的引进有利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力等。
1.1 叙事医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1.1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现状
从当下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可以看出,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路径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授课内容上,已有不少院校编写了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取涉医文献作为课堂讲授内容[3];教学方法上,多数研究者指出大学语文在教学手法上存在单一及落后的问题,对此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考核方式上,研究者提出应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传统以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教育理念上,针对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或不足的问题,研究者表明要积极纳入新的教学教育理念促进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依然存在众多不足之处,如医学生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教学工作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缺少实践应用与深层次内化过程等。因此,如何让大学语文课程更好地融入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中,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叙事医学的提出与引进,为医学院校大学语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叙事医学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叙事,将医学的“硬度”与生命的“温度”相结合,让学生在文本的细读与写作的过程中,重新认识与反思疾病,感悟生死,体悟生命,达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1.1.2 医学院校“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
当下“00后”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逐渐进入大学校园中,其身上彰显出与“80后”“90后”不一样的价值追求。家庭与学校成长环境的相对开放,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等多媒体工具的普及,微博、微信和QQ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00后”呈现出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学习接收能力突出等个性化特点[4]。
在对学校2018级和2019级学生(涉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护理学、精神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心理学及食品安全等专业)的走访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突出“大学”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应更贴近“00后”的兴趣知识点,他们愿意尝试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渴望了解与医学相关的文学作品的论述。
因此,将叙事医学纳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构建之中,让这些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以全新的视角、个性化思维的方式去重新认识所学专业,审视自身职业规划,提升个人医学人文素养,以期达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使其具备人文关怀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
1.2 大学语文课程特点为叙事医学的融入提供了可行性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医学生文学修养水平,提高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医患沟通能力,更是期待医学生能以同理之心、普爱之心、悲悯之心、敬畏之心去关注人的价值与意义,体悟生命的温度,以医者之心践行大爱无疆的仁爱精神。
东晋医药学家葛洪认为“夫文学者,人伦之首,大教之本。[5]”文学即人学,大学语文最终的关注点落在“人”之上,这一点与医学的本质是相通的。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还是以循证为核心的现代西方医学体系,均强调以人为本的医学本质,医学和文学有着共同的关注对象“人”。美国生命伦理学家佩里格里诺和托马斯马在《医疗实践的哲学基础》一书中指出,“医学是人文科学中最科学的,是科学中最人道的。” 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并不是冰冷无感,是需要人文关怀的。因此,在对人的价值认识上,文学与医学是一致的。
此外,从叙事医学的本质上讲,其亦是讲述故事的能力。叙事医学的精髓在于愿意倾听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叙事。大学语文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授课内容中拥有大量的涉医文学作品,这为叙事医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愈来愈快。将叙事医学纳入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构,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出发,注重因材施教与知行合一,试图探寻新时代背景之下大学语文课程发展的可行路径,提高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质量,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2 叙事医学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
2.1 叙事医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
阅读能让学生借助叙事者或者虚构人物的视角,产生认知思维上的参与和沉浸效果,进而培养和增进共情[6]。医学专业学生站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以同理之心去审视人物,以普爱之心关照他人,以悲悯之心看待世界,以敬畏之心反思生命,从而对自身和职业有着进一步的认识。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采取专题式教学,以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在文章选取上撷取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题材上涉及诗词、散文、小说等。与此同时,结合医学院校教育特点,将中国古代医学名篇、医家传记及中外战“疫”书籍等纳入教学。如在《红楼梦》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去阅读、理解《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如司棋、晴雯、尤氏姐妹等。通过细节阅读与分析,让学生去感受小人物身上的悲欢离合,对其产生“同理之心、悲悯之心”,正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中国古代医学名篇、医家传记及中外战“疫”书籍等成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一方面能够让医学生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及医德有充分认识,将传统医德中“仁爱救人、精进医术、谦和尊重、不分贵贱、淡泊名利、重义轻利”等融入个人素养的自我提升中。如专题“中国古代名医传记”中《丹溪翁传》一文讲述了元代著名医者朱震亨学医目的与过程、治病救人(案例)及其医学主张。在授课中,侧重于朱震亨学医目的与过程、治病救人,让学生理解把握“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的观点,以及对待产妇、贫且癞者的医者态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医者之心中的“同理之心、普爱之心”。另一方面,通过阅读让学生进入形形色色人物的世界,去体悟生命的温度,能够充分理解疾病、残疾、生老病死等问题,从而达到深层次的内化,进一步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如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列出“战‘疫’书单”,如《血疫:埃博拉的故事》《鼠疫》等书籍。这些书籍潜移默化般传播着医学伦理方面的知识,引发学生对生命与疾病的哲学思考,让医学生对生命有敬畏之心、悲悯之心以及对患者有同理之心、悲悯之心及普爱之心。
2.2 叙事医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细读与写作
2.2.1 细读提升理解,产生共情
丽塔·卡伦认为细读是叙事医学的特色工具,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之中,将细读纳入课堂教学之中[2]。通过涉医文本的细读分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拉近和创作者之间的思想距离,从内心去体会创作者在文字间所蕴含的情感及其试图借文字所要传递的主题思想,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细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阅读文本,如言语措辞、结构、修辞手法等,去梳理文学作品中人物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情感。“中国古代名医传记”是课程着重讲述的内容。其中,《丹溪翁传》是元代文学家戴良所创作的传记型散文,戴良因其兄长及其子侄皆为朱震亨的入室弟子,故对朱震亨生平多有了解,再加之传记文力求属实的文体特点,《丹溪翁传》中的医案具有真实性。《丹溪翁传》一文记载了朱震亨从医过程中遇到的六个案例,今以其中一个为例:一妇人产后有物不上如衣裾,医不能喻。翁曰:“此子宫也,气血虚,故随子而下。”即与黄芪当归之剂,而加升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汤洗濯,皱其皮。少选,子宫上,翁慰之曰:“三年后可再生儿,无忧也。”如之[7]。
该案例描述了一妇人产后有子宫脱落一症,经过朱震亨的精心治疗之后,妇人身体恢复如初。病愈之后,朱震亨安慰这位妇人:“三年后可再生儿,无忧也。”在这里,朱震亨这位医者站在妇人的角度,体会她所处的境遇,安慰她三年之后当可生育。这一句简单的话语,恰是朱震亨医者仁心的体现,是他从细微之处对患者的一种安抚。在朱震亨生活的时代,女子承担着生儿育女的重要职责,倘若无法生育,几乎无立足之地。在这里,朱震亨从患者视角看待生育问题,出言安慰此妇人,可以有效地缓解此妇人自身和来自家人、社会上的压力,体谅到患者所遇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患者之间产生共情。因此,借助于细读这一叙事医学的特殊工具,学生可以发现一些原本被他们忽略的细节,感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细读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带着耐心、细致去阅读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这种阅读理解的能力能够让他们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中,见微知著般聆听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倾诉。关注点不再仅仅是对病情的描述或者冰冷的检查数字,还可以在交流中获取来自患者及家属心理状况、家庭背景等信息,更好地获取患者在交流中试图传递给医护工作人员的有效信息,以期对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有效的帮助。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细读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亦有助于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细节阅读通过言语措辞、结构、修辞手法等角度去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在这一过程,学生也了解了表达和沟通的技巧。在电视剧《清平乐》中,少年仁宗皇帝因想见亲生母亲而私自出宫,臣子晏殊紧随去劝说少年皇帝。两人之间的对话被搬入了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对对话文本的细致分析之后,学生们会发现晏殊在二人的聊天过程中用概念范围、有意取舍等方法将少年仁宗皇帝一步步带出其原本关注的问题——生母养母孰重要的问题。因此,细读养成地注重细节的阅读方式,对学生未来的从医工作大有裨益。
2.2.2 写作——站在患者的角度反思写作
目前,写作对叙事医学中的实施多为平行病例的书写,而大学语文所面临的教授对象以在校大一新生为主。他们初入大学,对大学五年所要学习的医学专业课知之甚少,也没有相应的临床见习、实习经验,缺少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是无法去实现所谓的平行病例写作。但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去医院的时候,作为一名潜在的患者可以与医护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可以从患者的角度去看待医护人员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去思考医护工作人员所遇到的问题及医院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一种反向型的反思写作。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采取以小作文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如针对2018级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精神医学等专业展开的征文活动,要求学生从生活经历、自身感悟出发,结合所学专业,描绘作为一名潜在患者或家属,写出对医院或医护工作人员的认知。在学生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期待中的医院是干净整洁,充满科技元素的;而对于医护工作人员,除了医术精湛之外,多数都提到了医护工作人员应与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交流,在沟通中从细微之处获取与病情有关的信息。站在患者的角度反思写作,对于未来从事医护工作的他们而言多有帮助,他们会发现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看待病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顾虑和来自家人的担心,对于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这种反向型的反思写作,让学生对自身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细节的关注也体现在了写作之中,他们通过想象描写与医护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展开细致入微的描述,去深思患者、医护人员不同视角之下的同一个问题所展现的不同答案,体会差异带来的思考,去正确地认识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 叙事医学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教学反思
在大学语文授课过程中,叙事医学的引入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互动性,在提升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医学是一门“融入情感的科学”。阅读经典文学,细读文本,用心去关注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以同理之心、普爱之心、悲悯之心、敬畏之心关注生命的价值,学会换位思考,进一步增强职业自豪感与荣誉感。同时,在大学语文课程构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3.1 授课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对叙事医学能力的认识水平有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丽塔·卡伦教授于2001年提出“叙事医学”这一概念,2011年进入国内研究视野,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逐渐形成以北京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为中心的研究谱系。而多数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存在滞后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对源自西方现代医学的“叙事医学”缺乏概念上的整体认知。“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8]”因此,课程授课教师应提升理论水平,掌握叙事医学的概念和特点,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即文学知识基础和叙事医学理论基础),并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引导,以问题启发学生,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再思考。
3.2 叙事医学文本的选取要有“质”和“量”的保证
在叙事文本的选择上,要注意文学作品的选择,要引人深思,具备一定的社会现实意思,能引起医学生的再思考。此外,内容上可以疾病为专题,如糖尿病、抑郁症、肺结核等,进行作品的筛选与推荐。同时,在内容把控的基础之上,要充分考虑医学生的学业特点来把握时间上的分控。
3.3 大学语文课程授课方式应发生转变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大班制、教师讲述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中就指出“更加注重知行合一”。限于目前的教学条件,可以适当地加入混合式教学的授课方式,以班级小组为单位,针对涉医文学作品的搜集与解读,让学生从个人和小组的角度去论述对作品的感悟。此外,在课堂之外,可组织读书沙龙、经典诵读及感悟征文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医学的认知与感悟。“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9]只有知与行合一,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所在。
4 结语
现代医学教育之父威廉·奥斯勒曾提出“文学是医学教育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10]叙事医学进入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构建,拉近了文学与医学之间的距离,一方面有利于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完善,传承与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亦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中国古代医学名篇、医家传记及中外战“疫”书籍的讲解与阅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医学生扩展对自我、周围世界的认知,借助于文学作品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及反思能力,去感悟生命的温度,关注人的价值与意义,提高为医的责任感与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