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与传承发展初探

2021-11-30袁伟琦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簧片芦笙苗族

□袁伟琦 南京艺术学院

一、芦笙乐器的历史起源

芦笙是起源于中原,流传于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簧管乐器,距今有3000 多年的历史。早期芦笙流传于我国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后传至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其前身是汉族乐器竽。芦笙在苗族地区的流传最为广泛,今已演变为苗族文化的象征,是苗族各大传统节日和仪式庆典的必备乐器。

史料关于芦笙的记载有很多,《岭表纪蛮》中载:“苗音乐简单,惟芦笙与铜鼓两种。芦笙一称,在蛮疆风行甚远,创之者,为诸葛武侯。”[1]清《滇黔土司婚礼纪》载:“苗以跳月为婚者,大会男女,男吹芦笙于前,女振金铎为后,盘旋跳舞,各有行列。”《新唐书·南诏传》道:“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2]古代多以撰写苗族芦笙为主,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一说是有源可溯的。随着苗族芦笙的社会和文化功能的不断转变,如从最初的祭祀典礼、跳舞狂欢到后来的山歌对唱、男女传情、欢迎仪式等。如今芦笙已被广泛应用于苗族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贵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便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二、芦笙乐器的材料与制作工艺

芦笙管体由四部分组成:笙斗、笙簧、簧片和共鸣管,其中笙斗又叫气箱。制作芦笙所用到的材料主要有锤、风箱、铜、斧子、凿子、锯、竹、木、桐油和石灰(或用乳胶代替)等,制作时先将整块材料从中间一分为二,掏空内膛,然后装入笙管后再将其黏合。芦笙的制作工艺十分烦琐,其中以我国贵州雷山县制作的黔东南苗族芦笙最为传统,其音质优美,享有盛名。

(一)笙管的制作

竹材用于制作芦笙的笙管(又叫发音管),以白竹、紫竹和苦竹居多,要求其生长周期超过3 年,此时的竹子质地坚韧,表面光滑不易破裂、被虫蚀。此外,要求竹径粗细均匀(1.2 厘米为佳)、竹节长(40~50 厘米为佳)、中空大、竹壁薄厚适中。芦笙笙管的尺寸与整体定调密切联系,其音越高,管体越短越细;音越低,管体则越长越粗。

(二)共鸣管的制作

芦笙的共鸣管是套在第二三根笙管上端的一节竹质管体,具有传递吹奏声音的作用,共鸣管的尺寸与音高是有关联的,以C、C1、C2 三个音为例,共鸣管长度通常为60 厘米、30厘米、15 厘米,以此类推。共鸣管要根据所定音的高低来制作,音越高,共鸣管尺寸越小,反之,尺寸越大。

(三)簧片的制作

铜用于制作芦笙的簧片,一般情况下为响铜(响铜是指由铜、铅、锡按一定比例混合炼成的一种铜,用于乐器制作,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也有少数是由黄铜、白铜铸成,但音色效果不如响铜制作的洪亮清脆。因为簧片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乐器的音色,所以在选择铜片时,通常遵循软硬和弹性适度的原则,过硬的簧片会使乐器发音迟钝,后期不便加工调整,过软则易出现音色不稳定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簧片越短越薄,音越高,反之,音越低,因此,簧片打磨的尺寸需严格考虑和遵循这种关系。制作时,制作者首先在铜片上画出簧舌尺寸的轮廓,用锉刀锉好后将其放入炉火中加热,烧成红色后用镊子将簧框加紧,以缩小其与簧舌间的空隙,然后从火中迅速取至冷水中定型。如今也有制作者将火烧簧片这一步骤省略,但簧片经过火烧后吹奏起来会更加轻松,音色也会更加明亮。制作簧片的这一步骤是整个芦笙制作过程的关键,需十分严谨,所以对芦笙匠人的技巧和熟练度要求很高。高水平的芦笙制作大师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听觉来分辨簧片的质量。

(四)笙斗的制作

木材用于制作笙斗(又叫气斗或笙柱)。一般以杉木为主,选用的木材需纹理清晰、没有疤节,表面光滑以便挖空,以直径为5~10 厘米、长度为45~55 厘米的木材为佳。制作笙斗时,制作者应先将整块木料削皮挖空内膛,削成上端小、下端大的圆柱形,以便后期安装发音管,然后从正面往笙斗底部75~90 度的位置凿通6 个眼,将之前加工的簧片插入,进行最后的6 孔音高调试,最后再将笙斗重新拼合起来,如此便完成了传统六管苗族芦笙的全部制作过程。

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映射了我国古代的簧管乐器制作技术,并保留了其精华和鲜明的个性,苗族芦笙形制多样,音色纯正,美观大方,代代相传。芦笙制作者不仅要有长期的工匠经验,而且还需掌握一定的物理、力学和乐理知识。由于制作技艺的细节一般由师傅亲自教授,外人很难找到详细的文字资料来留存,所以想传承技艺十分困难。

三、苗族芦笙的种类考察

(一)高排芦笙

高排芦笙是平祥苗寨的传统芦笙,管体长约5 米,体积较大,是世界上最高的芦笙。高排芦笙有7~8 根发音管,声音更浑厚洪亮,穿透力强,通常在芦笙坪地下挖坑放置配音桶,吹奏时,人们可以感受到极强的低音在地下颤动,增强了表演时的震慑力和音乐感染力[3]。

(二)芒筒芦笙

芒筒芦笙是芒筒与芦笙的合称,是丹寨苗族居民的标志性乐器,在芦笙家族中独具风格。苗族居民经常举办大型祭祀活动以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芒筒芦笙最初是祭祀典礼中宗教乐舞的伴奏乐器,后演变为苗族丧葬仪式上的主奏乐器并沿用至今。芒筒芦笙音色低沉婉转,曲调悲壮肃穆,几首比较典型的安慰曲、离别曲等都具有鲜明的宗教风格,较好地保留了苗族原有的生态文化。

(三)多管芦笙

顾名思义,多管芦笙是经过改良的形制,传统苗族芦笙有6 根发音管,如今有10 管、16 管或20 管的。云南大关县的芦笙制作第五代传人王杰锋在祖传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对芦笙簧片和发音管距离的长短与定调间的关系进行了反复推理,后将发音管增至10 根,且在高温冶炼铜簧片时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簧片的柔韧度,使芦笙音色更加洪亮,此外还有18 根管的多管芦笙,其更是独具震撼力。

(四)小芦笙

小芦笙比普通形制的芦笙尺寸更小,制作工序基本相同,安装和拆卸过程并不烦琐,携带方便,它不仅是别致的“迷你版”乐器,更是精美的工艺品,在苗寨很多特色工艺品店里都有销售。

四、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

(一)制作工艺的改进

传统芦笙的笙斗主要以杉木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如今虽然出现了部分红木制作的改良版芦笙,但还未进入大批量生产,是否可取还不得而知。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地区的芦笙匠人在传统的手工操作步骤中加入了激光、打压等现代切割技术,省时、省力且数据精准,同时传统手工纱布打磨材料的工序也逐渐被机器打磨所替代,大大提升了芦笙外围的光滑度。虽然如此,部分苗族地区依然保留着原始的人工技术,这既是对传统的传承和敬畏,也是一种古老文化的象征。

(二)表演艺术的变迁

经较长时间的发展,苗族芦笙不仅在形制和制作技术上产生了变化,而且在表演艺术中也注入了新的元素。芦笙的曲调由原来的古朴深沉发展为轻盈高亢,唱和旋律在严格的基础上更加自由多变,演奏技巧趋于多元化发展,如传统的吹奏技法仅有颤音、吐音等,较单一,不能满足大型典礼仪式上的吹奏需求。如今的苗族芦笙技巧多变,可吹奏和声效果,体现强弱节奏的对比,花舌等技巧也为演奏增添了几分趣味性,如此一来,演奏者便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活跃气氛。

(三)社会功能的变迁

苗寨世世代代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苗族芦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乐器,它见证了苗族的历史发展,在苗族人民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古代,芦笙只是祭祀活动中的吹奏乐器,用来营造庄重的气氛,且多数情况下与舞蹈紧密相连。而如今的苗族芦笙更像助苗族人民排忧解难的心灵寄托,每个苗族重大节日都少不了其身影,苗族人民淳朴好客,每当有人去苗寨做客,姑娘们便会为客人备十二道拦门糯米酒作为最高欢迎仪式,苗族男性则围坐一圈集体吹奏芦笙曲,气氛十分活跃,客人们很快便能放松下来。此外,如今的芦笙还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媒介”,男生通过吹奏芦笙向姑娘表达爱慕,姑娘领会情意后若主动与其对歌,那么二人便确定了恋爱关系,这既浪漫又别致。

结 语

我国芦笙音乐艺术底蕴深厚,流传千年,历史悠久,它是中国少数民族百姓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已于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见国家对苗族芦笙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中华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苗族芦笙经过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如今已演变成中华文明较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当今是一个潮流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传统、现代和未来音乐审美之间的博弈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古代的乐器产物似乎距离大众越来越遥远,也越来越神秘而陌生,但它们映射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凝聚着民族灵魂,承载着民族自尊心。希望这种“神秘感”能使人们始终对传统民族乐器保持敬畏之心、保持探索,如此便能让世界各国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乐器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价值,对促使中华乐器早日走出国门,迈向世界舞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簧片芦笙苗族
苗族蜡染
某天线系统连接用簧片电接触故障分析
板簧扭振减振器力学性质和规律研究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民歌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