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中宿墨法的研究与应用
2021-11-30阴婷婷
阴婷婷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中国历史是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中国画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最闪亮的一颗星。中国水墨画不仅在中国是国宝级的艺术,甚至是在世界上中国画都占据着世界艺坛的前端和领导位置。而中国水墨画的博大精深离不开墨色的独特效果,墨代表了中华民族博大精神与智慧也代表了东方文化。
在墨的应用中,有一个熟悉且陌生的名词叫“宿墨”,宿墨对于中国画来说是熟悉的,宿墨的特点与应用确实相对陌生的,墨是中国水墨画的灵魂。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绘画大家都对墨法的应用有着自己独到的研究和见解,其中宿墨的应用算是最独具匠心的存在。宿墨原指隔夜的墨汁。但是细究起来,宿墨不一定全是隔夜的墨汁,而是墨汁在砚台里时间过久出现了脱胶或者水墨分离的现象都是宿墨。宿墨可以是隔夜的墨汁甚至是更久的墨汁。宿墨并非全部脱胶,所以宿墨会产生颗粒状的烟磨粒,造就独特的肌力感。
在古代最早认识到宿墨画法的画家是宋代的郭忠恕和郭熙,在近现代有黄宾虹的宿墨山水画法和吴山明的宿墨人物画法,在黄宾虹的《画法要旨》曾谈到郭忠恕对用宿墨的看法:“郭忠恕言运墨,于浓墨之外,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是画家墨法,不可不求其备。而焦墨、宿墨,尤以树石阴处,用之为多。”[1]北宋郭熙(约1000年-约1090年)的《林泉高致:画诀》记载:“运墨有时而用淡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而取青黛杂墨水而用之。”[2]宿墨的特点描述清晰,可惜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宿墨都无人问津,直到近代黄宾虹,才把宿墨列为“七墨法”之一,并主动把宿墨运用在他的山水画中。宿墨的表现形式浑厚有力,与平常的水墨画相比较有强烈的对比感和视觉冲击力。而在后来的浙派代表吴山明,也对宿墨喜爱有加,经过提炼和创新,独具匠心地开创淡宿墨人物写意画法。将宿墨运用到了自己的水墨人物画中,不失为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一大创新和进步。
宿墨的发现虽然是偶然的,但是从郭熙到黄宾虹到吴山明宿墨一直是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的。宿墨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笔墨地位,在古代用者少之又少,直到现代黄宾虹把宿墨也列入墨法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吴山明又在浓宿墨的基础上,研究了淡宿墨的应用把浙派水墨人物画推向了历史的制高点。
宿墨最开始并不被重视,究其原因是宿墨相较于新鲜的墨汁,会有些许臭味,甚至画起来会有划破纸张的颗粒感,这些确实都是宿墨的特征,但只要运用得好宿墨也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在运用中由于其不受胶地沾着约束,表现在纸或者绢上容易形成特殊的形态,形成笔法自然的效果。宿墨的独特在于用不同的墨法会有不同的笔墨形态,而不同的笔墨形态又可以描绘出不同的审美趣味。宿墨浓用时可以表现出新鲜墨汁所没有的浓厚黑重的效果。宿墨淡用时,因为要加入大量的水,所以磨痕的边缘会有淡淡的笔痕犹存,自带一种江南烟雨的缥缈。宿墨干用时,需要少水且笔要干爽,使墨烟颗粒散落在笔痕的交接之处,可以让画面饱满而立体,干枯且苍茫。宿墨湿用时,笔中水分要适中,切不可过多或者过少。笔落纸间可以感受到笔痕四周细微的渗入,画面虚实共存,有硬有软,有笔有墨[3]。画面表现力适中端正。宿墨浓用、淡用、干用、湿用都有其独特的美,可是宿墨比起鲜墨却更容易留下笔痕甚至划破纸。想要让宿墨完美地呈现在画面中,着实需要娴熟的掌控力和扎实的笔墨基础。
宿墨拥有特殊的审美性能,其表现形式很多,吴山明在黄宾虹宿墨魅力中得到启发。黄宾虹的宿墨十分考究,充分利用了宿墨脱胶产生的落笔阻塞,与水墨渗入的不确定性的独特效果描绘山水间的层次和厚重。并且宿墨有着不同于鲜墨的颜色特征,脱胶风干的宿墨有着偏冷色调的烟青色的视觉感,而鲜墨在颜色上更倾向于暗红的暖色调,所以用宿墨表现山水画能体现出鲜墨所没有的层次和透视的效果,黄宾虹善于用浓宿墨,在画面极黑的地方用宿墨,把宿墨作为点醒沉闷的点睛之笔。厚重的宿墨让画面的整体效果变得大气且有分量,让黄宾虹的山水画看起来似乎更多了些历史的痕迹,好似中华五千年文明都沉淀在这山水画中被宿墨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展示出来,宿墨的浑厚且纯净都是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最好体现,更和老子的朴素思想相得益彰,可是这么能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宿墨却一直被应用极少,因为自古书香、墨香、茶香才是中国文化底蕴的体现,符合中国人儒雅内敛的性格,而宿墨的臭味更是让文人士大夫望而却步,所以黄宾虹的宿墨画法起初并不被人看好,直到50年后才被认可[3]。但是黄宾虹对宿墨的独特见解和运用却给苦寻水墨画创新的吴山明带来了新的思路,吴山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用了宿墨大为惊叹,至此在借鉴前辈黄宾虹的宿墨法之后,从而刻苦钻研宿墨的奥秘,从此开启了吴山明淡宿墨人物画的开端。
在改革开放之初,西洋画大量引入中国,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从此很多画家开始模仿学习西洋画,力求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加入西洋画,以达到创新融合的效果,在学习与模仿中,利弊得失间自有缺失,而此时的吴山明也苦思中国画的新发展,吴山明去藏区写生,由于藏区气候条件艰苦,有一次吴山明来不及清洗前一晚风干的砚台直接加水作画,误打误撞中吴山明惊奇地发现了宿墨独特的表现内涵,浅尝辄止后吴山明总是惦念宿墨那惊艳的表现力[4]。自古就用宿墨的情况,大多应用在山水画中,在人物画中的应用几乎没有。黄宾虹善于画山水,宿墨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以及宿墨的浓墨厚黑脱胶的效果正好表现山水的缥缈和层次。但是人物画却不同,水墨人物画的特点是要求造型精确,这正好与宿墨的随机性相反,若想表现宿墨的独特性就会弱化造型,要想丰富造型宿墨的表现力就会降低。因此如何表现笔墨又不弱化造型就成了写意人物画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经过反复的实验与练习后,吴山明从黄宾虹的宿墨画中得到启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完美地融合了黄宾虹的宿墨画法,把宿墨运用到人物画中,以前笔墨是服务于造型的,在加入宿墨画法之后吴山明一直讲笔墨溶于造型中,利用宿墨和大水量的笔触的结合,试宿墨表现出清透自然的效果,而宿墨里的颗粒,星星点点地融合在画面中叶增加的肌理效果,吴山明的宿墨似黑珍珠,透亮且饱满,丝毫看不出拖沓与沉重,整幅作品体现的都是晶莹和透亮[5]。开创了笔韵生动,淡薄缥缈,独具特色的人物画艺术风格。在运用宿墨之后,吴山明甚少运用常见的皴擦、点染的手法,更多的是用似蚕似柳的短线,配合宿墨的水痕[6]。整体风格秀劲洒脱,淡远空明。将浙派画法中的空灵、秀逸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过不懈的努力,吴山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在读吴山明的作品时更像是读一篇文章,有作者浓厚的情感在里面的耐人寻味的文章。在吴山明描绘的这篇文章里,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写出了一个标杆性质的高度。仔细欣赏吴山明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用笔的率真,用墨的洒脱。这些都组成了作品中那些惟妙惟肖的脸庞。一幅幅看似随意的画作,其实都是吴山明付诸心血的一笔一墨的描绘出来的,在下笔之前他心中自有丘壑,在下笔之时他自是胸有成竹。即使宿墨的不可控性极强,但是在如此绘画大师手中却能表现得随意不随便,简约而不简单。笔随心走,不舍框架,没有束缚。是何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有今天我们看到的随心随性的“写”。
吴山明的作品更像是读一篇内涵十足的散文,散文是文体,是作者随性的抒发,是内心从容叙述的事件,是自热不做作的娓娓道来。散文的优美乃耐人寻味,是其他文体所不曾出现的,正如吴山明的画,初窥惊喜在读感动。所以吴山明的宿墨人物画才会在百花齐放的当代独具一格形成了浙派人物画的独特气质。
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画需要创新,更需要保存及久远的内涵品质。许多画家只能做到革新却丢弃了中国画的精髓。这样的革新相当于丢失了灵魂,是赔本的革新。而有些画家在时代的大潮下不仅没被吞没更是对中国水墨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其中就包括吴山明的淡宿墨和线条带给中国画的巨大影响。
宿墨能颠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形成属于自己独特语言,由此可以看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钻研好自己本国的文化才可以立足世界,我们中国文明之所以可以五千年文明不断流且一直进步,就是因为我们从未盲目学习外国文化,而是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文化融合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吴山明的宿墨就是感悟中国传统水墨精华而生成的,不少画家都苦苦寻觅西方创新的良药的时候,吴山明从中国传统中感悟,领悟传统笔墨的精髓,专研中国文化之内涵。在不忽略传统造型的基础上有极具创造力地把淡宿墨运用到人物画中,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吴山明的学生也学习了老师的宿墨画法后融入自己的山水作品中,由此可见对于宿墨的用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欣赏与吸取经验,而是成了一种审美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