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讨
2021-11-30丁成
丁成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我国的公立医院多为财政差额补助单位,近年来,随着药品加成和医用耗材加成的取消,医保支付方式DRG的粉墨登场,各家医院普遍都面临着资金压力。固定资产在公立医院总资产中占比较高,科学合理的管理固定资产,节省资金投入,是提高公立医院资产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目前公立医院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由此,论文以公立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就其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展开研究。
一、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涵及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目标
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是指医院为满足自身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需要而控制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服务或维持医疗运营活动开展而持有的为病人服务的工具或手段,具有非出售性。第二,使用寿命超过一年。第三,具有实物特征。第四,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医院的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固定资产管理,是指医院对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行使,管理权限的划分,资产的保值增值,收益的享有、处分等进行的监督。
公立医院作为财政差额补助单位,其所有资产均为国有资产。其管理的目标是在确保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实现固定资产的科学配置、有效使用、规范处置、监督到位。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及专职管理人员
首先,目前多数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都是运用多个方面的管理方案,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账务管理,专用设备由医疗工程部负责,其他设备由总务部门负责,计算机、打印机等信息化设备则由信息部门负责,都未建立一个独立运营、专业化的资产管理部门,当然也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其次,没有独立运营的资产管理部门,也就意味着没有专职的资产管理员。大多数医院的现状是,由各个使用科室的人员兼职资产管理,这些人员通常由护士担任,其专业性远远达不到要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陷入“各自为政”的局面,没有统一的领导,也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可以执行,更没有严格的个人追责制度。
(二)固定资产购置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
医院在购入医疗设备之前,都会进行可行性分析。但是,可行性分析通常只是流于形式。由于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缺乏相对应的专业人员,可行性分析的各项假设条件不够科学合理,最后的论证结果当然也就存在很大的偏差,直接导致盲目购置固定资产,给医院造成资金浪费。
(三)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医院在日常运营过程中,有时固定资产使用不当,导致因损坏或者频繁维修而提前报废的情况,最终导致医院不得不重新购置,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而且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首先,并非所有的固定资产使用者都经过岗前培训,即使经过培训,也只是针对设备的使用,而不是日常维护和保养。使用者粗暴对待精密仪器,不爱护国家财产,更有甚者,设备常年不关机,或者使用过程中粗心大意,打翻水杯,造成资产使用年限被人为缩短,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其次,由于日常业务中病人较多,固定资产不间断使用,从客观上也减短了资产的使用寿命,造成了设备提前报废问题。
(四)固定资产转移及处置时账务混乱
首先,固定资产在院内各个使用部门之间发生调拨、转移的时候,由于没有统一的操作流程,缺乏各项资产转移的交接记录,造成科室之间的资产管理混乱,导致资产清查时账实不相符。其次,在资产处置环节,待报废的固定资产移交各归口管理部门仓库的时候,缺乏书面交接记录;归口管理部门拿到待报废资产时,往往将资产随意堆积至仓库,并未对待报废资产进行编码等身份认证,导致交至财政部门时,出现资产张冠李戴的混乱现象。
三、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设立独立部门,统一建章立制
首先,公立医院应设立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全院范围内的固定资产运行维护和资产管理的政策性指导。该部门应由院长或分管院长亲自挂帅,财务部、医疗工程部、总务部门、信息部和内审部门派出专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的先进理论,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负责组织开展、协调、检查、研究医院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各部门有效落实固定资产从采购到报废全生命周期的各项制度和流程。同时,对全院的资产清查工作进行督导,并将科室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和医院对科主任的绩效考核进行结合,使之与个人的经济奖惩相互联系,责任到人。
其次,公立医院当加强对资产使用科室兼职资产管理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际操作的各项规范流程。可以设立合理的奖惩规定,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玩忽职守造成的实物盘亏、毁损,由责任人进行赔偿。总之,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加强对资产管理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人员管理能力。
(二)科学论证,合理购置固定资产
首先,应当成立“设备准入管理委员会”,其中汇集医务工作者和财务人员。当业务科室提出申购请求时,应先提供该项设备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接着,由“设备准入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审核,论证可行性报告中的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各项指标是否达标。委员会成员应当对拟购入设备开展调查与研究工作,计算购买设备的成本和预期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与申请科室的绩效考核进行挂钩,制定奖惩条例,尽量避免设备的闲置。其次,设备购入以后,每半年度还应完成固定资产使用分析,分析目的有两个:第一,验证设备购入前进行的可行性分析是否正确,有无达到目标。第二,能够帮助医院准确分辨运营效益最高和最低的固定资产,可以将运营效率最高的资产分配至收益最大的部门,以此实现资产的最优配置。
(三)加强培训,确保资产使用责任落实到人
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可以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操作者对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操作者对于固定资产的使用是否采取规范的方法和科室所有人员主观上是否爱护资产,都会直接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按照归口管理原则,医院医疗工程部主要负责医院专用设备的管理。医疗工程部应对每一台医疗设备制定规范、标准的使用程序,对每一位医疗设备操作者进行岗前的操作培训,同时,责任到人,如发生因为操作问题导致设备维修,应追究责任。另一方面,资产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对员工进行宣贯,爱护本科室的固定资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与绩效进行挂钩,如出现人为损坏资产,应予以赔偿。
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管理部门应根据科室日常业务量的大小和设备的使用频率,合理制定设备运维计划,做到定期检修维护,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同时,做好每个固定资产维修保养的书面记录,这样可以更加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总成本,为以后的购置决策提供依据。
(四)交接有记录,报废有流程
首先,由于院内用房的调整,使用科室搬迁,经常会出现一部分固定资产在院内进行转移,另一部分固定资产则留给其他搬迁过来的科室使用的情况。这时,应当根据规章制度,将转移的固定资产及时上报资产管理部门审批,资产管理部门在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完成审批,同时完成固定资产所在地的变更。对于留在原地的固定资产,也应当及时变更使用科室,使得资产的使用部门和所在地点能够在资产清查时核对无误。
其次,在资产处置环节,使用科室也应及时将待报废的固定资产上报给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审批。资产管理部门接到申请时,应区分情况对待。如该项固定资产因为老旧而提出报废,资产管理部门应通知医学工程部派专业人员进行查检,看有无维修后继续使用的可能。如维修后能继续使用,则应当进行维修;如确实无法维修,或维修成本过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则反馈给资产管理部门,同意进行报废。另外,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待报废资产仓库的管理。每一个待报废的固定资产,资产管理部门都应当将其进行编号,按照日期先后予以分别存放。同时尽快联系财政部门,将待报废的固定资产清理,腾出仓库空间。
(五)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医院应当与时俱进,积极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资产管理的水平。可以通过研发或引入资产管理软件,录入所有固定资产信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医院内每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登记和动态记录。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从固定资产购置、维护保养、转移、移交、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和管理。利用信息化管理固定资产,可以方便各个科室对医院内所有固定资产的查询和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方便了资产管理部门掌握每项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总之,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是医院管理层面临的新的课题。首先需要领导层从思想上重视,成立专业的管理部门,然后通过对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报废等环节的控制来实现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最后达到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促进医院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未来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应该着力于加强信息化建设,使得资产管理水平能够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