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本为本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践

2021-11-30沈少冰

山西青年 2021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竞赛人才

沈少冰

(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以本为本”,二是推进“四个回归”[1],同时他指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各类人才,应用型高校要集中精力增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当前我国正经历一轮新科技、新工业的大变革,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而这一系列技术改革的发展迫切需要各类应用型人才。我国众多本科院校中大多数为应用型高校,因此在“以本为本”的指导下,各高校要提升应用型工科人才的输出质量,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一套适应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目前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应用有效结合,构建全面的理论加实践的知识体系,并从事社会专业实践活动的人才。2010年教育部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后,高等院校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在以本为本的大环境下,大部分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仍存在问题。

(一)教育理念滞后,不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等院校是我国各行各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教育理念不够新,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对于毕业生实践能力方面,仅有50%用人单位表示满意,有20%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专业岗位时往往无法满足岗位基本的实践能力要求,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无法对接到实践中。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仍停留在以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为主导,而不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发展的需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高校毕业生质量要求也不同往日,但由于高校的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导致输出的人才质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出现了高校与社会脱节现象。

(二)教学模式单一,应用教学不扎实

应用型人才注重的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指导,但目前高校课程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上老师“填鸭式”“满堂灌”教授理论知识,沉默单向的课堂氛围,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师生互动、头脑风暴、思维启迪的过程。教学模式的单一不仅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提不起兴趣,而且影响学生吸收专业理论知识,枯燥的上课模式也慢慢地磨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高校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有配套设置实验课程,但部分高校存在实验室资源不足、实验设备落后等现象,很大程度影响了实验技能学习,导致理论知识难落地,应用教学不扎实。

(三)实践环节薄弱,校企合作形式化

各大高校都有开设实践类型的课程,但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以设计大作业,或者实践报告为主,考核并没有很好地贯穿整个过程,不够细化、不够严谨,学生存在应付考核、蒙混过关的现象[2],课程中间缺少相应的过程阶段的考核。学校开设的实验室和配置的实验器材,主要是为满足实验课程需求,并不是开放式,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实践的环境。学生自行找的毕业实习往往也因为缺乏监管,最终以提交实习证明完成任务,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而未能达到毕业实习的真正目的。

二、构建“一二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不仅要解决理论实践教学的问题,更要切实提高输出人才质量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探索了“一二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文简称“一二三”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指“一个体系”,指“实践教学—科技竞赛—创新项目”的传导体系;“二”指“两个导向”,指“以学生就业质量、人才质量”为导向;“三”指“三个协同”,指“实践理论协同、科研教学协同、学校企业协同”。

(一)建立“一个体系”,提升教学育人效果

建立“实践教学—科技竞赛—创新项目”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传导机制,这是一种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有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层面,以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专任教师为主,行业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协同,教学中会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践创新教学内容的比重,一是改变传统的由一位教师从头到尾讲授一门课程的方式,不同老师讲解维度不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双师型”教师教学可以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有效融合,让学生感受专业的魅力。科技竞赛层面,依托各类学生科技竞赛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团队积极参加比赛,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科技竞赛中,有效改变理论教学成果难以落地的大难题。每一次竞赛中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否扎实,动手能力是否熟练,检验教师教授的知识是否符合需求,指导方式是否正确,从而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升。创新项目层面,鼓励和引导学生必须参与大创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科研项目,在这过程中学生基于实践教学、科技竞赛积累的专业技能,自主探索实践创新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并且也拓展了知识体系。同时专业导师也积极发挥学术研究能力,带学生早进项目,早进课题,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并将科研成果融入日常教学,带进课堂,实现实践教学多元化。

(二)坚持“两个导向”,锚定教学育人方向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人才质量密切相关,在新时代的高校育人中,应当坚持“以学生就业质量、人才质量为导向”,锚定高校教学育人的方向。学生就业质量指学生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的程度,人才质量则指社会或各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足就业岗位能力需求程度。就业质量、人才质量两者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时代背景、经济发展状况、家庭因素、社会关系、个人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等,在这些内外因素中,高校培养的学生个人的就业能力发挥着关键作用。

高校在教学育人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质量为导向,人才质量为核心,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将有效融合到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首先,调整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是要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定期深入社会市场进行调研,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分析应用型人才需具备的专业素质,不断更新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注重学科的应用性建设,尤其要注重课程的应用性与实用性,通过分析典型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知识结构,结合每个专业的特有的基本特征和思维训练方式定期更新优化专业课程,重新创建一套基于知识应用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实施“三个协同”,丰富教学育人方式

第一实践理论协同。首先开设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场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将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直接搬进实验室,老师边讲边教,学生边学边做,在这过程中,将传统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实践理论的有机融合。

第二科研教学协同。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延伸[3]。科研是研究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既能丰富教学内容,促进知识的更新,也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不仅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跟深度,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讲解科研课题,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而学生的创新灵感又可以给教师更多创新性的启发,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学校企业协同。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高校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交流,共同建立实习基地,一方面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共同探讨人才需求等专题,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增加教师的企业实战经验,弥补一些纯理论研究教师的不足,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与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与企业建立“3+1”模式,前面三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参与项目实践,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尝试将人才培养的范围延伸到校外,将企业作为实践性教学的第二课堂,丰富本科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三、实践效果

上文的“一二三”模式已在肇庆学院Z学院实施了一年半,Z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在2020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94.5%的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业务能力方面表示满意。一年半以来,Z学院学生先后有200余人参加各类竞赛、科研项目,获得省级竞赛奖励的有16项,成功申请大创项目24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13项,攀登计划项目6项,学生申请专利获批9项。

“一二三”模式初步探索了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专业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并具有较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该模式将学校实验室、各位竞赛平台以及企业合作等教学实践资源有效融合,营造全员参加竞赛、参与项目的积极氛围,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培养新模式,更是在以本为本的指导下,将本科教育切实的回归学生本身、回归教育本分的真实体现。

猜你喜欢

应用型竞赛人才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