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逻辑研究
2021-11-30唐阳华史小飞
唐阳华 邓 之 史小飞
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逻辑研究
唐阳华1邓 之2史小飞3
(1.湖南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2.永州市第九中学;3.湖南科技学院 图书馆,湖南 永州 425199)
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基于爱国主义现实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唯物史观的认识逻辑、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逻辑。探索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逻辑路径,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方面的理论性思考。
李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逻辑思维;爱国主义
李达,字鹤鸣,1890年10月出生在湖南永州。作为革命先驱,李达是中共“一大”的具体筹备人和组织者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师。许全兴先生认为,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要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为与造诣,除了毛泽东之外,“无人能高出于李达者”[1]。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哲学思考和理论探索,从早期认定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到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再到中国怎样实行和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他自己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逻辑路径。
一 爱国主义追求的现实逻辑
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都出自他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1905年进入到由蘋洲书院改成的永州官立中学堂这所本地第一所近代化中学读书,接触到新的知识,开阔了眼界,还作为毕业班的一员参加了本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反帝爱国运动,体验到从国家和中华民族高度思考问题的爱国主义情感。
1909年秋,李达进入京师优级师范学校学习,经过汉口、上海和天津等口岸城市,目睹了当时洋人在中国土地上的所作所为,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愚昧、软弱和被鸦片毒害的状况,觉得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的落后,只有发展新式教育,改良中国人的心智,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因为1911年辛亥革命兴起,学校停办后李达回到家乡,在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进入民国时期,有了从事教育的实践后,感到靠教育救国不现实,加上受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的民生思想影响“大办实业,以利国富民强”。1913年,李达以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官派留学的机会,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愿望,东渡日本学习理工科的新知识,力图为改变国家命运作贡献。
经过日本强迫北洋军阀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相勾结,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实业带来的剥削和战争伤害,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李达意识到实业救国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李达看到了中国的新出路,将目光转向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于是潜心研读马列主义的思想著作,并向国内翻译介绍马列主义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
李达由真正的爱国者,在为救国救民的追寻中,由教育救国、实业救国而转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确定在中国实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实现救国救民。
二 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理论逻辑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立场与方法指导自己的理论探索,是李达在理论探索上的突出特点。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理论成果是这种理论指导逻辑必然,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吸引李达目光的是俄国革命党高举的马克思主义旗帜,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当时西方社会、日本思想界已经流行各种“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国内的“社会主义”思潮也在快速兴起,但什么社会主义能改造中国、救中国?李达从十月革命经验中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最早是在五四运动期间通过国内著名报纸发表《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以自己的领会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内涵,后来在《马克思主义派社会主义》一文中,深入论述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等理论原理。李达有一大批著作阐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正宗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921年,李达的《马克思还原》一文,明确指出:“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性质是革命的,是非妥协的,是国际的,是主张劳动专政的”[2]。宣示李达摈弃改良主义的所谓“社会主义”,认定革命性的科学社会主义。他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都是基于这种革命性质的社会主义,都是出于去旧制度立新制度的逻辑。
(二)唯物史观的认识逻辑
李达以唯物史观为“望远镜”“显微镜”阐发社会主义思想的。1920年,李达翻译了世界名著 ——格尔曼·果特所著《唯物史观解说》,还特别说明“这部著作是果特为荷兰的劳动者作的,解释唯物史观的要旨,说明社会主义必然发生的根源”[3]。表明李达认同唯物史观解决了社会主义发生的必然逻辑。此后,李达特别注重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历史规律中认同科学社会主义。从李达阐述社会主义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他是把唯物史观置于阐释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之首[2]31。
李达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自信源于唯物史观的真理,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是基于唯物史观的逻辑,从而做到反对空想的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
(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逻辑
从李达著述看,非常重视研究社会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方法论[4]。他在《唯物辩证法大纲》一书中,把唯物辩证法作为阐述社会主义的方法论。李达基于对唯物辩证法的领会,认定唯物辩证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这就使李达对社会主义的论述注重具体的实践,强调具体国情、具体条件的不同特点,从具体实际出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与制度等问题。李达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论述中的一些代表性观点也表明了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是基于唯物辩证法的逻辑。
三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逻辑路径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立路径的探索
李达基于的思维逻辑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首先要解决的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李达提出了中国经历过渡时期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也就是认为中国革命胜利后有一个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化的改造,并提出农业改造是基本问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他还认为中国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改造应该通过和平的道路来实现。因为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能够和平改造,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李达还从理论上预见性指出:中国有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当然李达得出的这个阶段是对经济改造,社会主义制度要素逐步取代其他要素的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要素的减少与社会主义要素的作用增大”并“逐渐驱逐其他一切制度的过程”[5]。因此,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等私有经济还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在过渡时期内允许和支持小资产阶级资本的有限制地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探索
李达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探索,按他的逻辑是主要建设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李达指出:经济制度是区分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的目标其实是“建立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并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6]。至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其核心内涵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和党的领导制度。李达在《社会学大纲》中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形式、主要任务、根本标志和无产阶级党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理论论述。他基于中国具体实际,提出这种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专政”“劳农专政”,也就是广大劳动阶级的民主专政。这为毛泽东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提供了思想性借鉴。李达建党过程就强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后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如果没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为核心的工人阶级对于国家的领导,就不可能过渡到社会主义”[6]561。李达继承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强调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的,是“实现民主集中制的”[6]560。因而,在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上要坚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三)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李达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逻辑探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得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消灭剥削制度,实行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二是发展经济保障社会主义新生活。在李达看来,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生活,因而要注重发展生产,保障人民过上好的物质生活。三是保障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李达由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在《社会学大纲》中论证了生产力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原动力[7]。强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因而探索提出了经济建设中进行制度性改造的主张。
(四)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
李达强调建立社会主义新生活,精神文化建设十分重要。他明确地说:“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全国人民进行普遍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必须进行扫除文盲的工作,逐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必须发展科学、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6]因此,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重要逻辑构成进行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要进行根本的文化改造。在《社会学大纲》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就需要人类大量的改造,需要人们对于劳动的态度、道德观、世界观以及生活等的改造,换句话说,旧社会文化的根本的改造。”[7]497
(2)把文化革命与科技革命统一。列宁曾认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现文化革命。李达基于中国同样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从这一逻辑出发进行探索。他在《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文中指出:“文化革命进展愈速,愈能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和文化水平,愈能获得较多的时间和较好的物质条件从事文化科学和艺术活动,因而愈能加速文化革命。”[8]
(3)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基于社会主义要从根本上改变文化落后状况的逻辑,特别注重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在建党之初就主持办平民女校,注重学校教育。同时,也注重理论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李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对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实行什么制度进行过实践摸索。更重要的是在理论探索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李达列为第二名“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产生的名家大师[9]。肯定了李达用马克思主义探索改造中国的理论贡献。
[1]许全兴.纪念李达,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J].理论视野,2010(7):10-13.
[2]李达.马克思还原:1920[M]//.李达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1.
[3]郭泰.唯物史观解说[M].北京中华书局,1921:1.
[4]刘明诗.李达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J].江汉论坛,2013 (4):15.
[5]李达.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71.
[6]李达.李达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03-604.
[7]李达.社会学大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23.
[8]李达.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J].理论战线,1959(6).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A85
A
1673-2219(2021)06-0078-03
2021-09-21
唐阳华(1977-),女,湖南道县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与地方文化。邓之(1968-),男,湖南祁阳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物理学与思政教育。史小飞(1970-),女,吉林梨树人,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计算机程序开发。
(责任编校: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