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血糖达标现状研究

2021-11-30唐景华

医学信息 2021年15期
关键词:目标值达标率人群

唐景华

(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广西 柳州 54500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具有病情不断进展、血糖控制难度大、并发症多、治疗费用高等特点,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最新报道提示[1],目前我国18 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达10.91%,其中男性11.1%,女性9.6%,约2~3 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糖尿病血糖的控制关系到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以及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提示[3],糖尿病标化死亡率为9.48%,标化减寿率为0.52%。近期国内外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不容乐观,我国门诊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仅为32.06%[4]。因此,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刻不容缓。本文主要就糖尿病血糖达标现状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加深临床对控制血糖的认识。

1 血糖达标率

血糖达标率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糖尿病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现状,如血糖达标率高则说明这一国家或地区糖尿病人群的血糖控制现状较好,反之则较差。糖尿病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来制定。2017 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非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控制目标值<7%、空腹血糖(FBG)4.4~7.0 mmol/L(静脉血)、非空腹血糖(PBG)<10.0 mmol/L(静脉血糖)[1],而理想的血糖达标是上述3 个指标均应在控制目标值内。血糖达标率是指某个地区糖尿病人群或一个国家糖尿病人群血糖能控制达标的患者所占的比例,这一指标非常重要,可反映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水平。

2 我国糖尿病血糖达标目标值的制定及血糖达标率现状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的制定随着研究的进展不断变化,其制定主要根据血糖控制目标值是否对患者获益最大、能否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及其他风险最低等情况来划定的,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预期寿命等进行综合考虑、分层制定血糖控制目标值,这样更有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个体化、科学化。以往我国多采用国外的标准(如ADA),但经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国外的参考目标值并不适合我国糖尿病人群,无法很好的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应制定符合我国的标准。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参考2017 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所制定的标准(CDS)[1],这更适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于大多数妊娠成年2 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HbA1c 控制目标为<7%;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 型糖尿病患者,HbA1c 可严格控制到<6.5%;部分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的患者,HbA1c 不宜控制过低,<8%较为合适。

目前,我国还没有大规模糖尿病人群血糖达标率的普查结果,国内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尚缺乏准确的数据。有关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的研究多限于区域性的报道,可通过这些地区性的研究报道粗略估计我国的糖尿病人群血糖达标率情况。李素芬等[5]对2264 例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HbA1c 达标率为42.4%。马爱娟等[6]的研究以HbA1c<7%为衡量标准,结果显示患者血糖达标率为30.9%。研究显示,国内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社区的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经济水平、糖尿病防控意识、患者的文化水平、政府的投入等因素有关,其中经济发达地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较经济不发达地区要好。蒲静等[7]2019 年对上海市嘉定区2 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现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为30.86%,较青岛市城区(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为29.09%)及焦作市(糖尿病控制率14.02%)要稍好。社区对糖尿病人群管理好的地区血糖控制率相对要好。陈学青等[8]对社区管理相对较好的嘉兴市王江泾镇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993 例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为61.7%,明显高于对糖尿病患者人群管理不好的社区。由此可见,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现状堪忧,且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差异较大,良莠不齐,有待进一步改善。

3 糖尿病血糖控制与并发症的关系

研究显示,高血糖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始发因素,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非常密切。高血糖诱发并发症机制非常复杂,血糖升高使活性氧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的数量增加,抑制了甘油醛脱氢酶在糖酵解途径中的作用,激活多元醇通路[9]、晚期糖基化及非酶糖基化的终产物增多[10]、蛋白激酶C激活[11]、炎症递质活化[12]、氧化应激反应[13]等,介导细胞损伤的产生。有研究显示,血糖代谢异常能导致微血管及大血管相关并发症,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DN),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疾病(CKD)及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14,15]。约60%~70%糖尿病患者在10 年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而DR 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继白内障之后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 倍[16,17]。研究显示[18],HbA1c 水平每减少1%,心梗的发生风险减低14%,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减低37%,糖尿病死亡风险减低14%。因此,血糖的控制与达标对糖尿病各种并发症防控非常重要,必须要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最基本的治疗,血糖控制达标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基础。

4 影响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

4.1 饮食 饮食在糖尿病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因素中饮食亦起到主要作用。因此,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有利于血糖达标。目前,糖尿病饮食干预最重要的是控制患者总热量的摄入,并均衡营养,其中碳水化合物摄入类型及摄入量是饮食控制的核心。我国人群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占有较大的比重,对于糖尿病患者,低碳水化合物饮食[19]、低血糖指数饮食[20]、低血糖负荷饮食[21]等均有利于血糖的达标。

4.2 运动 在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中,科学的运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22,23],适当的运动可提高肌肉及组织对糖的利用率,减轻胰岛素抵抗(IR),有效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降糖糖化血红蛋白。可见,运动可以提高血糖的达标率。我国人群普遍运动量不足及运动方法不科学,是导致肥胖、糖尿病的发生及血糖控制不良的原因之一。中国2 型糖尿病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建议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 的有氧运动,但运动后需检测血糖变化,防治低血糖的发生[1]。

4.3 自我血糖管理 自我血糖管理(SMGB)是糖尿病患者自我行为管理的一部分,对控制血糖非常重要。患者通过SMGB 了解自身的血糖变化,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为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提供依据。研究表明[24],有效的SMBG 对控制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有明显的效果,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方法。目前,由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较低,对糖尿病的防治重要性认识不足,糖尿病患者目前SMGB 处于较低水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接导致全社会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不高。这需要各个医疗机构的专科医护人员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SMGB 教育,提高其SMGB 意识[25]。

5 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的方法

5.1 加强健康教育 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原因是患者自身健康知识水平较低。因此,专科医护人员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血糖的有效控制[26]。有研究显示,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血糖达标率及治疗效果。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对控制病情、改善患者自身状健康况具有重要的意义[27,28]。

5.2 血糖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往旧的血糖监测方法正逐步被新的血糖管理系统所代替。如移动医疗管理系统,通过云计算、蓝牙、WIFI 等通讯技术,使用智能手机、PAD 等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医生与患者的及时、一对一的直接联系,患者可以把测定的血糖值及时发给医生,医生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终端设备及时获得患者的血糖信息,及时对患者做出诊疗指导,这样患者可以随时根据医生的医嘱调整诊疗方案,从而实现血糖的达标。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表明[29,30],先进的血糖管理系统能很好的管理糖尿病等慢性病,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与日俱增。血糖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始因,这就需要专科医护人员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的血糖控制达标。有效的控制血糖能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但我国糖尿病人群目前依从性低,血糖达标率较低,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增加重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这就需要不断的研究,探索更多的血糖控制达标手段。

猜你喜欢

目标值达标率人群
陕西省地下水水位考核情况
ML的迭代学习过程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财富焦虑人群
分层随访模式对院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不同危险程度患者的降脂目标值——欧洲《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microRNAs and ceRNAs: RNA networks in pathogenesis of cancer
江苏发布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