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看学习任务群
——以部编高中教材必修下册为例

2021-11-30刘勇吉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品牌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核心高中语文教材

文/刘勇(吉首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任务群

自21世纪以来,多国立足本国教育现状,展望未来世界变化,提出了切合本国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譬如德国受PISA启发,提出了以知识、技能为纵轴,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感为横轴的纵横相交的轴心式模型,以实现面向世界的专业能力、与他人共同计划的行动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三个方面的统一发展。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而核心素养,正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和细化。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基于本学科本质,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课程后应该达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最终指向依旧是实现立德树人,培养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应用型人才。而任务群就是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带着任务,与教师一同根据文本,分析语言,建构思维,感受人物的精神,产生文化的共鸣。

譬如,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是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后简称《标准》)中提出的7个必修学习任务群之一,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面向生活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在语言的赏析中,产生文化认同感,实现“四个自信”,最终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二、学习任务群对核心素养的体现

(一)以语言建构带动任务群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要求教学以语言的品析为载体,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时代背景下,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创造能力,并且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理解。譬如,部编高中语文教材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充分体现语文教学要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展开,以语言为载体,在情境中,根据任务去应用语文,该任务群以“实用性”作为前缀,指明了“阅读”“交流”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没有实际的生活场景。同时,选文多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知识性读物”,作者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既能让学生有话可说,也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和提高能力的机会。

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运用,同时串联起语文核心素养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带着任务,根据目标,引领学生提高思想的修养,产生对社会的思考,提升对文化的认同,感受科学人物的时代精神。该单元一共有3课,共4篇文章,作者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加来道雄是著名的物理学家,梁思成是我国建筑学的重要奠基人,林庚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其中屠呦呦的这篇选文,成文时间甚至不到10年,而其他几位作者的文本,都与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第一感受是十分亲切而熟悉,没有疏离感,阅读障碍小,同时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四篇课文全部都是“知识性读物”文本,和学生的生活也十分贴近,因此教学时要重视对语言的赏析,通过对比、替换等方式,感受文本的差异,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二)任务中核心素养相互融合

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实际的教学中,四个方面要有所融合运用。在该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常常是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带领学生分析语言背后体现的作者思维方式,同时赏析作者语言的特点,然后感受作者的时代精神,背后的文化意蕴。第7课的第一篇课文是屠呦呦的演说词,介绍了其是如何从传统医学青蒿素中获得灵感,最后研制出抗疟药物的过程。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圈画出研制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解决困难的,同时设计活动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形象,体会屠呦呦为了科研不懈努力的精神,感受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割裂、零散的教学,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目标的安排中,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实施进行了整体的设计考量,提倡群文阅读,任务教学;特别是在活动中,设计的问题要聚焦于学生的生活场景。第三单元第8课是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学研究,该篇课文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几大经典特征,探讨了我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以及建筑的“可译性”,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建筑,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然后归纳总结中国建筑的特点,分析出当地建筑和其他地方建筑的不同,并且给出理由。

该学习任务群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语言交流机会,实践是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和提高的最佳时机。因此课堂中,需要多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这也是语言建构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核心素养的相互融合,以点带面,统领课堂。

(三)任务群的设计各有侧重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单元任务群的角度进行考量。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其在整本书中的人文主题是“探索与创新”,选文是知识性读物,和其他单元的教学就有所不同,即便是相同的任务群,教学侧重点也要有所区分,比如第5单元同样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其选文的体裁主要就是演说文。因此在单元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本单元教学的文本特点,指定相应的学习任务。

在同一单元内,课文的教学也要有所侧重,任务的难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的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最好是为学生提供抓手。比如在第8课,就可以让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用思维导图来理清作者的行文逻辑;抓说明方法,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探讨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支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迹可循,有方法可用。而这样的学习方式,最终指向的是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当学生再面对这一类文本,就能实现快速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统编语文教材如何用好任务群

(一)从新课标出发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出发,以核心素养为方向,结合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进行编写。教材中,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贯通一体的,在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段落与段落间进行了渗透与呼应。

譬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本,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基本的社会常用实用文本的阅读方式,要求学生能够简明地表达、介绍复杂事务。因此教学设计要从课标出发,设计中考虑到该学习任务群的特性,既要重视语言的建构,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掌握不同的实用文本的阅读方法,并且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程资源要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譬如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会首先根据《标准》设计任务,同时选择课文内容与当地学生贴近的课程资源。在备屠呦呦的这篇演说稿的时候,事先浏览了大量有关她的报道、著作和传记,了解到我国的第一座青蒿素生产基地就在当地,因此课堂最先给学生介绍了疟疾的危害,同时告诉学生,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以及青蒿素与当地的历史渊源。学生很快就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了共鸣,在后续的课堂开展中,学生能更快地进入情景,降低理解的门槛。同时,也为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提前做了铺垫,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文化是如何贴近生活的。

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根据《标准》开展教学设计,围绕实际生活场景进行备课,备课过程中重视核心素养的融合与落实。

(二)与时代同步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另一大特点是追随时代发展,聚焦社会变化,关注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选文在照顾经典名篇的同时,也大胆尝试着将这个时代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重要社会问题纳入考量范围。如第三单元关注每一个时代特点的使命,提出青年要有抱负,有时代责任感,编者选取了屠呦呦的演讲、梁思成的论文,目的就是让学生关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也就显得十分必要,甚至可以适当穿插引申资料,让学生思考当下的时代问题,聚焦现实环境。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时候,笔者选用了近年来被评为最丑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所学到的建筑特征,去分析这些建筑之所以丑是丑在哪里。有些学生能够很快地发现中国古代的建筑都遵循了一定的比例,用色都非常典雅,设计和造型都反映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并且学生由此反思当下一些建筑呈现出来的“拜金主义”“照搬照抄”背后的问题,心中升起了对本土建筑的自豪感。课后,笔者还要求学生观察当地的古建筑和课文中有哪些异同,引领学生观察生活。

这种大胆的尝试,一方面让学生更能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契合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学生的价值观起到了正向的引导作用,让“立德树人”更有生命力,更有亲和感。

(三)以学生为本

“核心素养”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总是立足于知识点的讲授,学生学习目的主要是掌握知识,但知识的学习总是囿于时代的局限,离开了课本,学生能力的掌握,对问题自主的思考和解决才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思维,丰富对现实生活和文学现象的感受与理解,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文学现象,可以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完成“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而不是“做题”。首先,选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第三单元要求围绕社会生活,组织学习活动,打破了以往脱离了学生经验的灌输,重视学生对生活常见问题的理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比如梁思成的这篇《中国建筑的特征》,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想起的是故宫,南方的孩子想起的是凤凰古城,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学生都有了自己的体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其次,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通过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了解家乡的人和物,产生了情感的联接,文化自信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得到培养。第三,为活动开展提供最合适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创造最真实的情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俗,这些学生生活的文化土壤也是最生动、最便捷的课程资源,只需要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就能有诸多的奇思妙想。在这样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未来走入社会可能遇到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语言的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问题就迎刃而解,“立德树人”在活动中得到实现。

18个学习任务群,穿插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为教师领会新课表的目的与要求提供了抓手,也为统领课堂提供了方向。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重视《标准》的根本目标,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学生为主体,共建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核心高中语文教材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材精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早自习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