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助推居民金融素养提升探究
2021-11-30严雨薇
严雨薇
(福建师范大学 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0 引言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以数据为基础、以科技为工具、以行业洞察为依托,形成数字化解决方案,全面提升行业效能的前沿科技[1]。 数字技术主要涵盖了以下方面:区块链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AI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全球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也逐渐向金融行业渗透,有力助推传统金融业转型升级,并由此衍生出数字金融的概念。数字金融(Digital Finance)是指利用大科技平台、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业务流程。数字金融主要运用于两方面,一是新型科技公司,其利用数字技术来提供金融服务;二是传统金融机构,其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善金融服务[2]。 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渠道转移,扩大线上金融业务的服务范围,普及“互联网+”金融,让客户足不出户也能办理相关业务。数字技术及数字金融发展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金融市场的发展,国民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金融需求也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购买金融理财产品、进行资产投资等,而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也不可忽视。研究表明,高素养的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稳健、蓬勃发展的基础,而普及金融教育又是提升国民金融素养的关键环节,因而探索金融教育的新模式、新渠道的研究是十分必要。本文对中国居民金融素养进行现状分析,并就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提出相关建议。
1 消费者金融素养现状分析
1.1 金融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金融素养(Financial Literacy)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不同观点,发现其内涵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消费者对基础金融知识的掌握;②消费者金融技能运用水平,即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金融知识的能力;③消费者具有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3]。
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情况的试点调查,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倡导全面普及金融教育、提升国民金融素养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于2016年正式推行了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制度。该制度主要规范了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及范围,同时强调中国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起每两年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开展一次全面调查。根据《2019 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均分为64.77分,总体呈正态分布;其中约有26.20%的消费者均分在70分~80分之间,占比最大;其次是在60分~70分之间,占比约为21.5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与2017年相比有一定的提升但幅度不大,其均分仅提高了1.06分。而实际上,国民真实的金融素养水平可能比这一均分衡量的低。此外,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在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高学历群体的金融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学历群体的金融素养水平高;中青年群体的金融素养水平较老年人群体的金融素养水平高;东部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较其他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高。
1.2 数字技术对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的影响
《2019 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通过设立互联网相关问题重点调查了数字技术对消费者金融素养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消费者需要解决金融问题时,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向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其占比高达62.03%;其次是通过互联网查询资料,其占比约为54.08%;其余消费者较常采用的方法有向身边亲戚朋友、理财顾问以及政府金融机构人员咨询等。当消费者能够通过互联网方式解决金融问题时,一般认为消费者具有利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即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报告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的利用正面促进了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升,但从群体划分来看,低收入、老年人、以及低学历群体的数字素养和金融素养水平都较低。
2 数字技术对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提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张与壮大,人们的金融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然而,金融教育的缺失让消费者普遍缺乏足够的基础金融知识以应对变化多端的金融市场。其后果是消费者可能遭受一定的财产损失,金融市场风险加剧,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冲击。基于此,尽快制定和推动《中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全面发展金融教育,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是十分必要的[4]。迄今为止,数字技术和数字金融的发展已经成为普及金融知识的有效渠道,进而促进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升,全面支持金融教育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运用也对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具体分析数字技术对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数字技术普及金融产品覆盖范围扩大
数字技术与数字金融的出现,丰富了金融产品的类型以及投放渠道,给消费者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金融领域。在数字技术还未被广泛运用到金融领域的时代,消费者通过线下金融机构办理储蓄、存贷款、理财、保险等业务,而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例如,对于拥有全职工作的群体来说,除办理必须业务外,他们可能没有额外的时间在金融机构逗留以获取更多的金融知识;对于偏远地区的人群来说,他们也很难接触到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导致他们的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素养水平较低。
数字金融的出现突破了时空限制,并聚焦服务“长尾客户”、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从根本上扩大了金融产品的覆盖范围。当前,数字金融主要运用在以下领域:移动支付、网络银行、小额贷款、互联网投资平台等,其便捷性和高效性让广大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办理金融业务、购买理财产品,有效提高了消费者金融活动的效率。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金融知识,积极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享受优质金融带来的福利。因此,消费者金融活动的参与度以及了解金融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地提升。
2.2 机遇:数字技术拓宽了金融教育传播平台
2020年8月, “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争做理性投资者,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网信办等组织联合举办。该活动主要宣传对象为居民消费者及投资者,旨在面向全国消费者普及相关基础金融知识,提升全民金融素养,倡导消费者理性看待金融投资。该活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搭建线上金融教育平台,丰富金融教育内容,让广大群众在家中也能吸取金融知识,接触金融服务[5]。
传统金融知识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线下传播,常见的有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线下宣讲会、金融机构发放的资料手册等。此类传播途径有时空上的局限性,且需花费一定的成本,而数字技术的出现很好地突破了这些局限性。通过建立线上教育平台,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利用PC端或移动端观看相关资料、视频等,及时解决金融疑惑。另外,金融知识的传播可以和在线游戏、短视频平台以及网络论坛等相结合,丰富知识内容,增加学习趣味性。例如,在线游戏通过设置闯关模式,激发消费者学习金融知识的兴趣;短视频平台通过以片段教学的形式对公众感兴趣的金融知识进行讲解,让消费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网络论坛让消费者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了解金融热门话题等。数字技术的利用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扩宽了金融教育的传播平台,给更多的消费者接受金融教育的机会,从根本上提升了国民的金融素养水平[6-7]。
2.3 挑战:金融素养有待提高
数字技术利用得当能有效促进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升,但其中也不乏一些制约性因素值得思考。其一,数字素养、金融知识不足的消费者可能无法享受到数字化时代带来的便利,反而会因缺乏信心而制约他们进行金融活动。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金融市场日趋复杂,创新型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不稳定性因素加剧,而这就对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要求更高。消费者若无法及时更新金融知识和数字技能,则不能全面了解这些金融产品的内涵,从而导致消费者做出不合理的金融决策,增加财产损失的风险。其一,在屡次的实践和试错中,消费者的信心逐渐散失,从而抗拒金融活动,不再愿意接受新的金融知识[8-9];其二,互联网的出现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金融知识,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也能实时浏览金融新闻、了解新兴金融产品等。然而,互联网上也涵盖了大量的虚假信息,消费者可能因为金融知识的匮乏而无法进行分辨,从而被错误信息蒙蔽,对金融素养的提升造成负面影响;其三,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个人数据和隐私可能早已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被泄露。少数不法分子则会利用这些数据有针对性地对消费者展开金融诈骗,缺乏分辨能力的消费者很有可能因此蒙受财产损失。
综上,数字技术与数字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金融教育的普及以及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数字技术也可能成为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过程中的瓶颈。基于数字技术对消费者金融素养影响的分析,从国家、金融机构以及消费者三个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3 相关建议
3.1 政府层面
首先,为推进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水平,政府应当完善数字技术、数字金融相关法律政策,以促进其有序、健康地发展。在传统金融领域,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基本法律,如《金融法》《证券法》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但随着数字技术和数字金融的出现,可能出现当前法律不适用、监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这要求政府在鼓励数字技术发展之际,也要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来提升监管效率和效果,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只有从根本上让消费者充分信任金融市场,才能让他们主动学习金融知识,开展金融活动。
其次,政府应积极搭建金融知识教育平台,将金融教育常态化。针对中老年等群体,通过开设在线网络课程,向他们免费普及基础金融知识和数字技能,充实他们的闲暇时间;针对年轻人群体,则可以将金融知识碎片化,以更加有趣的形式呈现,并搭载于新媒体上进行传播。数字技术的利用能让金融知识以近于零成本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当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去接触、学习金融知识,则国民的金融素养会有较大的提升。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金融素养方面的研究,细化并规范相关调查制度。国家应鼓励全社会树立提升金融素养的意识,加强各单位、金融机构的重视程度,以达到普及金融教育的目的。在新型金融产品推出之际,国家也应当做好预防数字诈骗、提升消费者风险防范意识的宣传工作。
3.2 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消费者学习金融知识、解决金融问题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本身就应该牵头普及金融教育,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其一,金融机构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追踪消费者金融活动习惯,进而形成智能化、定制化的个人金融教育体系,并通过APP、小程序等数字平台有针对性地向消费者推送金融信息,使得金融教育更有效率和效果;其二,金融机构在构建数字平台和设计金融产品时应当遵循易操作性、可理解性等原则。在全面考虑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的前提下,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推出简洁大方的数字平台、多种多样的数字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以期让更多消费者无障碍地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其三,积极协助政府举办金融教育普及活动,如“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机构拥有着比消费者更为专业的金融知识体系,因此其在普及金融教育环节中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为让消费者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共享数字金融技术发展的成果,并积极参与到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可不定期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推广数字金融相关产品。要为公众提供优质的金融教育,促进全民金融素养的提升。
3.3 消费者层面
消费者主动学习金融知识和数字技能是提升其金融素养的效途径之一。首先,在国家大力普及金融教育的同时,消费者本身也应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掌握数字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变化多端的金融市场。消费者在运用互联网学习金融知识时,要有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在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前,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未知的风险;不要盲目从众,多听取专业人士意见,乐于学习新知识。其次,消费者不要因为数字技能不足而缺乏信心,要学习新知识,尝试金融创新产品。研究表明,“90后”渐渐成为金融活动的主力军,而基金、理财等词汇已经成为他们的最新社交工具。“90后”消费者普遍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较扎实的基础金融知识和良好的数字素养,平时也大都能熟练运用数字平台展开各项活动。因此,“90后”消费者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全民金融素养的提升。
4 结语
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群体差异水平较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研究表明,数字技术与数字金融发展确实有效促进了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提升,但也可能成为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过程中的瓶颈,因此正确、合理地利用数字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为尽快推进和实施“金融教育国家战略”,国家在大力鼓励数字技术和数字金融发展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的制度以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则要积极协助政府举办金融教育普及活动,创新金融产品,促进全民金融素养的提升。除各单位、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外,消费者自身也应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掌握数字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变化多端的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