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区域冷链物流融合发展思考

2021-11-30单联宏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苏北冷链物流

单联宏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连云港 222001)

0 引言

通过对比苏北5市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探寻苏北区域在发展冷链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根据苏北地域冷链物流的实际运作情况,分析区域冷链物流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给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苏北区域冷链物流的融合发展。

1 苏北区域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1 优势

(1)冷链政策体系完善。近年来江苏省出台了多项政策,引导冷链物流的发展。2014年江苏省发改委编制并发布了《江苏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2014- 2020年江苏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发展规划,提出了2020年江苏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7项主要任务;2017年出台《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了江苏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020年江苏全省基本建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设施先进、标准健全、绿色低碳、上下游有效衔接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2)构建高效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苏北区域冷链物流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物流通路、物流载体等方面为冷链物流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江苏省2013-2019年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累计投入达到10474.8亿元,着力构建大路网、建设大港口、发展大物流,苏北地区在港口、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等方面的综合运输体系完善,推动了苏北区域现代交通业的高速发展。

(3)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潜力大。目前有包括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顺丰快递、京东快递、江苏苏宁物流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物流、快递企业入驻苏北区域,另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如DHL、联邦快递等公司也入驻苏北地区,物流业务涉及海运、船舶、集装箱、空运、仓存、冷链等多个领域。苏北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具备一定规模,其中包含相当一部分冷链基础设施与设备,为苏北区域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与条件保障。

1.2 短板

(1)冷链物流资源规模较小。2019年全国冷链100强的企业中,江苏拥有6席,但均不是隶属于苏北区域的冷链物流企业。从总体形势上来看,苏北地区冷链物流的市场集中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冷链资源较为分散,主要表现在:拥有冷链物流专门业务的企业规模小且注册资本量较小,不能有效形成冷链物流产业的规模效应;苏北几个城市对冷链物流产业有着各自的规划,彼此间无序争夺冷链资源,更使得冷链产业分布不均匀,难以形成聚合效应,不能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

(2)冷链市场规范化程度偏低。各级政府虽然在物流相关产业制定和出台了不少规划与政策,但多数规划与政策明确指向普通物流业,而针对冷链物流的规划、政策、标准却不明确具体,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缺失,这就使得冷链市场各种标准和规范性都比较差,进而冷链经营服务品质不高,往往采取低价方式竞争,致使冷链物流处于不良的竞争状态。目前在苏北区域内,众多冷链物流企业仅仅涉及冷库和冷藏车运输环节,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系统。企业难以获取正常水平下的合理利润,融资效果也就差了很多,这样一来,缺乏足够的资本投入到冷链所需各类设施、设备以及冷链网点的开拓与布局当中去,难以提高冷链服务水平。冷链需求商将冷链业务外包给服务商的意愿低。

(3)冷链管理与服务有待加强。苏北区域区内众多从事物流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属于普通物流或快递业务行为,在冷链服务企业中没有突出的代表,冷链提供商一般都属于专门冷库企业或是单纯的低温运输企业,缺乏整体、系统性,且信息化管理水平滞后,这些企业的功能相对单一,导致区域内冷链的协同性较差,难以提供高水准的冷链服务,针对于提供冷链采购、库存管理、冷链金融服务以大数据处理的等增值性服务就更加无从提起了。

(4)冷链绩效水平较低。由于苏北地区冷链市场运作的不规范、冷链服务提供商规模小、设施设备缺乏、资金投入不足、各终端信息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冷链服务提供商缺乏规模效应,难以促进冷链企业的联合与并购,不具向周边区域辐射与拓展的能力,难以形成冷链产业的聚合,致使苏北冷链产业的效率偏低。

2 苏北区域冷链物流融合发展的可能性

2.1 地缘邻近与生活文化、饮食习惯的相近性

随着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基于邻近地缘的区域经济融合越来越成为常态化,徐、连、盐、淮、宿5市同处苏北经济圈内,因其深受“两淮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苏北扬淮、泰通等地语系历史上传承的相近语音;由于水文气候的相似性,形成了苏北地域在饮食习惯上趋同性,如喜食水产鱼类和时鲜蔬菜等,这为苏北区域冷链融合发展提供了需求一致性前提。

2.2 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近似性

据江苏省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徐、连、盐、淮、宿5市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9736元、28094元、32096元、30192元、24398元,在全省域范围内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35000元以下仅有的5个城市,因而也决定了这5个城市对冷链产品的需求与支付能力。有研究表明,区域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成熟度存在正向相关,目前苏北5市的经济收入水平,也决定了这一区域的冷链产品的消费趋同性,也容易在此类别的冷链行为上形成规模效应。

2.3 交通条件的完备性

目前苏北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运、铁路、内河、公路和航空运输体系。其中连云港和盐城具有良好的海运基础;徐州市是传统的铁路运输枢纽,5城均都开通了高铁;京杭运河流经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3市,构成良好的内河运输体系;“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在江苏全线贯通,这也使得5市较好融入国家高速路网中,这为苏北区域冷链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冷链运输条件。

3 促进苏北区域冷链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3.1 加强冷链物流发展行政协调

由于苏北区域冷链产业的发展牵扯到区域经济和冷链产业两个方面,5市地方政府要形成合作共识,通过政府的相互协调,形成冷链产业的区域规划和合作框架;秉持公平、自愿、互惠的原则,制定苏北区域冷链合作制度,规范并引导苏北区域冷链产业间的有序、良性合作。政府应在物流发展中扮演好企业制度改革的推动者、产业发展的扶持引导者、物流发展的协调监督者的角色[1]。

3.2 完善冷链相关标准

国家有关部委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冷链产业与行为的政策文件,但在冷链的很多领域与具体环节缺少硬性政策和操作规范,并未形成完善的冷链标准体系,为了有效促进苏北地区冷链的融合发展,需要从苏北五市区域冷链需求特点和实际运作情况出发,制定出符合本区域冷链运行与操作等一系列合理的执行标准,以规范苏北区域内的冷链产业有序运行,推动苏北地区冷链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3.3 开展跨区域合作

区域冷链的融合发展需要各方协调合作,苏北五市要积极消除区域间思想隔阂,以更高的眼界,打破地区间的狭隘思维,通过合作,专业化生产、专业化流通与专业销售,实现整个社会价值的最大化[2]。通过有效的机制促进各方冷链主体开展跨区域合作,以更加专业化的思维、专业化的设施与设备、专业化的标准操作,来实现苏北五市冷链运作系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3.4 大力发展苏北地区的专业冷链企业

社会化专业冷链企业是推动区域冷链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冷链产业整体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苏北区域应当花大力气提升社会化专业冷链企业的能力,对专门化冷链企业以政策、资金、土地、财税等优惠条件,促进这些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增强冷链提供能力,尤其是冷链增值服务能力。与此同时,苏北区域的冷链企业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加大冷链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加强冷链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完善冷链节点与网络,主动与中外名牌冷链企业进行联合、融合发展,从而实现苏北区域本土冷链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提升苏北地区冷链提供能力与服务水准。应加快推进冷链一体化工程,促进冷链产品源头、加工生产环境、在库储备、流通销售过程等形成完整的冷链产业链条,以便提升苏北区域冷链行业整体运作效率与效果。

3.5 提高冷链产业终端信息化水平

苏北区域的冷链冷链效率与效果较低,除了一部分原因是区域冷链市场的不规范、冷链企业规模小、管理能力弱、监管力度不够、设施设备缺乏、冷链生产加工水平偏低、冷链行业人才不足缺乏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冷链终端信息化水平偏弱,这也影响了冷链工作效率,甚至间接导致了冷链的断链。要使得苏北区域冷链走向规模化、快捷化、现代化、安全化,需要冷链系统有更好的可视性,这就愈发需要改善冷链产业终端的信息化水平。

4 结语

苏北区域冷链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需求方和提供商等各方共同努力,虽然目前存在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市场规范化程度低、管理与服务方式简单粗放、行业绩效水平低下等问题,但是苏北区域在地缘邻近与生活文化、饮食习惯以及居民经济收入水平方面的相近性,拥有较为完善的运输体系和发展有后劲的一批冷链企业,使得该区域冷链融合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为此,苏北区域需要从加强区域间行政协调机制、完善苏北区域冷链相关标准、消除思想隔阂,开展跨区域合作、改善终端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苏北区域冷链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苏北冷链物流
中国冷链物流:应对冬奥的技术大考
物流线上的毒品追踪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韩国智慧物流,为了物流产业的革新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重庆市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