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考
2021-11-30王俊英新郑市城市管理局
文/王俊英(新郑市城市管理局)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为改变这一僵局,亟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农村生态环境,树立农村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将农民的生态环境与生活水平相联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其生活环境,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进入发展新时期的背景下,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日渐关心的重点,如何在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实现农产品的创收,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改进生态环境,既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也是提升农村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一、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必要保证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为农业经济的提升奠定基础,农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内在动力。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在促进农村区域经济良性运转的基础上避免农业生态环境失衡[1]。同时,农业经济的提升能够改善农村种植模式,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清洁能源,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因此,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改进农村生态环境的必要保证。
(二)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环境和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屡遭破坏,水资源污染、耕地面积减少、垃圾分类不彻底等问题致使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顺畅。国家政府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现状,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科技引擎动力、利用大数据网络平台,催生农村经济新业态,释放农村经济潜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生活垃圾略有积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农村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变好,生活质量较原来提升了很多。因此,所产生的生活废弃物较原来也有所增加,但由于部分农村人口环保意识淡薄,不注重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通常都是把塑料纸、包装袋等难以降解的废弃物直接扔在地里,生活垃圾投放不合理,存在积压现象,农村土地资源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另外,农村生活垃圾投放点也并未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生活垃圾的不规范投放,致使生活垃圾略有积压,不仅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及形象,还破坏了生态环境,阻碍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耕地面积减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发展,部分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由农村转向城市发展,在城市营计谋生,致使农村的耕种活动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日渐下降,许多原有耕作土地已经荒废,原本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发展遭遇瓶颈。同时,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较少,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农村建筑占用耕地现象频发,导致农村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对农业经济的收入产生不良影响[2]。
(三)工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
现代化企业工厂的良性运转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是促进我国经济效益提升的坚实基础,我国对工厂的污水、废弃的排放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企业也为了降低公司发展成本,将工厂建立在远离城市和农村的远郊,进行污水和废气的处理。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有些企业工厂为了生产经营方便,将工厂建立在离农村不远的地方,工厂的污水废气虽然经过处理,但其杂质仍未清除干净,直接排放在附近的河道或者土地里,造成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双重污染。同时,建在离农村不远的工业企业,很少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工厂的建立对农村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离城市及农村较远的工业企业,认为离得远污水和废气可不经过仔细处理,直接排放即可,忽视了污水及废气的污染影响,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对农村人口的健康产生巨大危害。
三、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近年来,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贯彻落实,人们逐渐提高了环保意识,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作用,农村地区对环保政策的落实也在积极开展中。首先,农村村委会需认识到环保意识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大环保宣传,通过在村内公告栏张贴动画宣传、在可宣传的墙上进行环保标语以及环保画作的填充外,必要时可挨家挨户进行垃圾分类宣讲工作,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着力消除农村积存生活垃圾,相关单位应成立积存垃圾排查清理领导小组,持续认真调查摸底,全面开展对农村生活垃圾(陈年积存垃圾、废弃秸秆、临时垃圾积存点等)杂物排查,增加垃圾桶的投放数量。以清理农村积存垃圾和提升村容村貌为主攻方向,摸清垃圾存量、分布和污染情况,以“先易后难、一次净”的原则进行集中清理整改。最后,加强对中小学在校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定期在学校内部开展垃圾分类、污染防治等公开课,在学校内部实行垃圾分类投放,提高中小学全体师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农村整体环保意识的提升。
(二)加强农村环保立法,强化监督管理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农村环保意识的提升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单靠宣传与呼吁的效果并不显著,还需要制度加以保障。一方面,需要根据本村的垃圾处理、环保意识现状,以国家制定的环保法为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垃圾治理制度,包括对附近工业工厂的管制,对违反垃圾治理制度的个人或工厂,情节轻者公开批评,情节重者加以罚款,如果工厂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持续存在,各村可进行举报,相关部门进行管制,致使其关停整改[3]。另一方面,加强社会、村委会及城管局的监管力度,各村严格履行监管职责,明确具体监督范围及内容,严格落实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力。相关部门定期对积存垃圾清理整治工作开展现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按要求落实到位,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提升农业技术,优化生态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都体验到了智能化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离不开智能化技术手段的支撑。为推进智能化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合理使用,相关部门应做如下措施:(1)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之前,提高村民对科学设备的认识,邀请专家讲解如何利用科学设备实现种植生产,并对机器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作基本示范,促使村民对科学设备有详细了解,为农机具的使用奠定基础。(2)开发清洁能源的使用,投入资金在农村建设沼气池、风力发电站等清洁能源设备,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解决农村的用水用电基本生活需求,改善农村的资源供给,实现生态模式的转变。(3)在使用农机具进行种植生产的过程中,需聘请专人进行指导监督,切实解决农村种植生产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例如,农村种植使用化肥过量的问题,如何将化肥用量控制在标准水平,延长土地资源使用效率,通过农机具的使用,在种植过程中,每颗种子的化肥施用量都有其特定标准,有效降低了化肥的过量使用。同时,各村需购置氮、钾、磷等养分均衡的优质化肥,延长土地寿命,促进资源的使用。(4)定期对农机具等科学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提升农机具的使用周期,为简化种植程序、优化生态模式提供保障。
(四)建设农业基地,促进经济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农村的旅游和蔬菜基地产业蓬勃发展。农村应在农业的种植面貌基础上打造旅游休闲的生态环境,以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人们对蔬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为了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应及时供应当季新鲜蔬菜,向政府申请建立蔬菜基地,划分基地范围,确定蔬菜品种,利用农机具等现代化技术设备,进行大棚化蔬菜种植管理,保证新鲜蔬菜的及时供应,提升农村整体收入水平。同时,结合农村地方特色,积极探索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旅游项目,通过兴办农庄、建立农园采摘等生态旅游产业,加强农村土地的多元化应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可促进农村农民提高种植蔬菜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4]。另外,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种植业的发展,还需加强对新品种蔬菜的种植,对新型科研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使得农业生产与经济效率联系更加紧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备受国家政府和社会大众的关注,持续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村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在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需正视并严肃对待这些问题。通过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村环保意识,加强农村环保立法,强化监督管理,提升农业技术,优化生态模式,建设农业基地,促进经济发展等措施,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链接
生态环境即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