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创新创业教育指南对我国工科院校双创教育的启示
2021-11-30彭燕
彭 燕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0 引言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QAA)自2012年发布创新创业教育指南以来,该指南一直被尊为世界范围内指导开创性教育的范本,且为欧盟创业精神能力框架的建立提供了信息基础。2018版《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创新行动力和创业精神教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反映了英国当前对创新行动力及创业精神教育的思考和实践[1]。指南指出所有学生都应该有机会参与选择与其专业相联系的创新行动力和创业精神教育活动。它把创新行动力及创业精神教育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并且作为一门学科列入英国高等教育学科编码分类体系。在英国高校创新产业教育因促进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在我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内各个高校都在探索各自的双创教育模式,思考如何克服高校传统方式培养人才所产生的弊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社会就业能力的提升。本文将探讨《指南》对我国工科院校双创教育有效实施的启示。
1 工科院校培养人才质量问题
中国制造业正以独特的优势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因此产业界也吸纳了大部分国内工科院校的毕业生。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引起的行业竞争加剧,产业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更加注重求职者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沟通技能等综合能力,然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界的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导致结构性失业现象。这种人才供需失衡的情况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高教改革的呼声。《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指出我国在培养工程人才的过程中,过多关注知识传授,轻视实践创新,导致毕业生大多出现实践能力薄弱,合作意识差,创新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与行业的发展不相匹配,并出现严重脱节等问题[2]。为此中国也出台政策引导高校进行改革,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教育部推进的“新工科”建设要求调整和转变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从适应产业需要转向满足产业需要和引领未来发展并重,拓展和提升工程教育改革[3]。它强调培养跨行业性、跨领域性,具备知识转化、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有竞争力人才。因为未来的产业界要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这种新经济形态将主要依靠“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企业要在新技术更迭加速的时代生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因此这种新经济形态要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探究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未来导向的思考能力、面对职业挑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高校对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的教育进行培育。另外一项针对创业能力的调查也显示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据调查中国创业者认为自己具备创业能力的比例较低,为29.8%,G20经济体中平均有44.8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具备创业能力[4]。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并发展成一门学科,民众得到了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而获得了良好的创业自我认知。同时,双创教育也受到官方机构的重视,如英国科技委员会(CST)曾经在2016年致英国首相信中讨论了在大学进行正式的创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理工科(STEM)毕业生来说多参与好的创新创业活动,就会推动更具创新性公司的形成并发展,这些公司将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
2 提高工科院校学生双创能力的途径
英国高校成功的教育经验证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需要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生态环境。而目前中国的大部分高校、政府、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盟关系。政府和企业所拥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尚未被高校很好地利用,三者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形成合作联动的机制。据相关调研结果显示,53.2%的企业认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创业实践和创业平台的搭建不够完善,导致广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创业失败率很高。92%的企业认为要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给他们更多深入产业界历练的机会,以了解业界的发展动态并结合自己的学业专长而确定职业发展方向[5]。校企的深度合作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讲是双赢的局面,因为对于企业来讲,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创新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只有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调查显示有69%的企业愿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其中43%的企业希望得到高校的技术攻关、企业人才培训的支持;39%的企业希望高校可以为他们定向培养人才,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2.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合趋势越发明显。高校学生由于具备良好的教育基础、充沛的精力、好奇心以及较强的教育可塑性,加上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接受度决定了他们将是中国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专创融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探究专业知识并使之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场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如何评估机会、科学决断、反思、沟通解决问题、培养领导力、管理能力以及使用数字和媒体技术的等。知识经济主导的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对于传统性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中国高校来讲需要颠覆性的革新。根据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观点教育创新体现在: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个人的好奇心和激情的叠加效果超过智商IQ;学生要学会使用和挖掘信息替代死记硬背;注重右脑的开发,因为右脑主导创新而传统教育强调的是理性支配的左脑。因此要提高中国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育人要转向注重知识生产的应用性和适用性,创新性运用新兴技术赋能传统理工学科,以催生新的经济形态。目前的专创融合趋势是依托专业教育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融入创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这种模式拓展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工程中的商业环境、拥有跨学科技能、沟通技能、领导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
2.2 拓展实践教学范围,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校传统产教联结模式是大学以教学为核心、在培养高技术产业所需人才过程中的各种产学联系这种教育联结模式的缺点是联结比较薄弱且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平衡[6]。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深入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历练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受所处地理位置、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所学的专业等因素影响。并且不同企业类型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新型企业和发展中企业的环境稳定性方面不如长期稳定的大中型企业,由于其内部处于变化中,所以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对于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由于缺乏名校光环而导致大多数不能进入优质的大型公司,所以中小型企业是其主要的就业市场。这些企业由于规模和资源方面的限制需要以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来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所以招募员工时更注重求职者的工作适应能力、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前中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主要有两种:技术主导型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前者是应用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然后进行商业化运作,后者是创新性商业化运行,如马云的阿里、顺丰快递等。大数据时代的市场交换方式和商业模式的不断迭代,对就业者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产业界的发展趋势,拓展实践教学范围,加强产业、学校、政府之间的相互合作以搭建更宽泛的实践平台。由于双创教育涉及的层面广泛,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素质养成过程,这需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从而建构一个适宜的创新教育空间。
3 注重双创教育课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将知识迁移或应用到新情境中的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个人内在能力[7]。因此,高校在双创通识课程开设时应该注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现在推崇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主要采用问题学习(PBL)、项目学习(PJBL)、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 。它注重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多方面获得丰富的经验[8]。《指南》指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如下:有效地推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推理方法(如归纳、演绎等);系统地思考:分析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如何互相作用并产生整体效果的;判断与决策:有效地分析和评估证据、争论、观点和信念;辩证地分析和评估主要观点;综合或联系相关的信息和争论等;解释信息并深入分析以得出结论;批判性的反思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过程;解决问题:灵活地运用常规的、创新的方法解决不同类型的新问题。
3.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指南强调了在创新行动力及创业精神教育中教学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双创教育中有效教学方法会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个人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对学生未来从事有价值的职业生崖所需的技能、行为、品格等方面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获得创新技能如:直觉决策、机会识别、有创造力地解决问题、创新、战略思维、设计思维、谈判、沟通、影响力、领导力、以及财务、商业和数字能力等。这些综合技能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专业的决断力和面对各种挑战的胆识。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美国奥巴马总统曾呼吁各种州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新的标准,关注学生是否具备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等“21世纪能力”,而不只是在考试中评估学生。
因此在双创教学中的活动要能够有意识引领学生对问题充满好奇,启发学生尽可能打破预知的局限,并取得成果,而且可以容忍不确定性、模糊性、风险和失败,培养学生对道德、社会、多样性和环境等方面的敏感意识。另外,要注重培养学生决断力,就是在批判性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支持下的决策制定。教学中的活动应当可以训练学生调研并批判性地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直觉做决策、判断计划中的风险、主动采取行动并在学习中积累财务知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通过这些参与性的学习得到培养。
3.2 注重学生沟通能力和数据能力培养
双创教育包含团队协作,以及与不同层面的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建立有效的关系,因此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沟通能力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下,运用口头、书面或非言语交际等多种沟通形式,清楚地表达思想和观点;有效地倾听和解读对方表达的意思,包括知识、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意图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专业技术判断其有效性并评估其影响;多语言环境下或多元文化情境下有效地沟通。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关系并获取信任,产生影响,建立人际关系网,谈判策略和技巧以及对包括利益相关者和新媒体科技在内的不同听众,采用不同形式的传播及沟通方式,学习相关知识产权和保密性法规方面的处理。同时要加强学生数据能力的培养。“21世纪学习框架”提出信息时代个人的基本素养包括信息、媒体、信息通信素养。数据素养指个体应当拥有数据管理、数据解释和应用批判性思维等多种能力,用以解决科学研究领域的数据关系并提炼有用信息数据素养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知识技能,还是进行学科和创新研究的重要方法[9]。数据素养至少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维度:对数据的敏感性,数据的收集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利用数据进行决策的能力,对数据的批判性思维。数据作为商业和经济体系的关键驱动力,能够影响决策过程,因此对学生数据能力的培养及管理也是双创教育的重要部分。
4 结语
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创新行动力和创业精神教育指南对工科院校双创教育的启示:首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其次,拓展实践教学范围,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第三,注重双创教育课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强化学生沟通能力和数据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大数据导向的背景中具备革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