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科学传播的内容研究
——以纪录片《本草中国》为例

2021-11-30党敏中国传媒大学

品牌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本草科学知识纪录片

文/党敏(中国传媒大学)

一、研究背景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医学科学知识体系。然而,将中医药作为一种科学进行传播并非易事,中医药在当下的中国以及世界话语体系中都处于一种边缘境地。由于难以融入系统标准化的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体系,中医药长期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社会中存在着强烈的“反中医”声音。但从科学传播的视角来看,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西方医学,以及非西方的中医、藏医、韩医等所谓“地方性”医学,都是在其特定的环境下发展出来的一种医学体系,都能发挥为人们治病的作用,不同的只是“知识产生的背景与价值观、组织原则、思维习惯、技能以及知识的应用方法。[1]”因此,将中医药作为一种科学传播,势必要消解公众对中医药“伪科学”“只是用来养生”的刻板印象和认知,对中医进行科学层面的传播,形成公众对中医药的科学认同。

二、中医药文化与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科技内容及其多元层次分析和探讨在社会各主要行为主体(如科学共同体、媒体、公众、政府及公司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双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指除了科技知识生产之外与科技信息的交流、传达和评价有关的所有过程。[2]”这种科学传播模式的价值在于,具有不同知识体系或知识类型的主体在具体的语境下双向互动,公众的非标准化的地方性知识、经验,尤其是在环境治理、博物学等非精确科学中,可以弥补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体系对情境适应不足的缺憾。

中医药也是一种科学。约瑟夫·劳斯(Joseph Rouse)认为:“科学知识在实验室之外的拓展就是地方性实践经过“转译”(translation)以适应新的地方性情境。这并不是说科学知识没有普遍性,而是说它所具有的普遍性是一种成就,这种成就总是根源于专门建构的实验室场所中的地方性之能知。[3]”在地方性知识的视野下,通过对普遍知识如何生成、建构的解剖,消解了普遍知识的“天然正确”,西方知识的有效性和在全球的征服也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并非是因其知识、方法论的优越性和正确性。同时地方性知识的视角也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那些尚未取得普遍性成就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如中医、藏医、纳西族生态知识等。它们在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中生成,有自身的核心价值、知识逻辑和应用方式,也在一定范围内维系和推动着社会的运转和发展。

纪录片《本草中国》是国内首部呈现中医药文化的系列纪录片。2016年第一季在江苏卫视黄金档播出,以中华医药“本草”为切入口,通过采药人、中医药专家、病人、纪录片导演团队等主体,用视觉讲述中医药故事,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探讨中医药文化对生命、自然的思考。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中医热”。2019年第二季在CCTV-9纪录频道、CCTV-4国际频道、爱奇艺等平台播出。影片开创了对中医药传播内容的多元样态,将中医药文化与公众日常生活、将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的西方医学体系巧妙地联系起来,从而促进了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塑造了创新、现代化、充满人文关怀、具有匠心精神等具有丰富现代特质的中医药文化形象。

三、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内容

在科学传播中,“传播什么”并不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在传统科普模式下,偏重于对专业科学知识的通俗化传播,这种偏向一直延续到如今的大众传播中。但要实现公众与科学家群体的双向交流互动,就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公众理解科学,要理解的不仅是科学知识,甚至首先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对于科学这种人类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整体的理解。包括抽象一些的,如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具体一些的,如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都应该是科学传播的对象。[4]”因此,在新的科学传播阶段,既要传播硬核的科学知识,也要传播科学知识背后的文化、知识逻辑、实践过程;既要让知识从科学家流向公众,也要让知识从公众流向科学家。

杨庭硕认为,“各民族的本土生态知识大都包括生态观、知识框架、传承机制以及直接体现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技术与技能等四大层次。[5]”本文将中医药科学的内容层次划分为中医药的价值观、中医药的知识特性和逻辑、中医药的实践性内容三个层次,以此分析纪录片《本草中国》对中医药传播中的内容呈现。

(一)价值观的阐释:审美式的关照、流行文化的叙事

2009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其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6]。《本草中国》对这些中医药价值观的体现是以中医药与本草、与人、与自然的联系作为载体的。

“互联网纪录片将物构建成为一种审美行为的对象,鼓励观众以美学或审美的方式对物展开认同。[7]”《本草中国》对中医药的呈现,也是从不易引起争议的本草出发,通过浅景深特写、延时等镜头,引导观众首先以一种审美的眼光理解、接受本草。如第一季第六集展现全国各地水土滋养的最道地的本草药材:辽阔高原山脉中亮眼的红景天、在药工鬼斧神工下变得薄如蝉翼的白芍……通过唯美诗意的视觉呈现,观众得以暂时忽略本草和争议性较强的中医的联系,而是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观照本草,更容易从心理上产生认同。

在叙事上,通过对本草匠心炮制、复杂的手工制作等主题表达,用当下流行的“匠心精神”、通行的科学方法诠释中医的“精”,如退休药厂老厂长通过洗米、浸泡、蒸饭、混合、晾晒等复杂的手工步骤才酿出红曲;针灸学专家石学敏通过十几年的实验和研究寻找针灸的量效和用针分寸,探索中医针灸手法的量化标准……中医药的“精”既体现在传统手工制作中对本草精心、耐心的炮制,也是在现代通行的科学体系中追求中医药治疗标准化的“精”。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人与本草的叙事得以建构。土家族上山挖天麻时的吼山仪式、太行山下的药农挖人参时的小心翼翼,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药农挖了人参之后把人参籽埋在土里、梁外甘草采大留小是在接受大自然的馈赠的同时,守护和延续自然。在现代社会对自然取之无度、自然环境遭受破坏,中医药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守护显得弥足珍贵。

(二)知识的传播:传统与现代结合、主题化编排、个体化案例

中医药科学的第二个内容层次,是中医药知识的特性和知识逻辑。一直以来大众传播对中医知识的普及偏向于养生类内容,而对于中医的具体科学知识普及较为有限。《本草中国》对中医药科学知识的普及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引用古籍资料和现代医学解释相结合的形式介绍本草的功能和特性。如对红曲的介绍,既引用了《本草纲目》对其治疗食饥饱胀功能的记载,又介绍了现代医学在红曲中发现的洛伐他汀元素,用于降低胆固醇的功效。传统中医记载与现代医学证明相结合,既普及了中医固有的科学认知,又征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给予证明。

第二种是对中医药知识的特性进行通俗化的提炼,并进行主题化的内容编排。如第二季的《毒攻》,讲述了人类对本草认知体系中对毒和药的分辨,以及人类对毒物治疗顽疾特性的利用。在这里,本草复杂多样的知识特性被归结为“共生”“双面”“毒攻”等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的词汇,可降低观众对硬知识的理解门槛;以三到四个本草去诠释中医本草的一个特性,则可以强化观众对中医本草特性和知识体系的认知。

第三种是用具体的个体案例诠释中医的治疗逻辑,回应中医面对的质疑。患者同是感冒发烧,为什么中医会开出不同的药?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中医也要给病人上呼吸机,是不是说明中医不能救急?每一个公众在现实中对中医的困惑,都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故事中找到解释,在回应公众困惑和质疑的同时,也普及了中医在治病过程中对病情的因果、身体的冷暖、环境的冷暖相互作用的思考,透过现象看到病的本质的治病思维。

(三)实践内容的呈现:多点民族志的记录

中医药科学的第三个内容层次是中医药具体的实践性内容,如中医的技术、技能、相关组织等。《本草中国》对这个层次内容的呈现采用多点民族志的方式,对不同空间的中医药行为实践进行记录和审视,呈现了中医药的多元化和在时代中的进步。

多点民族志是人类学家采用的一种田野调查方法,“多点民族志强调把问题和现象放在地方性和全球性相统一和联系的时空脉络中观照……其本质是这些不同地点之间的观察与调研中建立联系,比较异同和常变,更加强调关注什么,如何关注和如何追踪过程。[2]”这种方法在纪录片创作上的应用,是通过记录不同的空间、人物,串联起不同的故事,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对某些特定现象和问题进行多元的审视和呈现。

《本草中国》每集都会呈现发生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多个地方的中医药行为实践。观众既可以看到毕业于西医专业的儿子对父亲的中医治疗进行论证;也可以看到来华十三年的法国青年理中,将道学和中医结合进行个人的修行;既有新加坡的中医药店铺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时,注重阐释用法和疗效;也有老中医也采用互联网问诊、参照B超来检查患者的身体。《本草中国》呈现了一个在采药人、制药师、中医名师、患者、科学家等不同主体以及多个空间勾连起的世界,古法炮制的匠心、山中采药喝茶的诗意、中医现代化的进步……中医的技术、技能等具体实践在多点的记录中得以呈现,中医药的形象浮现在地方性和全球化的联系中,让观众看到了更加多元、生动、与日常生活更近的中医。

四、结语

通过对《本草中国》对中医药科学传播内容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影片为每种内容类型找到了其合适的呈现形式,比如善用当前的流行文化,如匠心精神降低语境落差,对中医药价值中的“精”进行现代化的表达,拉近中医药与公众的距离……多元的内容类型搭载合适的表达形式,使得公众对中医药本草和中医药治疗有了整体的理解,激发了公众对中医药的兴趣。

多元的内容类型也打开了不同传播主体双向互动的可能。片中学西医的儿子与作为中医老专家父亲的交流;坚持采摘野生灵芝的老药农,在儿子的劝说下,也开始尝试人工培育……中医药知识得以流动起来,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彰显其仍在焕发的生机和活力。而在纪录片文本之外,这些不同的知识类型也引发了不同主体的回应,比如年轻人被本草美食打动、中医药从业者在“本草中国”的话题下发布药方,这些双向互动在纪录片文本之外仍在发生着。

打破公众与中医药之间的藩篱,树立良好的中医药形象,需要沿着科学传播的逻辑,丰富传播内容,为不同的内容类型找到契合的载体,同时把握时代脉搏,与当前流行文化结合,这是纪录片《本草中国》在如何传播中医药内容给我们的启示。

注释

1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61.

2刘华杰.谈谈科学传播的主体结构[N],中华新闻报,2000-7-3(6).

3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M].盛晓明,邱慧,孟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3.

4田松.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14(2):87.

5杨庭硕,田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4.

6李玫姬.论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统一性[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3):70.

7梁君健.物质性与个体化:网络热播纪录片中传统文化的话语机制及当代转化[J].南京社会科学,2019(11):123.

8刘艳.多点民族志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及反思——以《他乡的童年》为例[J],新闻知识,2020(9):28.

猜你喜欢

本草科学知识纪录片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蜗牛看牙医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