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关系的新认识

2021-11-30

关键词:帝国主义列宁孙中山

石 然

(杭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列宁和孙中山是两位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伟人。尽管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政治思想却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认为,“列宁主义者可说就是中山主义者;中山主义者也就是列宁主义者”[1]。这个论断并非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宣传策略。中国共产党人是列宁的继承者,也是孙中山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的继承,包括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纲领,但还不止这些。孙中山对列宁主义的积极关注和吸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影响着接下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至今仍有重要启示。

一、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的“暗合”

俄国十月革命之前,鲜有中国人知道列宁,与列宁几乎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孙中山也同样如此。当时的孙中山尽管对列宁本人及其主义并不知晓,但他关于社会主义的大量著述与列宁主义有着某种“暗合”。这里使用“暗合”这个词语并非笔者的一厢情愿,孙中山本人也确实作过这样的表述:“俄国革命……与吾党之三民主义,实在暗相符合。”[2]

事实上,在落后国家可以率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问题上,孙中山与列宁确实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列宁主义认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和最后阶段,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阶。在这个阶段,“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而这个不平衡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3]由于落后国家是帝国主义矛盾的集中爆发点,又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社会主义革命应该而且能够在落后国家中取得胜利。当时的俄国正是这样一种情况,所以列宁抓住了机遇,把俄国民主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成为现实。

孙中山则从中国国情的角度论述,认为中国可以在实现政治革命的基础上进而实现社会革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孙中山的话语中,“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就是社会革命。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曾经使用了“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两个术语,阐释了人的解放的两种形式。只是,在马克思看来,“政治解放”和“社会解放”是人的解放进程中依次递进的两个阶段。而在孙中山看来,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可以在中国“毕其功于一役”。当然,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远不及马克思的“社会解放”。如果马克思的“社会解放”实现,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就实现了。但孙中山想要进行的“社会革命”确实可以作为“社会解放”漫长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毕竟孙中山的主观愿望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

孙中山认为,中国应当并且可以像欧美那样实现民主政治,也应当并且可以避免欧美社会的严重恶果。在孙中山看来,欧美社会不可避免要出现“社会革命”,那么中国可以将“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样以后就可以避免再进行一次革命了。这是因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受资本主义祸害不深,反而容易祛除。孙中山的政治抱负不仅是要使得中国比肩欧美,而且是要超越欧美,欧美没有解决的社会弊病,在中国可以完成。这是因为“中国内地文明没有进步,地价没有增长,倘若仿行起来,一定容易。兄弟刚才所说社会革命,在外国难,在中国易,就是为此”[4]。不过,孙中山早期的“社会革命”思想大多局限为解决土地问题。

此后,孙中山的这一思想不断发展。《在南京同盟会饯别会上的演说》中,孙中山对西方的社会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直接归结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压迫的灾难性后果。他认为欧美的社会贫富差异和阶级对立异常显著,虽有少数资本家享受了幸福,但多数工人却生活在痛苦之中,社会革命虽难实行但不可避免。根据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孙中山指出,中国的社会革命必须与政治革命共同完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本主义带来的苦难。若是等到以后再实行,那么中国人民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饱受灾难,后患无穷。与此同时,孙中山指出了中国可以早于欧美进行社会革命的可能性。[5]320在随后的《在武昌十三团体联合欢迎会的演说》中,孙中山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阶级压迫的批判更为深刻,并明确提出社会革命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孙中山指出:“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故欲巩固国利民福,不可不注重社会问题。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口不离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民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5]332在他看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压迫,非实行社会主义不可。《在上海同盟会机关的演说》中,把社会革命的内涵由原来的“平均地权”扩展为在国民经济的命脉领域实行公有制,“使人民共享生产之自由”:“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反对少数人占经济之势力,垄断社会之富源耳。试以铁道论之,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其力可以垄断交通,而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命矣。土地若归少数富者之所有,则可以地价及所有权之故,而妨害公共之建设,平民将永无立锥地矣。苟土地及大经营皆归国有,则其所得,仍可为人民之公有。盖国家之设施,利益所及,仍为国民福利,非如少数人之垄断,徒增长私人之经济,而贫民之苦日甚也。”[5]338《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中继续重申了上述思想。

《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中,孙中山已经基本能够解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即认为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之上乘,又认为中国现有阶段只能实行集产社会主义。[5]508-5091915年11月10日,孙中山致函第二国际,表达了使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愿望:“同志们,我吁请你们协助我把中国建立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你们的注意力和力量放在中国,提供各行各业的人才协助我。我需要像贵局这样的机构,提供的人才,以便从事这项伟大的志业。”[6]186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并且是落后国家首先获得胜利是列宁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所以从孙中山本人的主观愿望来看,与列宁主义确实基本“暗合”。当然这不是说没有差异。俄国虽然落后,但毕竟也属于帝国主义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尽管是“最薄弱的环节”,而中国则尚且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相对俄国还是有差异的,所以列宁一定程度上认为孙中山有着某种民粹主义倾向。但孙中山对于中国的国情还是有着一定清醒认识的,比如他看到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差异,以及当前中国社会革命力所能及的措施。除此之外,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中国未来应该走上非资本主义的前途,这也与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相关论述有一定的契合性。

二、十月革命到中国国民党宣言发表前: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的“亲和”

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浪潮由此掀起。由于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本身的某种“暗合”,十月革命的炮响推动了他积极学习列宁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成果,不断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孙中山与社会主义苏俄的联系日益密切,他的思想朝着列宁主义的方向越发接近。这段时间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的“亲和”,表现为孙中山用三民主义解释社会主义的同时,还用三民主义解释俄国十月革命。

1920年11月28日,孙中山《在广东省署宴会上的演说》高度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希望中国的革命者也要经受十月革命的感化。[7]430同年12月19日,孙中山在《与列宁的密约》中,孙中山明确提出,要建立同苏俄国家性质一样的“中华劳农共和国”。[8]1921年4月14日,孙中山在当选非常大总统后发表谈话,进一步明确建立劳农共和国的政治目标。他指出:“应付世界潮流有积极施行共产主义之必要……故望各界襄助,赶组正式政府,预备模仿俄势[制],俟有成绩,再改称劳农。”[9]30可以说,在国家学说这个问题上,孙中山思想朝着列宁主义迈出了关键一步。

1921年3月19日,在《为澳洲雪梨<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作序》中,孙中山按照列宁主义的某些先进思想,对三民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做了进一步发展。在民族主义方面,孙中山吸收了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提出:“吾人既抱此建设大中华民族之志愿矣,尤当以正义公道之精神,为弱小者之援助,或竞联络引进之,使彼脱离强权,加入于自由民族,同受人类之平等待遇,如威尔逊之所谓‘民族自决’,与新俄宪法之所谓‘民族解放’然。”[9]20在民权主义方面,孙中山提出了“直接民权”思想。在民生主义方面,孙中山认为要从平均地权和资本国有两个方面解决土地和资本问题。1921年6月30日,《在广东省第五次教育大会上的演说》中,孙中山详尽阐释了“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他坚持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认为“社会主义不行,而私有财产发达”必然导致“欧美虽文明,而人民尚多数未享文明之幸福”,也必然导致“俄国新文化运动”的“勃兴”。[7]560-561孙中山用他的三民主义,也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术语解释了俄国革命的三个步骤。

孙中山还较早较为准确地体认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1922年8月9日,《在摩轩号舰对幕僚的谈话》中,孙中山继续坚持了“国有企业较胜于现时之私有制”的看法,同时还比较准确地认识到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至于今日俄国之新经济政策,早已变更其共产主义,而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并弛私有之禁,其事已逾一年,而国人不察,至今尚指其为共产主义,为过激派。”[10]

三、中国国民党一大以后: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契合”

1923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宣言》发表,《中国国民党党纲》发布,标志着孙中山的思想体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从这两个文件来看,孙中山思想已经是吸收列宁主义基本内核的三民主义了。

在民族主义方面,孙中山吸收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提出了改变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殖民的命运,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融合,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改变了辛亥革命后《告各友邦书》的态度,明确要求“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11]3在民权主义方面,孙中山吸收了列宁关于阶级和国家的学说,批判了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认为“现行代议制度已成民权之弩末,阶级选举易为少数所操纵”[11]3;同时吸收了苏俄建国法令的基本精神,提出了“实行普选制度,废除以资产为标准之阶级选举”、“以人民集会或总投票之方式,直接行使创制,复决、罢免各权”、“ 确定人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信仰之绝对自由权”等思想。[11]3在民生主义方面,孙中山吸收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思想,提出了“铁路、矿山、森林、水利及其他大规模之工商业,应属于全民者,由国家设立机关经营管理之,并得由工人参与一部分之管理权”[11]4的主张。

1923年1月2日,孙中山发表《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的演说》,进一步借鉴了列宁的党建思想,全面改进国民党的政治建设。[11]6-8在孙中山看来,俄国革命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布尔什维克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宣传思想工作。1923年12月3日,孙中山致函,批评了邓泽如等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抨击。[12]2-6在批语中,孙中山再次强调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本质相同,同时还指出国民党要学习布尔什维克党,加强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

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孙中山表示:“他(列宁,笔者注)的革命精神和组织方法,均足为我们效法。”[12]1361月25日,孙中山向苏联政府致唁电,高度评价列宁的一生。同日,孙中山发表《关于列宁逝世的演说》,其中强调中国的革命党应该学习列宁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组织建设。[13]629

1924年2月,孙中山在与鲍罗廷谈话中,使用了“帝国主义”这一列宁主义范畴,并准确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实质:“中国人民最恶毒、最强大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者本着‘分而治之’的原则,豢养中国军阀,嗾使他们相互混战;各系军阀也只有依靠帝国主义才能存在。”[12]207

1924年2月23日,孙中山《对驻广州湘军的演说》中明确阐释,三民主义的最终归宿,就是要建立苏俄这样的苏维埃共和国,也就是工农兵共和国。他还高度推崇列宁社会建设的实践成果,并做了详尽介绍。在孙中山看来,“像这样好的国家,就是我要造成的新世界。”[13]919-920

1924年2月24日,孙中山在《祭列宁挽帐》中书写了“列宁同志千古” “国友人师”。在《追祭列宁文》中,孙中山指出:“世界历史上数百年间,出现了上千个有着漂亮言辞的领袖和学者,但他们从来未曾实现,只有你列宁是例外的……我愿意走着你的路,虽然我的敌人要反对我,但我的敌人将因此而尊敬我。天不假年,溘然长逝,但伟大的你将永远活在被压迫人民的心里。”[12]207-208

列宁逝世后,孙中山的思想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向前推进,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态度和立场上。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提出了工人阶级打消一切阶级压迫,驾乎本国资本家之上的主张,而不仅仅是“节制资本”的问题了。[13]945不仅如此,孙中山还学习了俄国新经济政策中关于土地、农业、农民的思想,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教育农民的思想。[13]972-973

孙中山思想继续向前推进,还表现在他对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认识上。在孙中山看来,帝国主义是中国进步必须清除的“最大障碍”。孙中山已经对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有了清醒的认识,具备了彻底的反帝态度。[13]977他还认为,面对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中国工人阶级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13]946这一点,与列宁主义的宗旨亦是一致的。

孙中山在1924年期间完成的《三民主义》,成为他逝世之前一整套集大成的思想体系。

在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中,孙中山继续肯定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以及民族和殖民地的理论,明确主张打破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孙中山不仅要通过民族革命实现民族独立,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而且有着更远大的历史抱负,即是使中国不再走帝国主义的道路,而且要帮扶弱小民族,消灭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压迫,实现世界大同。[14]68

在关于民权主义的论述中,孙中山继续坚持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思想,但他所追求的民主政治前途已经不再是欧美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了,而是驾乎欧美之上的全体人民真正享有的民主政治。孙中山批评了欧美“代议整体”的致命弊病,他认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是一种新的“人民独裁”政体,相比于欧美资本主义的“代议政体”,俄国的“人民独裁”政体要“改良地多”。[14]126-127

在关于民生主义的论述中,孙中山直接鲜明地提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14]167;而且指出,只讲“民生主义”,不讲“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孙中山特别强调,如果不能解决阶级斗争和工人阶级的苦难,那么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因此,“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所以国民党员既是赞成了三民主义,便不应该反对共产主义”[14]201。孙中山认为,一切事物均由人民共享,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大同世界。

四、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关系的基本评价

评价孙中山思想与列宁主义的关系,一定要把孙中山的思想放置在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如实考察,如果单纯仅从他某一特定时刻的某一句言语就下结论,未免会有所缺失。毕竟,在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世情、国情都在发生风起云涌的巨变,而善于学习的孙中山也在不断跟上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这也使得他的思想不断朝前进步。事实上,列宁主义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从孙中山思想和列宁主义的核心观点的对照来看,两者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契合之处。

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胜利,并且最有可能在一个落后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是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列宁并不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切落后国家取得胜利,其前提是,这个国家已经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了。正如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环节,但不管怎样它已经是帝国主义国家了。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这篇文章中,列宁批评了孙中山的“民粹主义”倾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国家只能把资产阶级革命摆上日程,而不是把社会主义革命摆上日程。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虽然有主观上的社会主义者,但不可能产生彻底的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思想。[15]这个纲领所能带来的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事实上,孙中山早期的“社会革命”思想,的确仅限于解决土地问题所提出的“平均地权”,有且只有反封建主义的意义,还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社会革命”。但“平均地权”只是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最早形态,在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革命进程中,孙中山逐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实质有了不断加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历史国情也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孙中山把“平均地权”扩展为在国民经济的命脉领域实行公有制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设想,直至最后认可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把民生主义作为共产主义在中国当下的表现形式,这些已经不能用“民粹主义”去解释了。事实上,1920年后,列宁先后发表了《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既提出了 “必须特别援助落后国家中反对地主、反对大土地所有制”的思想也论述了“劳动者苏维埃”运用到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去的设想。[16]256-257

当然,孙中山在个别场合曾经讲过中国不适合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孙中山思想比较含混的地方,应该用历史主义的态度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笔者认为,孙中山这里所说的,应该指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当时情况和阶段,不能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方式直接挪用到中国,而并非否定列宁主义本身。根据现有的文献,列宁对此也是高度肯定的。[17]367如果从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来看,上述材料是足以采信的。列宁论述了落后国家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具有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双重性质,提出“任何民族运动都只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16]278,认为“这些国家的最重要特点就是资本主义前的关系还占统治地位,因此,还谈不到纯粹的无产阶级运动”[16]279-280。对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获得印证。

第二,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来看,孙中山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有着较早、较为准确的认识。

孙中山较早关注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与苏俄之前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着明显区别。事实上,这符合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相关论述。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当然,在新经济政策中,列宁还论述了合作社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某些因素,而在孙中山的著作中似乎鲜有提及。

第三,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来看,孙中山吸收了列宁主义诸多领域的先进思想,表现出明显的“列宁主义化”。

俄国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对列宁主义的吸收体现在他思想的诸多领域。孙中山吸收了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对西方资本主义和西方列强的本质有了清楚的认识,也明确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提出推翻帝国主义豢养的中国军阀、使中国摆脱被帝国主义压迫奴役的悲惨命运、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及中国国内各民族平等联合等民族革命主张。孙中山吸收了列宁的国家学说和苏俄建国法令的基本精神,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提出了建立“劳农共和国政府”、废除以资产为标准的阶级选举、要求实行直接民权。孙中山吸收了列宁关于阶级的学说,认识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提出了中国工人阶级“驾乎资产阶级之上”的主张;认识到了联合农民阶级的必要性,参照苏俄新经济政策提出了“耕者自有其田”的主张。孙中山吸收了列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甚至社会建设的思想,完善了他的整套建国思路。孙中山还特别吸收了列宁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思想,进行了中国国民党的改组与建设。

当然,辛亥革命以后的困顿是孙中山接受列宁主义的直接原因。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孙中山与列宁毕竟有着不同的世界观。正如孙中山在临终前所说:“我是一个基督徒,受上帝之命,来与罪恶之魔宣战!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17]207在这个方面上,孙中山与列宁主义的宇宙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确有着明显的不同。历史究竟是历史,至于如果孙中山生存更长的时间还会不会有着更多的思想进步,就无从得知了。

但不管怎样,孙中山对列宁主义的积极关注和吸收深刻地影响着接下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把孙中山生前想要完成但没有完成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既是对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山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我们说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不仅是中国辛亥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事实上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之一。不仅如此,孙中山是较早认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中国先进分子。他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关注,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认识,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列宁孙中山
列宁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孙中山的绰号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拉美有多少“列宁”?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