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解青春期亲子关系中过度教养的问题
2021-11-30董玉洁
文/董玉洁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天成教育集团中学教师、兼职心理教师)
家长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虽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但是过度的爱却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本文参照自我决定理论、理解层次理论,结合心理咨询的自我暴露技术、焦点解决方法及非暴力沟通技术,帮助改善青春期亲子关系,消解过度教养带来的亲子难题。
现象列举
案例1:
小阳(化名)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男生,在开学初的心理筛查问卷中得分较高。与该男生沟通后,了解到他的妈妈比较强势。放学后,妈妈基本全程陪同他写作业,遇到他做不对题目或者字迹不佳就会发火,导致他心理压力较大。班主任反馈,小阳学习一般,遇到问题不太会主动找别人帮忙,同学关系也比较紧张。
1.特征:“虎爸虎妈”式教养——军事化管理
这类父母最典型的特征是控制孩子的自我导向,父母的建议就是决定。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们的行为往往由内在心理需要决定。自主、能力和关系是3个最基本的内在心理需要,如果父母能够关注青春期孩子这3种能力的发展,对孩子将大有裨益,如果父母阻碍孩子心理需要满足的系统,就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2.危害:破坏孩子的独立性
“也许就是父母做得太多了,才导致了孩子的不作为。”小阳已经进入青春期,有独立自主的愿望,但妈妈还一如既往地监督他学习,使得他的自主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学校也不能很好处理跟同伴的关系。一方面,他想独立;另一方面,他没有学会如何独立,内心矛盾冲突,进而导致心理问题。
案例2:
佳佳(化名)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女生,通过来信求助。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被家人寄予过高期望。她学习上很用功,但自认为达不到升学标准,觉得愧对家人,很绝望。但在学校里作业拖拉,效率低下,班主任提醒过她多次,也和父母沟通过,但收效甚微。
1.特征:直升机式教养——无孔不入
这类父母最典型的特征是建议和影响管理。父母提出成人角度高水平的建议,来管理孩子的情感和情绪,用自我牺牲使孩子愧疚,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危害:造成孩子傀儡式的心理创伤
“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吗?”一个唯父母之命是从的孩子是父母的“傀儡”,他可能之前反抗过很多次,但没有效果,于是放弃反抗,成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案例3:
燕燕(化名)是一名初中三年级女生,成绩优秀,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但学习后劲不足。为此,班主任和家长都很焦虑,她自己也感到茫然无助,想努力又行动力不足,于是用自残纾解压力。与班主任沟通得知,燕燕从初一开始就是别人眼中的“优等生”,家长也很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父母舍得在孩子身上花时间和精力。
1.特征:铲雪车式教养——畅通无阻
这类父母的典型特征是预期解决问题,提供太多有形帮助。父母在问题出现或者尚未形成之前就进行干预,这类孩子从小到大一帆风顺,那些没有走过的弯路不能成为人生的经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2.危害:增加孩子患“空心病”和“抑郁症”的概率
“空心病”的状态就是觉得人生无意义迷茫,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燕燕多次自残,被诊断为抑郁症。究其原因,一方面根据霍尔的理论,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心志消沉曲线,容易有抑郁情绪;另一方面,父母为孩子设计“清单式”童年,使得孩子认为自己价值只来源于成绩,真正喜欢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因而加剧了抑郁的状态。
消解亲子关系中过度养育的问题
接下来,笔者从学习力、亲子沟通及学习价值感的角度,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并将初步成效展示如下。
案例1:培养孩子的自我驱动力
案例1中,父母给小阳制定具体目标,如果他没有达成,就会唠叨、批评甚至惩罚,亲子大战每天上演。父母真正培养的应该是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1.尊重孩子主体性,激发孩子自主性
每个孩子都有目标和理想,如果能从他的目标切入,孩子就会发现目标是自己的,不是父母强塞给他的,他就有努力的希望。父母只需要多观察,给予一定帮助,让孩子有自主感,这也是他执行目标的最大动力。
小阳妈妈来学校沟通,说付出这么多却没有任何进步,为什么呢?其实,小阳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他喜欢学校3D打印社团,在区里比赛也小有成绩。妈妈说孩子前期也和她沟通过,还说想要在家里买一套3D打印设备,但妈妈怕孩子“玩物丧志”,便压制了孩子的兴趣。
心理老师建议妈妈从兴趣入手,把自主权还给孩子,如果孩子作业及时完成,就给时间设计3D模型。又和老师沟通,给他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激励他自主学习。初步实施下来,该生自信心有了提高,改善了学习上“磨洋工”的情况。
小阳妈妈后续又反馈,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是欠缺。心理老师建议小阳用画“时间饼”的方式规划时间,把每一部分任务和时间对应起来,罗列好清单,这样孩子为了设计3D模型,就会期待这个时间段的到来,用外力的方式控制自己分心和拖拉。
2.发现孩子的“学习区”,培养孩子学习自律性
孩子不爱学习、不主动学习的很大原因是恐慌,为什么呢?诺尔·迪奇提出了“学习三区理论”,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在最里层“舒适区”里,孩子勤奋刷题,但是成绩没有提升,因为一直处在“低水平勤奋”状态,案例1中的男孩小阳看上去认真,但成绩无甚提升。最外层是“恐慌区”,孩子被父母逼着写和“天书”一样的内容,结果只会越补越差,让孩子更讨厌学习。最有成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待在“学习区”,一节新课85%是旧内容,15%是新知识,通过努力,孩子能够学会,也让自己更有信心。
小阳妈妈周末给孩子报了学习班,孩子不仅听不懂,还打击了自信心。因此,心理老师建议妈妈停掉补习班,让班主任为该生布置适合的作业内容。该生的学习变得可控,提高了对学习的热情,每天及时完成作业,“时间饼”上的规划可以顺利进行到设计3D模型,孩子的成就感和自我掌控感就来了。
3.接纳孩子个体性,关注孩子学习成就感
不把孩子的价值和能力与考试分数绑定,引导他用成长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习问题。小阳妈妈以往只关心学习任务有没有按照时间完成,具体的操作上没有帮助到孩子。心理老师在和妈妈沟通后,希望妈妈能采用“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即设定一个大的目标,如期末考试班级中等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设定第一个小目标:每天复习课文10分钟。第二个小目标:每天阅读15分钟。第三个小目标:每天数学练习10分钟。以两星期为一个阶段性成果检测周期,达成目标,则获得奖励并进入下一目标环节。如果没有达成,则降低难度,重新进入检测周期。
关注过程性评价,弱化结果,使得孩子更关注于当下的努力。通过上面两个办法,孩子能够克服拖延症,这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如果要求孩子短时间取得很大成绩,其实会让孩子陷入无助,并不可取。
案例2:增强亲子间的有效沟通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我们可以用语言打开一扇窗,帮助孩子把阳光洒向大地,也可以用语言筑造一堵墙,堵住孩子想要挣脱绝望、抑郁的心。
1.感受认真倾听的力量
孩子遇到了问题,父母总是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者表达态度感受。倾听意味着要放下想法和判断,体会孩子传递的信息,这为孩子倾诉心声提供了先决条件。
案例2中,佳佳和妈妈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沟通了。心理老师鼓励佳佳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妈妈来当倾听者。她说自己学不进去,想放弃考高中。妈妈立马声色俱厉:“你怎么就学不进去了,别人不是和你一样坐在教室里嘛……”佳佳的眼神马上就暗淡了。心理老师安慰佳佳,然后让她暂时离开,和妈妈沟通。妈妈解释并不是有意打断,只是一听女儿的话就急了。心理老师建议妈妈听孩子说完,然后再表达感受。
妈妈换一种方式表达,如“当我听你说想放弃,我感到很难过。你努力了这么久成绩没有起色,你觉得再也没有希望了?”多用疑问句,少用肯定句,不轻易下结论,效果可能更好。真正的倾听是激发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给予理解和同情。
2.学习表达愤怒的技巧
亲子沟通之所以不能持续,很多时候是因为愤怒阻碍了畅通。愤怒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
因为佳佳放弃高中,妈妈觉得期望落空,便说出了伤人的话。想要充分表达想法,妈妈首先要学会停下来,让自己脱离这个语言环境——我们已经很久没有面对面说话了;然后想是什么让自己怒火冲天——孩子说要放弃高中;接着体会自己的需要——中考必须参加,考不上也无话可说;最后表达感受,说出需要——妈妈看到你说放弃很难受,妈妈觉得中考还是要参加的,无论什么结果,我们都能接受。
之后,妈妈重新和女儿进行沟通。听到妈妈可以接受自己的状态,佳佳整个人长吁了一口气,态度也缓和了,说自己其实并不是不想参加中考,只是怕失败,既然妈妈可以接受自己,那她愿意努力拼搏,不让自己后悔。
3.明白好好说话的智慧
很多父母通过衡量孩子的表现来决定自己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但父母和孩子都会遇到困境,家长不绑架,不交换,才是接纳孩子的开始。佳佳每天晚上熬夜学习到一两点,不就是为了让父母心疼,然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吗?告诉佳佳妈妈用一些有温度的话来代替强硬的要求,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为了成绩而关心自己,就更容易体谅父母,也能真正在心底获得上进的力量。
案例3: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孩子
如果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他的心态是正面、积极的,那么即使一条路走不通,他也会主动想办法再找一条路。这类孩子对挑战充满热情,会不断尝试和努力改变现状。
1.找到目标,激发学习意义感
呵护孩子的内在感受,给予他们学习的自主感、可控感和意义感,才能真正坚持自己的目标。
案例3中,燕燕学业优秀,但缺乏内在的学习意义价值感。燕燕很羡慕班级里其他同学有兴趣、特长,自己却不知道兴趣爱好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感到很可悲。心理老师引导她从考重点高中这个目标转到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上,通过霍兰德职业测评找到适合她的几个职业,然后借给她看梵高的传记《渴望生活》,希望她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找到人生方向。
后续回访时,燕燕说对传记人物有很多共情,尤其讲到梵高自残的情景对她触动很大。她明明知道自残是不对的,但在感到无助时却还是会划手,而划完后又很自责,觉得自己伤害了自己。虽然她还没有找到目标,但想到名人有比自己还要迷惘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不孤单,可以宽容自己。
2.利用社交,扩大学习半径
孩子需要建立同一感,且同伴的认可带给孩子的价值感和力量,远超家长的任何物质和口头奖励。燕燕表面上被大家追捧,实际上又被大家孤立。
根据“金字塔”理论,真正的有效学习是“讲授给别人听”。鉴于此,心理老师向燕燕妈妈建议,利用周末在家里开展“学习小组”,由燕燕帮助小组同学学习。妈妈答应会做好后勤工作,燕燕也觉得自己需要改变,表示愿意尝试。同时,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确定了小组辅导名单,燕燕帮助同学们学习,同学们则反过来跟她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目前为止,燕燕没有再出现自残的情况,心理状态也平稳很多。
消解对青春期孩子过度教养引发的问题,家长要学会“断舍离”。“断”绝给孩子提供不需要的帮助,“舍”弃对孩子过分的关注和安排,“离”开孩子不能没有“我”的执念,让孩子拥有更多独立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