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姥姥身上看圆融,懂豁达, 知感恩
2021-12-02王霞
文/王霞
刘姥姥是曹雪芹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中,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她却是两百多年来家喻户晓的小说人物。不管是研读数遍的书生,还是只看戏曲影视的老妪,但凡提起刘姥姥,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爱。以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成了“少见多怪”“乡下人进城”的响亮代名词。
一介农村老妪,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细酌量,这是一个很有智慧,有勇气,有侠义情怀的民间老人。
首先,刘姥姥颇有几分勇敢和乐观。第六回,狗儿因家中冬事未办而心中烦虑,却只能“吃闷酒”“寻气恼”。刘姥姥却不怨天尤人,她认为天无绝人之路,于是带着板儿一进荣国府,向凤姐求助。
刘姥姥虽是个村野老妇,却很有些见识。在二进贾府中,与贾母说古儿,先说到过路的客人们抽柴火烤火,赶上了马棚里着火,惹得贾母忌讳,便马上说有个90多岁的老奶奶,天天吃斋念佛,感动了观音菩萨,送来一个孙子,才十三四岁,长得粉团儿似的,聪明伶俐的了不得呢。这善有善报的故事,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满足了她们的心理需求,博取了众人的欢心。
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是懂得圆融,能够在不露声色地了解他人的基础上,表现出对他人的理解和体贴。我们如果能在与人交往中时时体会他人的感受,然后做出适当的回应,自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其次,刘姥姥风趣幽默。她遍布岁月沧桑的面庞,洋溢着明朗的笑容。为了取悦贾母,她利用自己的土气,制造出一连串的笑料。在第四十回中,筵席上吃鸽子蛋。刘姥姥天天在田间地头,哪能不知鸡蛋和鸽子蛋的区别。为了扮好丑角,她故意说:“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一不小心掉了一个鸽子蛋,她又说:“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就没了。”她用这些土得掉渣的大俗话给筵席带来笑声,给缺少生气的大观园带来欢乐。至于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她何尝不知?她却全力配合。不过,刘姥姥对每样新奇东西所表现的神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出自本性的天真,符合身份,绝不矫揉造作。
与人相处,很多时候要揣着明白装糊涂。装糊涂不是真的糊涂,它是一种达观、洒脱和人情的练达,也是一种给自己面子、给他人通融的交际艺术。
再次,刘姥姥是豁达的。也是在第四十回,丫鬟碧月捧来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凤姐拉过刘姥姥,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地插了刘姥姥一头,贾母和众人笑得了不得。凤姐本意不言而喻,而刘姥姥却说:“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用这样的语言来回复捉弄,该是怎样的智慧和豁达。刘姥姥的豁达使她乐意扮这个丑角。她知道自己来的目的,也知道该怎么跟这些“富贵闲人”相处,真真是洞明世事、人情练达。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颗豁达的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跌宕起伏的岁月里享有平静。豁达的人自己洒脱快乐,也能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别人,从而使人愉悦。
最后,看似奉迎权贵,贪小便宜的刘姥姥还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她时刻记得荣国府曾资助过她,更记得凤姐对她的好。在第三十九回中,家里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头一起摘下来的,就留的尖儿孝敬贾家的人,这才有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再到第一百一十三回,贾府盛极而衰,凤姐病重。刘姥姥来探病,凤姐在手腕上褪下一支金镯子送给她,却被拒绝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姥姥此时前来,完全是知恩图报的心思。尤其是在贾家众叛亲离,巧姐被狠心的舅舅王仁和叔叔贾环卖掉时,是刘姥姥卖房卖田,巧施计策,救赎出巧姐。这已经不只是知恩善报,而是侠义行为了。在众多势利自私的面孔中,刘姥姥那曾被认为粗俗的样貌语言,显得格外亲切。
红楼梦中,刘姥姥是卑微的小人物。但就是这个小人物,综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人称道的品质。
在任何环境中,以豁达的态度包容一切,都能够赢得别人的好感,从而打开人际交往的局面。刘姥姥与大观园权贵们的社交例子,皆源于此。她虽也获了不少利益。但是,她并非得利即忘,而是感念于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做人的原则,而懂得感恩也必然会赢得他人的信赖和倚重,这是比赢得别人的好感更进一步,也更重要的东西。古人如此,今人更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