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供给” 让“真学”发生
——基于课堂任务“供给”的优化策略探究
2021-11-3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吴何生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 吴何生
经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学习太不认真了!上课时该讲的都讲了,该让他们记的都记了,可一到做作业还是不会。事实上,我们讲了,学生记了,他们就能真正“习得”吗?并非如此。课堂上,大多数是学生在老师的“压迫”下处于被动的“假学”状态,学习并没有真正发生,学生并没有真正“习得”。究其本质,是教师的“供给”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供给”满足学生内在“需求”,“真学”才会发生。
一、当前课堂任务“供给品”存在的问题
(一)供给品的指向性不强
教学中,由于教师“大单元意识”淡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甚至不契合单元训练目标。教学目标的“错位”造成教学中“供”与“需”的“错位”,这种情境下设计出的学习任务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变得低效。
(二)供给品与学生接受力不符
作为学习供给品——学习任务的设计,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及认知水平,这样才能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如一位老师在梳理《海滨小城》课文内容版块时,提供了以下学习任务:(1)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2)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如何合作朗读这篇课文?第二个学习任务明显超出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任务供给必然造成课堂上的耗时费力。
(三)供给品不能关注全体
不少课堂存在这样的现象:积极举手回答的学生只是少数,静默的却是大多数,课堂成了几位优秀学生的表现“舞台”。这样的课堂,学习有效度肯定不高。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学生愿意“表现”?究其根源,是活动任务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缺乏梯度性。
(四)供给品形式单一
不少教师为了方便,在设计供给任务时往往采取简单的问答式,或习题训练式以及枯燥的抄默记诵式,没有创新性,缺乏思维含量。形式单一、机械的学习任务不能真正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使“假学”现象泛滥。
二、优化课堂“供给”的必要性
(一)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
优化课堂供给设计是实现以“真学”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的应然需求。有效的供给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有助于对课堂学习效果进行及时了解评估,从而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实现学生的整体提升。
(二)促进学生真正成长的需要
一切学习任务的设计都应以学生的“真学”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内需”出发,这样设计出的学习任务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需要
温如敏先生说:教学中应加强思维训练,特别是批判性思维,通过语用的学习把思维能力带起来。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的关键期,通过优化设计课堂“供给品”,有利于摒弃低效、机械的低阶思维学习任务,让他们走向学习深处,提升思维品质。
三、课堂“供给”优化设计的策略
(一)基于学情,让供给内容更精准
课堂供给任务的设计,须立足学情,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找准提升语文能力的“生长点”,才能有效构建学生感兴趣的新知识点,从而设计提供更精准的学习任务。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及任务也不相同,它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接受层次相适应。
以《找春天》教学为例。一位老师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1)春天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可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的任务显然与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产生“错位”,这不是现阶段学生所能掌握和理解的。原本一篇充满灵性,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在“修辞”的束缚下,变得得索然无味。而另一位老师的任务设计很简单,就一个字——读。在读中感受“我们”的激动快乐;在读中感悟春天的害羞可爱;在读中想象春天的美丽动人;在读中感受内化描绘春天的方法。这样的课堂不用老师多讲,学生在一遍遍的美读中就明白什么是比喻、拟人与排比,学会语言的运用与表达。
(二)基于儿童心理,让供给形式更新颖
儿童总是对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基于此,应善于挖掘学生的兴奋点,设计新颖的、形式多样的、符合儿童心理的趣味性学习任务,以调动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
如在《找春天》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学习任务:(1)读·想。通过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变换情感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引领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想象感受春天的美丽。(2)画·说。圈画、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3)演·猜。情境表演自己喜欢的句子,同桌猜读。(4)找·写。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去找一找春天,写一写自己找到的春天。这样形式多样的活动化任务设计,符合儿童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三)基于已知,让供给内容具有发展性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教学任务时,须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已知”和“未知”点,精准定位学生“能力发展区”。只有抓住学习的“模糊点”和“空白点”设计学习任务,才能使学生在探索“模糊点”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促进发展。
以《田忌赛马》为例。教师课前布置自主预习课文,在了解、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后,可以设置以下两个学习任务:(1)引导学生标画对阵图,复述田忌赛马的故事;(2)引导学生围绕本课的核心问题展开探究:孙膑为何能想出取胜的策略,他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是对学生预习的“已知”进一步巩固与反馈。后一个学习任务建立在第一个学习任务的基础之上,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模糊点”,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感知孙膑的智慧,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及思维水平。
(四)基于发展,供给任务应具挑战性
约翰·哈蒂说:“教学是为了支持学生的掌握目标,即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任务。”可见,任务设计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已知”,应具有适度的挑战性,让学生在挑战中激发学习潜能。
如小古文《司马光》的教学,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跳出传统小古文学习模式:(1)借助注释、图文等资料,扮演解说者,演说故事;(2)运用习得方法,自学《宋史》“光生七岁……至不知饥渴寒暑。”思考:司马光和其他孩子相比,为什么与众不同?说说你的发现。(3)对比阅读:文言版和现代文版《司马光》,你更喜欢哪个版本?说说你的理由。三个学习任务的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优化“供给”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供给”设计要有目标导向
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中说:“学习应是有目标性的,要弄清从课堂中学到什么(学习目的),要设法知道是否达成了所期望的学习(成功目标)。教师要了解自己要把课堂带向何处,保证学生知道他们身处什么位置。”设计供给任务时,首先要把握单元学习要求,精准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及重难点,再依据学习目标及学生认知水平与技能达到的层次科学设计供给任务。
(二)“供给”设计要遵循认知发展规律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理论,供给任务的设计,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层次特点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实践中激活思维,引导他们由“已知”发现未知,并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三)“供给”设计要实现听说读写结合
设计供给任务时,不能丢了语文学习的“根”,要立足“原点”,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新颖多样的听说读写任务,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崔峦)”,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总之,优化课堂“供给”就是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已知”出发,遵循他们的发展及认知规律,设计出符合他们内在需求,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并培养提升他们思维品质的学习实践任务,实现课堂学习内容与语文能力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有效地“真学”,提升语文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