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度调查
——基于H省G大学的分析
2021-07-01李睿,代梦
李 睿, 代 梦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如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作出了部署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平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宣讲性和意识形态性,致力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1]。基于此,本文主要从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情况出发,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三线精神认知的重要因素,讨论将三线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性,并提出解决路径。
三线建设始于1964年,调整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地域分布广泛,不仅包括以西南、西北地区为中心的“大三线”建设,还包括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区的“小三线”建设。由于三线建设多涉及战备和国防建设,项目高度保密,因此20世纪80年代之前,公开出版物上很少使用“三线建设”这一名词,提及时多称为“内地建设”。“三线精神”则是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同向、同质,在新时代为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着充分而广泛的独特价值[2]。
1.2 研究进展与局限
我国对三线建设与三线精神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三线建设、三线精神以及与三线时期有关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在CNKI以“三线建设”为篇名检索,有期刊论文349篇,硕、博士论文26篇;以“三线精神”为篇名检索,有期刊论文6篇,硕博士论文0篇。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从经济学视角研究三线建设,且文章数量较少。
图 1 近十年关于三线精神、三线建设研究趋势分析
当前,围绕三线精神的内涵,学界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一切为了国家利益、一切服从国家需要”的军工报国精神;“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自主创新精神以及“民主平等、干群和谐”的主人翁精神[3]。二是不辱使命、强军富民、报国壮威的爱国精神;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全国一盘棋的集体主义精神[4]。三是顾大局、识大体的集体主义精神,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直面忧患、勇挑重担的敢于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气质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支柱[5]。尽管三线精神的外延在拓展,但内涵没有改变,“三线建设”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历久弥新[6]。
关于三线精神的价值与传承,三线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夯实信念之基、筑牢思想之魂、涵养成长之根[7];此外,传承三线精神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三线精神的传承路径:一是要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发掘三线建设的历史智慧,以提炼三线建设的精神价值,从而促进三线文化的价值共识;二是要以三线情怀为纽带,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释放三线文化与精神的巨大能量[9]。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当前对三线建设与三线精神的研究处于初探阶段,并逐渐由初探转向深入。研究内容上,当前研究集中于三线精神的历史分析与内核探讨,三线精神与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也是重要一环;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较少;研究视角上,除了立足于经济、国防、党史等学科,还应当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因此,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工科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情况,探析校园环境内三线精神的传承现状,剖析当前将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将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2 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
2.1 问卷受访者的信息统计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程度,我们采用等距抽样的方式对H省G大学进行了典型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0份,有效率为93%。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涉及性别、年级、政治面貌、专业、民族和生源所在地等几个方面。样本中男性占比38.6%,女性占比61.4%;由于在问卷发放时,大一年级暂未集中授课,大四年级返校率较低,故只对大二、大三年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大二、大三所占比重分别为68.6%、31.4%,专业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所占比重相对均衡,分别为52.9%、47.1%。生源所在地,中部最多(72.9%),东部次之(17.1%),西部最少(10%)。本次调查对象中,团员占总数的97.1%,汉族占总数的88.6%。从对回收问卷的统计来看,样本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分布上较为均衡。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2.2 测量工具
课题组对问卷进行审核后,将基本信息漏选或个别题目没有作答的问卷作为缺失值,不计入统计。《大学生三线精神认知度调查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采集”、“对三线历史的基本认知”、“对三线精神的认同态度”三部分,从历史认知、精神认同、传承意愿、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共涉及23个问题。其中,三线精神的认知度以大学生对三线建设的历史认知、对三线精神的内涵认知两个指标来综合衡量。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 Statitics 22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第一,三线建设历史的认知测量。通过大学生对三线建设历史的了解情况来解释,本部分共计5个问题,涉及大学生对三线建设的时间、地点、人物、口号和重大项目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对认知程度的测量采取五级评分制,其中“1分=非常了解”,“2分=比较了解”,“3分=基本了解”,“4分=有点了解”,“5分=完全不了解”,得分越低则代表认知程度越高。
第二,三线精神的认同程度测量。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同程度首先通过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基本认知来反映,其次是大学生对三线精神内核的认识深度,最后是大学生对三线精神所具备的时代价值的认同程度,此部分共计3个问题。测量与评分方法同上。
第三,三线精神的传承意愿测量。大学生对三线精神传承意愿的测量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接受传承的意愿,即对党中央已下发的有关传承三线精神文件的学习态度与了解程度来反映;二是主动传承的意愿,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于学习三线精神主动性与传承三线精神的积极性测量,共计3个问题。测量与评分方法同上。
第四,三线精神认知度影响因素测量。一方面,课题组将样本统计结果中较为均衡的性别、年级和专业三个基本信息作为参考控制变量,与对三线精神的认知程度作交互分析来探讨;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在生活中对三线精神的主动学习情况(如观看与三线精神相关的影视作品、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三线精神的涉及程度(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对三线精神的讲授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对三线精神的涵盖情况)来反映,课题组对此设计了6个相关问题。
3 研究发现与数据分析
3.1 工科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认知情况
第一,工科高校大学生对三线建设历史了解有限。课题组通过三线建设的主要分布区域、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三线建设中形成的大中型企业、三线建设的代表人物、三线建设的口号这五方面的内容来对大学生对三线建设的历史认知进行调查。表2所示,大学生对三线建设的历史认知程度均值分别为4.03分、4.01分、4.43分、3.88分、4.31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三线建设的历史认知程度差异较小,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由此表明,总体上大学生对三线建设的历史认知不足。其中,45.7%的大学生对三线建设的主要分布区域完全不了解,42.9%的大学生对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如湖北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完全不了解,62.9%的大学生对三线建设中形成的大中型企业(如六盘水煤矿机械厂)完全不了解,34.3%的大学生对三线建设的代表人物(如钱学森)完全不了解,58.6%的大学生对三线建设时期“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口号完全不了解。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三线建设历史的认知情况
第二,工科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不足。课题组设计了两个相关问题来进一步分析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程度。关于三线精神的内核问题,61.4%的大学生认为三线精神的内核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5.7%的大学生认为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14.3%的大学生认为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5.7%的大学生认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9%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在问及是否了解“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蕴含的基本精神时,比较了解占比14.3%,基本了解占比24.3%,有点了解占比40%,完全不了解占比21.4%。这表明,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内涵没有深刻的认识。
第三,工科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传承意愿较强。在问及当代大学生是否需要传承三线精神时,24.3%的大学生认为非常有需要,22.9%的大学生认为有很大需要,52.9%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需要,没有大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这表明,大学生对三线精神有较强的传承意愿。问卷针对“2018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文件是否进行学习”时,14.3%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党(团)支部对此文件进行过详细宣讲,在此过程中对三线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60%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党(团)支部对此文件只是大概提及,且没有发挥实际作用,25.7%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党(团)支部对此文件完全没有宣讲。由此可见,当前对三线精神的相关宣传工作没有得到重视,大学生缺乏认知三线精神的有效途径。在问及“当前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三线精神”时,77.1%的学生表示党(团)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媒体宣传是最佳学习途径。在了解和学习三线精神的四种途径中,学生普遍认为国家引导起最为重要的作用,社会、学校和家庭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学校学习是当前最有利于他们了解和学习三线精神的途径。
图2 三线精神的传承方式分析
3.2 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对三线建设的历史和三线精神的认知程度较低,但对三线精神有较高的传承意愿。为深入分析影响高校大学生对三线精神认知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分别将性别、年级、专业等基本信息作为参考控制变量,以对三线精神的认知程度为因变量做交互分析与卡方检验,如卡方检验显著度sig值小于0.05,则差异显著,说明参考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明显。分析得出,不同性别(卡方检验显著度sig.=0.091)、不同政治面貌(sig.=0.726)、不同民族(sig.=0.059)、不同生源地(sig.=0.129)的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并无显著影响,而不同年级(sig.=0.003<0.01)、不同专业(sig.=0.016<0.05)的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影响显著(表3、表4)。颇为意外的是,此次调查样本发现自然科学类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程度高于社会科学类学生,自然科学类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程度得分为1.35,而社会科学类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程度得分为2.15。
表3 年级与三线精神了解程度的卡方检验
表4 专业与三线精神了解程度的卡方检验
此外,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三线精神相关知识的接触也是影响大学生对三线精神认知的重要因素。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任课教师对三线建设历史的讲述、对三线精神内涵的诠释;大学生在生活中参观与三线建设相关的博物馆、观看与三线建设相关的影视作品等都使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问卷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视为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被动学习,将参观博物馆、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报刊等途径获取的相关知识视为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主动学习。统计发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三线建设、三线精神涉及较少,48.6%的大学生表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完全没有对三线精神的相关内容进行讲解,31.4%的大学生表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对三线精神略有提及;此外,大学生在生活中对三线精神没有主动接触与了解过,60%的大学生完全没有主动学习过三线精神的相关知识,这是影响大学生对三线精神认知度低的又一重要因素。
表5 大学生学习三线精神的方式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工科高校大学生对三线建设和三线精神的认知度较低,对三线建设的历史了解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对三线建设、三线精神的内容介绍较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对三线精神相关内容的存在缺失,在校园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承三线精神的主渠道,其相关教材并未涉及有关三线精神的内容,以致基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承担三线精神的讲解任务,调查得知48.6%的大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从未涉及三线精神的相关内容;二是校园广播、板报、校报、公众号等传播媒介鲜有播报与三线精神相关的历史决策、人物事件,在传播三线精神的各大途径中,校园网络媒体的效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其当前的传播效益仅为30%;三是校园实践活动对三线精神的不重视,学生社团组织过的以三线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仅占校园实践活动的2.9%;四是高校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三线精神的积极性,学生在闲暇时间主动询问、了解和探索三线精神的比重约为15.7%。三线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它深深熔铸于三线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又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如何提升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其一,将三线精神写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中。三线精神进教材是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三线精神和有效传承三线精神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在三线精神相关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首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立三线历史编写专家组,利用互联网和图书资料对三线精神相关史料进行整理与深入挖掘,编写内容丰富的三线文化教育材料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教材。其次,呼吁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补充介绍三线精神的相关历史,设计专题板块,全面讲述有关三线精神的内容。最后,结合学生兴趣,推荐三线精神的相关出版物,开展主题读书会活动,鼓励学生以PPT、小视频等形式分享读书体会,增进思想碰撞与交流。
其二,将三线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中。一是在教学设计上,应将三线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对三线精神作专题讲解,在诠释三线精神的基本内涵时,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具体、鲜活的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爱国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可以讲述“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故事;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讲述“三线人”朱丁盛的故事;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讲述攀枝花大型钢铁基地建设的过程等。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应激发大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三线精神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三线精神传承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三线精神的内涵、分享三线精神的相关故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三是在教学方法上,应充分运用网络,组织大学生观看三线建设的视频资料、影视作品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VR实景技术,实现情景化、可视化教学,引领大学生走进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大型企业,激发大学生求知欲。
其三,把三线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首先,应鼓励大学生建立三线精神学习社团,通过组织社团活动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对三线精神的认知,如组织以三线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书画展等,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三线精神。其次,各级党团组织可以开展以三线精神为主题的支部学习,将党中央下发的与三线精神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宣讲解读,如2018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的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两份重要文件强调了在新时代弘扬三线精神,培育青年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性。最后,可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三线建设遗址、三线建设纪念馆、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和拓展大学生学习三线精神的校外实践领域,激发大学生学习三线精神的积极性。
其四,将三线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中。校园网络媒体具有传播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从问卷分析的结果来看,在三线精神的传承上,高校网络媒体没有得到合理利用,校园网络媒体是帮助大学生认识和传承三线精神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校园广播可以播报有关“三线人”的故事,如“2019一年又一年”节目中就讲述了汤群父子两代“三线人”的故事,校园广播可以以此为素材进行播报。另一方面,校园官方公众号可以适时发布三线精神相关的人物事迹、工程项目故事等;校园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建立三线精神专题网站,将与三线精神相关的历史事件、影视作品和经典歌曲等文艺作品纳入网站内容中,同时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鼓励支持大学生制作与三线精神相关的,适合网络传播的音频、短视频等,增强三线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校报、校刊可以刊发与三线建设、三线精神有关的文章,并开展以“三线建设、三线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鼓励大学生主动探索三线精神。此外,高校可以组织放映三线精神主题电影,如《钢的琴》、《二十四城记》等,营造了解、学习三线精神的良好氛围。
其五,将三线精神融入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党中央在2018年中旬和2019年末分别下发了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通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两份文件,强调了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性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体现了党中央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齐聚之地,是全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以“爱国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核心的三线精神,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一方面,将三线精神融入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将三线精神融入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三线精神的重要途径。
5 不足与展望
一是样本量不够丰富。此次调查仅立足于一所高校,且部分问题设计被调查对象的主观判断,结果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影响的可能;二是量化指标不够全面,问卷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拓宽调查对象、优化问卷设计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