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医教协同发展现状研究——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1-11-30李伟峰董新刚牛志方姬令山秦合伟
李伟峰 董新刚 牛志方 姬令山 秦合伟 马 尚
医教协同是指医学院校协同政府、行业、医院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基地建设和制度保障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育人模式[1]。作为当前我国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医教协同既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一流大学建设和实现附属医院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持续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向纵深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紧跟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实现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状
河南中医药大学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贯穿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按照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探索出了一条育人新途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1.基本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专业体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医疗行业需求和自身目标定位,不断凝练专业特色,加强内涵建设,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扩大办学框架。2018年,学校成功获批中医儿科学、临床医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被教育部批准增补为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现有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儿科学、临床医学、中医养生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中医康复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心理学、中药学、药学等29个本科专业,基本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学专业体系,增强了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为夯实医教协同、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奠定较为完备的专业基础。
2.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根据中医药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医教协同,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培养中医药应用人才满足医疗改革需要、培养医药相关人才满足医疗卫生市场需要的“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传承人才方面,始终秉承“突出仲景,注重传承”的理念,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四重一突出”为思路,不断优化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和经典课程体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强化经典学习,实施经典诵读,选聘医院优秀临床教师,实行导师制,每周跟师临诊,不断强化临床实践,有效提高学生临床动手能力,逐渐形成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互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相互补充,学校、政府、医院、企业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为基础,开办临床医学专业;以直属附属医院和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为依托,开办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等特色班;与非直属附属医院濮阳市中医院联合开办全过程临床教学班,实行小班建制,上午跟诊、下午上课,不断强化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在后期临床教学方面,创建了“2+3”五位一体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在“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三自主”的预实习“感知中医”,本科阶段拜师临床“传承中医”,临床模拟实训“感触中医”,教学实习“领悟中医”,毕业实习“实践中医”,自觉践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理念。
3.创新体制机制,基地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5月,《河南中医学院教学改革方案》和《河南中医学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实行)》文件的印发,标志着院系机构设置调整和学校教学改革的开始。以更名大学为契机,重新修订、制定了《河南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基地评审办法》、《河南中医药大学实习基地管理办法》、《河南中医药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等临床教学相关制度[2]。强化附属医院管理,编印了《高等教育与医院管理政策法规汇编》,下发了《河南中医药大学关于建立附属医院工作例会制度的通知》,定期召开附属医院工作例会。根据就近就地,立足省内、辐射周边的原则,持续推进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围绕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实施等指标,建立了临床教学基地的准入准出和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定期评审,达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效果,不断优化实习基地结构,不断提升后期临床教学效果。细化实习生管理,开发了集实习计划分配、教室分配、科室评分和学生签到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习生管理平台,实现在校实习生的适时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现已在部分临床教学基地试运行。
二、机遇挑战
医教协同是推进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强化医学人才培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教育部、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先后密集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提出要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3]。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以及《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发布,则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各自的育人职责,指出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通过强化医教协同,不断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9月,《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更是要求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要开展“全方位推进医教协同育人”[4]。这些文件的制定,为深化医教协同、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高等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理顺体制机制、实现自我变革起到了促进和引领作用。然而,对标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新业态和医药卫生领域的新形势,如何将“立德树人”和“治病救人”的职能实现无缝对接,做到“医教协同,互利双赢”,对高等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来讲仍存在诸多挑战:
1.国家对医教协同高要求与医学院校管理体制相对固化之间的矛盾:(1)对“医教协同”认识不充分。在政府层面上,虽然围绕医教协同先后出台了许多指导性文件,但在打破现有体制机制、主动对接上级政策、建立新的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上很多学校做得还不足;附属医院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在人、财、物等方面享有独立的自主权,高等医学院校在明确管理权限,划分职责任务,全面构建高效、统一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与此同时,部分附属医院“立德树人”意识不强,存在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学人力、财力和制度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教学管理督查不到位,在教学设施、人员配备、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方面欠账较多。(2)对附属医院的管理较为宏观。“附属医院”虽为高等医学院校所附设或管辖,但实际上却是“学校、教育和卫生行政部门”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格局,而学校对附属医院的管理也存在学校直接管理和下属部门管理两种形式,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学校对附属医院的管理虽涵盖医、教、研等各个方面,实际上却主要集中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其他方面则明显宏观和弱化[5]。(3)理想信念和目标任务的协调机制尚需完善。大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主要是培养符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求的医学生,多注重临床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附属医院则以“病人至上”,以“救死扶伤”为根本任务,更看重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权益的维护[6]。目标任务的差异决定了各自侧重点的差异,信念理念上的错位造成了医学教育现实的困扰和冲突,目前,这些差异化的价值取向、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的融合度还不高,相互间沟通、协调及补偿的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2.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要求与现有教育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1)教育教学理念仍需更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未完全落实到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做法和“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种形式存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还存在契合不畅的现象,从基础到临床,再到实习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2)临床教学思路有待拓展。受招生规模、医患关系、医师培养制度不规范等因素影响,一些医学生本应通过临床轮训所获得的临床技能不得不在实验室或实训中心的模拟设备上进行,存在教学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脱节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3)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有待优化。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在不同二级临床学院中均设置有功能、名称相同或相近的教研中心、学科和教研室等机构。作为大学教学、科研的最基层教学组织,虽历经多次变革,但建设理念相对滞后、结构单一、运行机制僵化、行政化趋向明显等痼疾依然存在[7,8];另外,重复、分散的机构设置,既分散、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又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教学差异化,同时也增加了教育教学改革和跨院部协调的难度,这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的时代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3.行业管理差异化与条件建设亟需提升之间的矛盾:(1)行业管理差异化融合度不高。众所周知,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分属教育、卫生两个不同领域,从现行管理运行体制上看,教育和卫生两大领域的资源配置以内循环、纵向流动为主,跨行业、跨系统的外循环资源较少且相对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间的互融互通,协调发展[9]。这在“5+3”临床医学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中就有所体现:由于归口、经费来源渠道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费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存在巨大差异),致使带教经费偏低、带教教师重视不够和学员待遇偏低、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在规范化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且难以协调解决。(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国医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0]。然而,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因行业差异造成的从业人员收入差距较大,致使部分师资人员对“双师”身份的认可度不够、归属感较差、荣誉感不强;在目标考核上,很多医学院校在临床教师培训、临床带教认定、学术研究导向、职务职称聘任、人员横向流动等方面存在政策破解瓶颈,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成效,彻底改变“重医疗、轻教学”的配套措施、保障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三、意见建议
1.强化理念,明确责任,理顺体制机制:医教协同是高等医学院校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要进一步强化并自觉践行医教协同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管理、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理顺医学院校管理机构、附属医院和人员个体的主体责任和责任节点,化解医教协同推进过程中的编制束缚、职称晋升、科学研究等难点和关键点,畅通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做到互为补充、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突出、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提高其教学、临床带教能力,构建符合新时代医学教育要求的科学评价机制。探索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机制, 主动对接上级政策,通过换位思考、平台建设、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理转化等方式确保共同获益、共同发展。
2.创新发展,强化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传承工作室、临床研究室为平台,以学科讲座、专题论坛为导引,因材施教,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临床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表达能力。深入推进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压缩整合现有知识面单一、相互割裂的课程体系,组建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体系,鼓励临床教师将理论教学引入临床实践,把工作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学校课堂教学和医院临床实践的真正结合。根据基层教学实际需求,在充分整合教学和临床人员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培养复合型双师人才,充实一线师资队伍。着力强化、系统持续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临床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打造一支“进得了课堂、下得了临床”、教学效果良好、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3.合理布局,完善配套措施,提升整体实力:高等医学院校和附属医院要结合自身实际,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重塑管理顺畅、高效合理的基层教学组织尤其是临床教学组织及科学规范的专业布局。完善研究生招生办法,提高研究生入学质量;丰富研究生科研活动,适时增加助教课程,强化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强化临床轮训过程管理,探索以“5+3”为主体的培养模式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机制,增加优质临床人才供给。加大对附属医院教学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同工同酬,提升临床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事业获得感。制定并完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标准,建立纳入、预警和退出机制,形成能上能下的动态化管理体制,充分激发附属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主阵地职能[11]。
四、展 望
医学的未来取决于医学教育的更新和发展,高等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造就了高等医学院校与其附属医院之间的特殊存在。随着“新医科”建设和“双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医学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作为临床实践教学的关键节点,附属医院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完成自我变革;另一方面,高等医学院校也要在激励附属医院主动对接新医改和促使其高标准完成学校下达的医教研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之间寻找完美契合点和利益相关点,而多方参与、同心向力的医教协同、医教研深度融合则是两者相互依存、互利互赢的必然选择,更是顺应时代需求、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愿景,开创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