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2021-11-30刘志军张新华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刘志军,张新华

普洱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普洱6650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我国边疆民族自治地区乃至国家的安全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云南民族众多,文化差异明显,在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有知识、现代化程度比较高,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未来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

一、云南高校培育和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更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相互交织”,要求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1]。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云南省人民政府多措并举,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关系、民族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力量,在民族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他们的政治素质高与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与弱,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要大力培育并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其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中的中坚作用。

(二)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使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多民族聚居,山地众多,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虽然现在已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但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还处于“两不愁三保障”的初级阶段,实现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本民族的高层次人才,在本民族群众实现小康、实现乡村振兴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培育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他们深刻把握和领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激发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热爱中华民族和本民族的热情,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有利于云南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及各项工作的繁荣与发展

在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大力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他们“三观、一体系、四认同”思想观念,可以有效防范和抵制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西化和民族分化企图,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有效化解各种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使他们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担当作为意识更强,责任心更足,为推动云南社会和谐稳定和各项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关键举措,是高等教育“四个服务”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加大培育并铸牢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担当意识缺乏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意识形态领域消除狭隘的民族意识、极端的宗教意识,确保他们政治上合格可靠,成为祖国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云南高校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2014年被正式提出以来,云南各高校在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2]:

(一)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逻辑认识不足

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步入大学,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但由于长期受本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生产方式的影响,对“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仍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只坚持“多元”文化主义,而忽视了“中华民族”这个“一体”,这对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不利影响。

(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仍有待加强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云南各高校虽已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但在持续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如,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思政课程教学手段单一、参与性不强;课程思政融入生硬;参与主体单一;理论灌输多,实践教育活动较少等情况,导致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不尽理想。

(三)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以山地高原为主,虽然脱贫攻坚站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就大学生来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会因为家庭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排斥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就会感到更加孤独,甚至会将生活中消极不满情绪逐渐转化为对国家、对民族政策的抱怨。这些给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与培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国内外的挑战与威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各国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为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了挑战。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国家利用各种媒介工具,以文化产业、学术理论等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宣传其文化优越性,丑化中国社会制度,削弱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甚至蓄意挑拨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破坏我国统一的局面。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西方的言论思潮缺乏基本的辨别力与客观认知,往往容易走上歧途。

(五)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带来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信息覆盖面的扩大,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学习渠道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书本、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而是通过微信、微博、直播等新媒体进行学习。然而,由于运用主体素质差异和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对新媒体的把控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新媒体的主体会传播一些低俗、违法和负面的信息,来激发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冲突,误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这对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极为不利。

三、云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一)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知

云南各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认真学习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他们正确的爱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3],铸牢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推动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交流交融,保护并发展各民族文化,鼓励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一大批既有各民族特色又承载中华文化符号的优秀文艺作品,通过新媒体将这些符号意义传播到每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既彰显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也能突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各民族各具特色,各民族人民亲如一家”的良好氛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

(二)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念

营造“大思政”氛围,通过师资队伍全员化、课程体系全覆盖化、内容载体全媒化和育人过程全程化来构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4]。首先,培养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思政课师资队伍。其次,构建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工作。再次,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思政网络平台,线上线下共同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拓宽育人空间。将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以及家庭教育有机结合,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智力帮扶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云南应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与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培育和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和产品;校地基于各自优势协同共建理论学习平台、研究创新平台、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和学生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社会实践等基地平台,在实践中育人。通过帮扶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强化舆论监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消解外部威胁

随着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国外和境内一些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侵蚀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这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云南各高校要加强监控、教育和引,从而消解外部威胁。一是强化网络、新媒体等线上平台、APP的监控力度,认清“网络水军”的管理者,把握可能的舆论导向;二是因地制宜,积极通过线上线下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活动,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和发好中国声音的新途径,从而更加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三是做好各种学术、科技讲座的审查审批,采取一事一报和一会一报的审批制度,防止错误思潮和思想的侵蚀;四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专题学习教育,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到烈士陵园、民族团结示范园和革命圣地进行红色文化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站位。

(五)运用新媒体,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新阵地

一方面,将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融入到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努力占领新媒体舆论阵地。同时,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论、观点、立场来优化媒介,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观,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坚持正面宣传、正向引导。大力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典范的地区、城市、个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坚持正向积极的舆论引导,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石榴籽”话语便体现了“红火”“统一”“凝聚”等正向的价值观念[5]。

四、结语

云南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各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任,因此,要把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积极开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活动。另一方面,要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到民族地区,发挥所学,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带到了民族地区,在知行合一过程中,真正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少数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爱的共同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团结之歌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