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洱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实践研究
——以普洱市为例

2021-11-30王清萍王清艳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普洱民族团结示范区

王清萍,王清艳

1.普洱学院 图书馆,云南 普洱665000;2.景东县教师进修学校,云南 景东676299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使地处边疆地区的云南省普洱市,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中,经济社会得到了稳步和持续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云南现象”“云南经验”等广泛传播和推广,普洱市委市政府以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着力点,采取了创新政策举措、创新规划指导、创新示范机制、创新示范工程等独创性的重大政策和举措[1]。这些措施既促进了民族团结,也加快了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2]。“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各级地方政府为主导、由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并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系统的、全面的社会工程。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学校、乡村、城镇社区、企事业单位,以“履行职责、教育宣传、团结进步、服务管理、社会担当”为工作主题。其目的以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发展,构建各族人民群众的命运共同体。

一、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情况

普洱市委市政府早在2013年便率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多级政府部门将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并以此作为考核各级干部职工的重要指标。2018年9月,国家民委到普洱市实地考核,充分肯定创建成效。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重大成果,同年12月29日,经考核验收,成为云南省第一个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殊荣的地级市;同时,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获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

普洱市、宁洱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树立了云南省民族工作的良好形象,对同类区域内的民族工作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在少数民族工作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了标杆作用。

二、普洱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主要举措

普洱市是“彩云之南”的面积大市、边境大市、民族大市,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普洱也是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大观园,普洱民族文化多元丰富,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就矗立在宁洱县;普洱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区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47.2万人,占总人口的61.29%,世居民族14个,主要有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瑶族等,民族聚居、杂居、散居等分布形式多样。民族自治县多,共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直过民族”多,普洱是云南民族发展的“直过区”之一。

结合普洱实际,市委市政府以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抓手,秉持“重在平时、重在行动、重在交心、重在基层”的理念,突出创建主题,重点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民族团结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在一线落实。通过精研政策、精密部署、精心谋划、精准施策、精细管理、精准发力,当好民族团结事业建设的参谋员、组织员、宣传员、助推员、勤务员、督战员[3]。采取了创新政策举措、创新规划指导、创新示范机制、创新示范工程等独创性的重大政策和举措,下大力气、成功创建了民族团结示范区,具体举措如下:

(一)抓组织领导,强政治基础

领导重视,高位推进。2017年,普洱市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8项任务和35项举措的贯彻落实方面,亮点纷呈,引领效应初步显现;下发71项市级创建工作指标、70项县(区)创建工作指标,制定实施方案,与10县(区)领导小组、94家市直和驻普单位签订责任书,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示范创建的目标、重点和任务,明晰实现路径、宣传重点和督查。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纳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并与建设全国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决战脱贫攻坚相融合,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坚持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干部力量向基层下沉、财政投入和资源向基层倾斜,落实国家民委“六进”(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场所)的实施意见,结合普洱实际创新增加部队为“七进”创建主体,明确创建方向和重点,充分展现了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的创新之处。

(二)抓宣传教育,强思想基础

1.营造社会氛围

建成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博物馆,大力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成立市县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研究所,举办“践行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主题会议,丰富宣传教育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强化“五个认同”,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纳入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各单位理论学习、公务员初任培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各县区乡镇通过小喇叭、宣传单、告知书、微信群等形式,在各族群众中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

2.健全服务体系

全市建成30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建成农村文化小广场1 905个,大喇叭1 888套,组建民间文化队伍2 331支;市县文化馆文体局定期组织专人专车送书下乡、送艺下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7.5万份;乡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服务配套设施全覆盖,并免费向社会开放。

3.积极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

以民族节日为契机,结合普洱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多类型、多渠道宣传民族文化;加大力度宣传民族团结示范创建。编创少数民族课间操、韵律操进校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龙纵舞、绝版木刻、象脚鼓、传统剪纸等项目和传承人进校园;持续举办一年一度的西盟佤族的“木鼓节”、墨江哈尼族的“双胞节”、景东彝族的“火把节、澜沧拉祜族的“葫芦节”、孟连傣族的“泼水节”“神鱼节”等民俗节庆活动。

(三)抓科学发展,强民生基础

1.抓经济建设,打牢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

普洱市始终将创建工作与推动经济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快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多举措助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为长远发展守护好青山绿水。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培育门槛低、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加大各族群众就业力度,带动各族群众一起增收致富[4]。抓品牌、抓宣传、抓融资,做大做强茶叶、咖啡、坚果、石斛等民族农特产品,促进农产品由“原料”转变为“商品、名品”。

2.对标精准扶贫,决胜全面小康

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与脱贫攻坚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找准“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特色脱贫路径,实施华能澜沧江水电公司帮扶拉祜族、佤族精准扶贫,将澜沧县纳入全省科技扶贫试点县;与中国工程院共同开展“直过民族”地区科技扶贫工程。编制澜沧江经济带、沿边开放开发经济带等专项规划,切实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71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从51.63万人减少到26.71万人。

3.发展民生事业,加强社会保障

加快民族地区普及学前教育步伐,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切实办好民族班和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加大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及对口支援;加强科研院所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实施“三免费”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到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大大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医疗条件;积极落实国家兴边富民政策,组织实施兴边富民工程,2.89万户10.81万群众受益,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7万,占89.7%。

(四)抓文化弘扬,强交融基础

1.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心打造文化精品

重点推出哈尼族、拉祜族、彝族、佤族和傣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充分挖掘普洱茶、咖啡文化,着力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品牌,让文化“走出去”把游客“引进来”,带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在拉祜族聚居地区设立6个拉祜文化传承基地;编辑出版了《拉祜史》《澜沧山歌》《澜沧诗歌集》等书籍。打造文化精品项目,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已构建完成。原生态歌舞《佤部落》在全国大中城市商演;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在22个国家播出;民族题材史诗电视剧《茶颂》,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想那个地方》《快乐拉祜》《阿佤人民唱新歌》《品尝水酒》等一批颂扬党的恩情、讴歌幸福生活的民族歌舞剧唱响四方;少数民族原生态鼓乐舞《山魂鼓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2.创新展示载体,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做实做强优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拓宽保护平台和传承空间,扶持民族文学、艺术歌舞、媒体和影视的创作传播。制作《民族团结誓言》共三集,创作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想那个地方》《人走茶不凉》《快乐拉祜》等民族团结进步歌曲,拍摄《景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题片》等影像视频;由拉祜族妇女李娜倮带领群众成立首发的演艺公司,带领全村共同致富奔小康,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5年来,普洱市共举行了64场优秀民族文化宣传推介演出活动,积极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作一颗颗绚丽的珍珠串联起来,汇集成了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五)抓机制建设,强和谐基础

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健全民族团结长效机制;建立市委领导联系民族宗教代表人士制度;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程,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构建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负责处理边疆工作;成立民族事务委员、建立民族工作部,使工作细化;实施了一些创新的管理制度,落实民族工作责任,掌握民族工作的主动权。提出建设“民族团结责任管理制”,签约时明确目标责任,年中做好检查监督,年底进行总结评估并给予奖励和惩罚。经过十多年的工作实践,少数民族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已逐渐完善,逐渐从民族管理部门,走向县、乡镇、村委会、企业、宗教场所等。

三、普洱市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具体案件的分析,可以看出普洱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市实际民族情况,创民族品牌,体现普洱特色,抓创建促发展。重点打好“四张牌”,努力构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家园。但是,普洱市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仍然有不少值得去注意的地方。

(一)个别县区、单位不够重视、认识不足

创建工作是一个全区全局性的工作,必须保证县区、各单位“领导重视”,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高位推进。根据创建指标要求,创建工作必须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和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并加强督查。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对照相关测评指标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创建,扎实推进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创建单位之间整体推进不平衡

各级各部门没有做好资源整合,未形成创建工作合力和整体优势,“七进”工作牵头单位与牵头领域涉及乡镇之间协调联动不平衡。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乡镇、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形成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三)各创建单位宣传教育氛围不浓厚

在宣传教育工作上还存在创新不够,融合不到位,部分乡镇和单位还存在宣传教育死角和盲区,整体氛围不够浓厚。把宣传教育贯彻到各项工作各种活动中去,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多渠道对各族群众加强“滴灌式”宣传。要将创建工作与全区的“创文”“三大攻坚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广泛地把创建工作纵深推进。

要在深入宣传、广泛宣传、典型挖掘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各种载体及图片展览、知识竞赛、作品征文、先进事迹报告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累的经验、取得的成效进行宣传报道。做到庭院有活动、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报纸有文章、网络有信息。让各族群众在通俗生动、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活动中接受教育、深化认知,营造全市“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创建氛围。

(四)民族文化精品建设力度不够

要持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并立足普洱民族团结丰厚资源,打造一批普洱民族文化品牌,重点实施反映普洱题材的有影响力的一个节庆、一个论坛、一组茶歌、一批文化名人、一本杂志、一台节目、一部电影的“七个一”工程。支持建设民族博物馆、民俗文化生态博物馆、边地民族风情园、民族文化传习所、生态村、民族特色村寨。

四、普洱市民族团结示范区成功创建经验启示

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市实际民族情况,坚持“一纸蓝图绘到底”,创民族品牌,体现普洱特色,抓创建促发展。重点打好“四张牌”,即:以脱贫攻坚为主的“绿色牌”、以企业民族工作为主的“银色牌”、以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为主的“金色牌”、以“双创”(文明城市与民族团结示范创建)为主的“特色牌”绘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文化墙,打造一墙一风景、一墙一文明。绘制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努力构建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让群众时时看到文化、处处感知文明、事事想到和谐。有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增强了文化认同,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5]。积极探索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扎实地把创建工作融入各级各地、各行各业的中心工作中去,注重目标统一、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家园共建。通过全市的齐心努力,普洱市成功创建了一批有亮点、有特色、有标杆性的示范典型,使普洱市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

五、结语

总之,普洱市广泛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一方面,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边疆的繁荣稳定;更为重要的是,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普洱民族团结示范区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山西万荣:现代农业示范区闯新路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民族团结之歌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