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卓越教师培养指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理性化实践教学体系
2021-11-30闫江涛
闫江涛
(平顶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培养卓越教师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应然追求,也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内在需要。在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基本途径。实践教学有助于准教师“养成专业素质,集聚准教师专业发展能量,强化准教师的就职信念,缩短入职适应期”[1]。在教育部2018年颁布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中,强调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但是,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感性化、形式化、放任化等,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质量实践教学的追求、构建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刘如月[2]提出卓越教师全程化实践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时间全程化、突出实践,根本目的是培养更切合时代要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教师。全程化实践培养模式包含时间全程化、空间一体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全面化。 傅怀梁[3]、 时伟[4]1-6等人也对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其中,实践教学的理性是一个重要取向,卓越教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应该是理性的实践教学[5-6]。基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卓越教师培养的内在需要,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应该构建理性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小学教育专业理性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依据
(一)理性化实践教学的含义
理性化实践教学是指以理性为基础,将实践教学的目的、过程及评价置于理性控制之下的实践教学。表现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与周密性。指导性指教师教育理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指导性,周密性指实践教学的思维控制性。理性化实践教学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盲目性和感性化倾向,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而提出的。关于理性,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理性分实践理性与纯粹理性,强调在实践中的理性价值。“理性是人的本质能力。”[7]154“理性能力是我们人所具有的”通过思考或推理形成信念、找寻道理、做出决定、按照伦理原则而行动的能力[7]154。“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是人之为人的高贵品质。”[7]154人的实践活动是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没有理性的制导和规约,这种改变世界的力量就会违背人的初衷、走向人的反面。正是这种理性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判断,构成了人类行为的指针[8]。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性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心理基础。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是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教学。
(二)理性化实践教学的依据
构建小学教育专业理性化实践教学体系是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内在需要,也是一流专业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应然形态。构建理性化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是小学教师工作实践的本质特征
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保障。教师的教育实践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教育实践不仅仅是一种运用技能的行为或过程,也是运用判断与反思的价值抉择的目的行动。教育实践具有合目的性、合理性、合道德三个基本特征[9]。石中英将教育实践定义为“有教育意图的实践行为”, 或者“行为人以‘教育’的名义开展的实践行为”[10]。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理性是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在教育目的的确定中,教师应基于儿童成长的实际以及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待确定教育的目标追求。教育实践过程是动态的、复杂的,对教育情境的理性认知是有效把控的基础,而学生的发展任务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完成的。在教育行动过程中,丰富、动态的教育实践需要更适应特定情境的行动纲领,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教育行动中不断反思,重建有指导价值的实践命令[11]35-38。
2.理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小学教育是人生奠基教育,高质量的小学教育依赖高素质的教师,小学教师需要获得不断的专业成长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教育思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也是引领专业发展的心理因素。卓越教师是有自己教育思想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教师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工作,具有情境性、不确定性和价值性特征。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教学风格的形成是理性实践的成果。教师实践能力的卓越表现是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有的一种集目的性、德性、理性于一体的专业品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工作多样化情景的深刻洞悉、把握以及灵活机智地驾驭、应对的综合能力[12]。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离不开理性的指引,实践智慧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再对实践进行反思研究、重新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
3.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职前性决定了理性是教学实践的基础
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是职前实践。职前实践与工作场景中的实践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和教师指导下的实践,这种实践教学有助于促进师范生教育情怀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为学生成为卓越教师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职前培养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践取向,当然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取向。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取向不是单纯的实践第一,而应该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和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取向。从教师资格证笔试和面试环节就可以看出,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离不开教育理论指导以及教师指导。就是说,教育理论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门理论,实践性可以说是教育理论的基本属性,这一基本属性不仅要求教育理论的研究问题源自教育实践,而且要求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教育实践,即有助于教育实践工作者审视、理解、反思、解决教育实践问题[13]。但是,实际培养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技术主义是指把教师作为教学技术员、教学参考书的执行员、教科书内容的传递者以及教学程序的操作者[11]23。这种现象目前是一种客观存在,甚至被作为特色培养而被重视。高等本科教育培养的小学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能按照常规完成教学任务的一般教师,这不符合卓越教师的培养要求以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求。基于卓越教师应该是有教育理想与教育情怀,扎实的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与发展潜力的要求,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职前实践教学中,仅仅为了迎合当前小学一线需求而培养熟练技术员的实践教学不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初心与使命。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自觉地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强化教师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和行为指导,使实践教学的教学性充分体现出来。
基于以上分析,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是理性化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理性化是职前实践教学的应然形态。
二、小学教育专业理性化实践教学的内容、特点
(一)理性化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指出: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指出,要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建立健全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基于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实际,我们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构成应包括感知性实践、体验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研究性实践。
1.感知性实践
感知性实践是指师范生以获得感性经验为主的实践,这类实践主要是以形成对小学教育的感性认识为目的。高中毕业升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对小学教育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学习会产生盲目感。通过教育见习等形式,形成关于小学教育的感性认识不仅有助于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情意,而且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因经验的获得而增加熟悉感、亲切感。
2.体验性实践
体验性实践是指以师范生的亲身参与与体验为主的实践,这类实践通常以教育实习的方式表现出来。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理论学习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准教师的身份进入小学教育一线,通过观摩与实际操作获得小学教师的身份体验,理解掌握教育教学常规,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体验性实践对于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认知、对教育理论的价值认知具有重要作用。体验性实践是师范生进入小学教育场域的预演,也是师范性体现得最明显的教学活动。
3.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实践是指师范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回顾与思考活动。教师应该成为反思者是当代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专业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教师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在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实践的反思应该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实践通常以教育实践活动后的总结和师范生教育技能竞赛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教育实践活动结束时,应安排学生以所学理论为基础对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形成对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师范生教师技能竞赛是指在实践教学安排中,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竞赛活动通常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河南省师范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为例,学生通过说课答辩环节,对实际教学进行理性分析,通过才艺展示引导师范生成为素质优良的好教师。
4.研究性实践
研究性实践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审视教师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安排。在教育部关于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教育研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与教师应该成为反思者一样,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取向,小学教师从事的工作具有研究性。在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试点单位中,有不少学校把研究型教师作为培养目标。小学教育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与教育情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角色进入小学教育职场,才有可能成为高质量教育的打造者,教师也才能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验职业的内在价值与尊严,获得幸福的体验。这类实践活动通常以课题、毕业论文以及教育实践中的研究性任务的形式存在。在师范生进入三年级之后,由于已经学习了大量的教育理论并对小学教育形成了一定认识,可以通过课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研究能力训练。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实践教学的传统组成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师范生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训练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饱受诟病,但是不可否认,通过严格的毕业论文训练,学生对写论文不再恐惧,并初步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技巧。研究性任务是指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实践层次提出不同的研究任务,如在感知性实践中要求师范生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知识观察小学生,在教育实习时听评课、设计班级管理方案等。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安排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理性化实践教学的特点
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理性化应该是实践教学的正确选择,理性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表现出以下特点:
1.指导性
指导性是指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是在理论指导下和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职前教学实践是学生对所学教师教育理论的应用过程,是所学理论成为行动指南的过程,是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产生信心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育理论、验证教育理论、思考教育理论,形成初步的教师职业信念。“职前教师的实践是指导下的实践。教育实践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方面的合理规划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14]没有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习得是经验性的、支离破碎的,而且经常是不科学的。因此,只有加强对实践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管,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15]。
目前,有些学校的教育实践盲目性、感性现象表现明显,实践理性的缺失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与师范生职前实践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实践教学效率非常低。从未来工作的角度出发,“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时刻秉持着一定的原则、规则以及规定”[16]53。“在教师工作中,‘理论’的表现形式可能是多样的。可能是实践性知识的形态,也可能是外来理论在教学工作中的覆盖。但是,更一般的形式就是种种‘合理化’的思维操作。这种思维操作几乎无所不在。”[16]55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指导性是职前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学生用理论审视教育现象,变革教育现实,而教师的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
2.全程化
全程化是指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卓越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全程化的实施表现为四年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时时感受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实践意识,形成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智慧。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应遵循师范生培养中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信念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3.规范性
规范性是指在职前教育实践中应按照实践教学的计划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作为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置于学校的控制之下,任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学实践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实践教学应由学校统一集中安排,选择优质的教育实践基地,有效实施双导师制,学生按照实践教学要求完成规定的实践任务并进行考核,过程性监控贯穿始终。规范的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4.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应把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实践任务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在师范生由学生向教师的转变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课程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5.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职前实践教学是由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组成的复合体。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是一个以学科专业为平台,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体,以专业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为两翼构成的逻辑体系[4]1-6。在实践教学安排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对于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形成具有积极作用。扩大教育实践的内涵,使实践教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教育见习、实习,也包括学生的社团活动及论文写作等。凡是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都应视为实践教学,如第二课堂中,结合专业开展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课件制作、说课等竞赛活动。
三、理性化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对实施途径具有依赖性。基于实践教学任务的复杂性与形式的多样性,可以选择以下实施途径:
(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指在实践教学安排方面统一集中的教育实习与分散的教育见习、研习相结合。感知性的教育见习、反思性的教育研习等贯穿四年培养期间,研究性实践分散在三、四年级,采用分散的方法有助于师范生的专业情怀、专业技能以及教育观念的培养。教育实习宜采用集中的方法,实践一个学期。这样安排的优点在于教育实践基地能够对实习学生按照学期进行安排,符合学校教育的特点且实践基地可以对实习生进行整体考虑与安排,使实习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小学教育的整个工作过程,获得深刻的教育体验。而传统的分散在不同学期的教育实习不仅会冲击教育实践基地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而且对实习生在上课及综合实践等方面不能放手,使他们缺乏直接的教学实践体验。
(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线上线下相结合是指教育实践采用现场实践与虚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教师资格考试的变化,师范生也有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现实需要。根据国家规定,大三学生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且需首先通过教育理论笔试环节,同时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教育理论基础扎实是师范生的基本素养,因此在一、二年级,教育理论学习应是师范生学习的重点任务。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有效性,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使师范生形成对小学教育专业和小学教师的感性认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线上教育实践活动,如教学视频、高校与一线学校的远程互动、网络学习等,以满足师范生对一线实践知识的需求。此外,现场实践可以帮助师范生深入小学教育一线与真实的教育场景建立深度融合关系,获得职场体验。
(三)自主与指导相结合
自主与指导相结合指学生的自主实践与指导下的实践相结合。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效果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密不可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学生扎扎实实的自主实践对于其职业意识与能力形成起着保证作用。因此,对学生规定自主实践任务,安排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实践进行检查督促与指导有助于提高实践的效果。例如,在教育见习环节,规定教育见习任务,学生可在前两年半的时间内利用假期、学习空余时间到实践基地、家乡小学和其他教育机构进行见习活动,指导教师全程跟进指导,检查收集学生教育见习的相关资料。
实践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的理性化是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提高实践教学理性化水平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