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安全视域下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教育路径探析

2021-11-30刘小楠

关键词:边境广西民族

刘小楠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1]。进入新时代,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发展,异质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交流融合日趋紧密。受世界经济不均衡发展影响,西方文化在经济推动下迅速蔓延,不少发展中国家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处于劣势地位,抵御文化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腐蚀、渗透乃至同化。国家文化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

在2014 年4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在国家安全总体布局中,文化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意义[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围绕国家文化安全等问题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释了国家文化安全工作的战略意义和极端重要性,为做好国家文化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

目前学界对于文化安全的界定尚未统一。所谓文化安全,其内涵主要包括对外能够保持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不受侵犯,对内能够保持健康的文化发展机制,文化内在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能够适应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3]。近年来,学界基于传播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多维视野开展文化安全研究,其中关涉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研究成果呈增多趋势。何清新以广西边境地区为例,指出边境民族文化跨国传播存在文化安全意识不强、民族文化内容受保护程度低以及跨国传播影响力偏弱等危机[4]。黄健毅基于社会治理视角,阐述了广西边境文化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维护广西边境文化安全应发展特色产业、培养合格边民、提升边民文化自觉[5]14-18。李庆春、卢燕丹从边境城市建筑文化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二者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边境城市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指出应采取国家品牌传播管理、传统元素符号识别、避免过度交叉复制等策略加以应对[6]。黄桂秋从壮族歌圩文化恢复与文化重建等文化发展角度出发,思考维护边境地区文化安全的基本路径[7]。何跃、高红对云南沿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教育进行实地调研,指出大力发展国门教育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8]。柳翔浩在深入研究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因素,构筑跨境民族地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育人共同体”[9]18。

总体而言,学界对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研究涉及广西、云南等多个地区,研究基于多元学科背景,而对于教育学学科视角下的研究仍有待深入,特别是针对广西地区的个案研究还较少,对于文化安全视域下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教育的因应之策还需要在学理分析和实践探索中逐步深化,使其契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广西边境民族地区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实施等背景下,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从我国西南后方转变为我国沟通东南亚、面向世界,加快推进对外经贸合作、文化交往的前沿地带和重要通道。受特有地缘性、民族性特征影响,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安全也面临一定现实挑战。一方面,文化全球化语境下,边境地区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异质文化交流融合影响,国家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等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程度和水平相对滞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国民文化安全教育等形势严峻,文化戍边、文化兴边的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

(一)外部环境:文化全球化对本国文化安全带来一定挑战

1.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边境地缘特征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它至少包括三个范畴:信仰、价值观和理想[10]。意识形态是国家建立自身合法性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当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加剧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标榜“民主”“自由”“人权”,妄图利用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影响他国社会的思想走向、消解他国的国家凝聚力。

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也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最便捷的国际通道,紧邻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环境[11]。从广西中越陆地边境沿线实际情况看,无天然屏障,来往方便,拥有边境口岸、边境贸易互市点数十个,这为推动边境经贸往来、文化互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在便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易受到西方世界意识形态的渗透。如利用大众文化产品以及多种媒介载体进行文化输入,散播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与文化理念,侵扰了边境地区正常的生活秩序与价值追求。此外,杨庆堃曾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中将具有严格宗教组织、成员、仪式、经典和体系化教义的宗教形式称为制度性宗教,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无疑是这个类别的宗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广西边境一带或边境邻国的发展,借用制度化传教活动和系统的教义仪式传播,与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存在一定差异,如果不能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引,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地区、民族相适应,则易使一些人在宗教文化生态不均衡发展下产生价值观异化,给边境社会治理和文化安全带来一定挑战。

2.境外异质文化与境内本土文化合作与碰撞并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广西积极推进边境口岸建设,成为国家对外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对外文化交流呈多元化、迅捷化发展趋势。然而,多元文化背景下异质文化交流互动凸显合作与碰撞并存特征。以东南亚地区为例,越南与我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越南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化相通之处为中越文化交流、文化合作提供“天然”便利和良性发展基础,由此带来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项目趋于品牌化发展模式。随着共同规划建设“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中越友谊关—友谊国际旅游合作区”以及“东兴—芒街跨国际旅游区”[12]等项目,中越边境文化旅游产业呈现资源共享、互动联合发展新态势。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边境贸易的蓬勃发展,广西边境民族地区跨国婚姻、跨境劳工现象日益凸显,并且跨国婚姻配偶、跨境劳工呈现从越南涌向广西边境龙州、大新等地的“一边倒”倾向,由此带来了异质文化和价值观念。以跨国婚姻为例,由于缺乏感情基础的草率成婚多,加之广西边境一带存在一定数量的事实婚姻,2013 年广西某边境市涉外通婚就有5000 多对,夫妻双方受教育程度偏低,仅有22 对办理合法婚姻登记手续[13]。这类事实婚姻因内在文化差异和外在法律保障缺失而极易破裂,不少境外新娘缺乏家庭观念和集体意识,婚后离家返国现象时有发生,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追求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大相径庭。家庭是个体接触文化的最初起点[9]21,父母的文化选择通常以言传身教的形式潜移默化地传袭,对下一代的文化认知、文化态度产生深远影响。上述行为方式不仅消解了家庭文化在个体成长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还将对家庭成员遵循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产生反作用力,导致思想情感的摇摆不定,难以从文化心理层面建构爱国主义情感、国家文化认同态度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自觉意识。

(二)内部机制:文化兴国战略下广西边境地区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1.区域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弱化

全国政协主席汪洋2018 年12 月11 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提到:“自古以来,广西各民族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垌田、同饮一江水、同建一家园,创造了五彩斑斓的多元文化。”[14]这些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各民族成员共有精神家园、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以及促进边境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基础条件等因素制约,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专业人才缺失,文化信息传播方式、技术水平以及文化品牌打造都有待改进、提升,使得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在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多方博弈中受到一定挑战。

究其内在原因:一方面,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和边境贸易加快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后继乏人、文化断裂、文化认同式微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未能正确处理“现代与传统”的问题,甚至将二者简单地“二元对立”,追求现代性而抛弃传统,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工具价值,使得传统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出现文化主体缺失、文化趋同、资源浪费等现象。年轻一代人很难在碎片式、商业化的民族文化中建构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在动力消解。与广西边境接壤的越南边境一侧,部分文化传统保存相对较好,有学者在广西边境壮族聚居的龙州县调研时发现,本地的山歌对唱已经不再时兴,而在越南一侧的山歌对唱仍保持原生魅力,出现了高价邀请越南歌手参赛甚至录制音像作品销售的现象[5]17。又如,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多拥有本民族语言,而受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影响,部分民族语言因语境缺失而发生“退化”,而越南一侧相近的民族语言依旧兴盛,采用民族语言制作的民族传统故事、民族音乐专辑、歌谣有私自贩售现象,对边民的边界意识、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2.学校教育对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培育力度不够,文化育人方面仍有欠缺

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在培养青年一代文化认同,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15]14。抓住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进行文化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能够为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和谐统一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同时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在全面实现“两基”基础上实施“控辍保学”,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推动边境民族教育均衡发展与质量提高并重,在促进人才培养、加强教育治理、提升国门教育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于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文化自信树立以及文化安全意识培育等方面抓得还不够到位。一是受应试教育的“连锁反应”,学校教育功利价值取向依然占主导地位,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目标导向,对学生国家文化认同感培养、传统文化自信养成的教育力度还不够。二是受传统教育内容、形式和评价目标等影响,部分教育管理人员、教职员工过于重视教科书知识的传授,对地方性知识和民族文化关注度不够,无法满足学生民族文化心理发展需要,导致文化自觉弱化。三是据笔者走访调研了解,尽管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但目前边境地区学校极少开设专门的文化安全教育课程,未开发相应教材,一些学校通过校外实践活动进行文化安全教育,但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少数学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宜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但没有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和经验推广,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学校教育在文化安全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和引领作用并未凸显。

三、广西边境民族地区维护文化安全的教育路径建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多个领域的保护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第二章第二十三条规定了我国文化安全保护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6]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育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相互依存。广义的教育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贯穿个体发展一生。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和创造者。因此,通过教育手段增强文化安全意识、防范文化安全危机,传播主流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应对文化安全挑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基于此,面对边境民族地区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如何更好发挥教育作用,在边境民族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文化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边境民族地区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重构文化安全教育重要地位,凸显文化安全意识和国家总体安全观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文化主权、民族凝聚力、综合国力以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15]11。因此,文化安全无小事,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若国家文化生存受到威胁和扰乱,民族精神遭到侵蚀,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崩溃瓦解,必将导致国家政治统治和主权完整解构,引起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经济停滞。在此大环境下,个人的基本权利和理想信念都将无从谈起。基于此,处于多元文化交流互动更为复杂、频繁的边境民族地区更需加强对文化安全的重视,通过宣传教育构筑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强防线,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并自觉肩负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职责和使命。同时,要创新教育模式,采取群众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解读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和深刻意涵,以身边典型事例教育引导群众。

国家文化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息息相关,国家总体安全观的建构逻辑以国家认同为重要前提。目前,广西边境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已全部成立,打通了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传播主流文化声音的“最后一公里”,要充分利用县级融媒体平台,采编、推送群众喜闻乐见,能够真实反映广西边境民族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典型案例,在社会上形成良好文化氛围和示范教育作用,使人民群众通过多种渠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充分感知和体悟国家认同,树立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识和国家总体安全观。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建构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坚实壁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精神纽带[17]。价值观对于国家文化安全至关重要,面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和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建立和巩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共同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进步,构筑边境民族地区主流文化体系和意识形态阵地,防范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充分认识和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作用。边境民族地区要树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总体安全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构共同价值观认同下维护边境文化安全的认知基础。其次,要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和文化熏陶等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众日常生活,选择贴近边境地区、边境民族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的鲜活事例进行宣传教育,形成广泛的社会共鸣。再次,要发挥学校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要将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适应边境民族青少年学生文化心理发展特点,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三进”教育,引导“校、家、社”合作,巩固联合育人强大“磁场”。最后,要广泛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要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党员先锋岗、道德示范岗、文明先进社区评选等,在全社会形成主流文化氛围,引导大众树立主流价值取向;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国门界碑界河等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民族观,凝聚共同维护良好社会风气的情感共识;以日常生活情境教育、网络媒体教育、宣讲会、图片展、创意标语等广泛提升教育传播力、感染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众共同的精神追求与行动指向。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内核,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内在驱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他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根植于中华民族肥沃的文化土壤[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9]。基于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边境民族的文化自信,对于辩证继承传统文化和理性审视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至关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凝聚民族力量的根脉和魂魄。广西边境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的文化格局。在充分肯定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一是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理、传承保护和教育普及,推进书法、国画、戏剧、诗词等经典文化进校园、进社区。二是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习得和使用是实现各民族互通、强化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要结合乡村振兴、教育振兴等时代主题,利用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教师培训、干部培训等多渠道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文化的积淀、传递和创新,是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广西边境民族地区需要借助教育手段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曾提到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一,将优秀民族文化“基因”融入边境学校教育和民族生活实际,使边境民族成员在优秀民族文化的濡化作用中强化文化认同。第二,利用地方文化站、传承基地、文化生态保护区等物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精英等人的活动载体,共同促成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青年一代传递,实现文化的代际延续。第三,将创新人才培养和实践教育活动相统一,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边境民族成员要在充分感知民族文化“来历”“特色”和“趋势”中走向文化自觉,将对民族文化的理性认知、情感态度提升到促进文化保护传承的坚定意志上,提升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边境民族地区处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前沿,要求我们通过教育选择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和整合,建构适应自身发展的文化体系和教育内容。文化吸收借鉴不是不顾实际的“照搬照抄”或“全盘否定”,而是在文化自信的根本立场上,通过跨文化理解教育弥合文化冲突,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四)建构互动教育场域,形成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强大合力

基于文化安全在国家整体安全中的特殊地位和战略意义,应通过建构互动教育场域,将文化安全教育贯穿个体发展始终,形成维护文化安全的强大合力。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基础单位,也是个体接受文化熏陶,初步建立文化认知、文化情感和文化认同的“早期学校”,对日后个体的文化心理形成、文化价值建构具有深远影响。家长有责任利用家庭教育非制度化特点,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灵活开展文化安全教育,并主动与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教育联合互动,丰富家校合作育人形式。

学校是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场域。边境民族地区学校要自觉强化文化安全教育,围绕2020年9 月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实施纲要》,结合实际,从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抓起,在学校的育人目标、教学理念等方面确立文化安全和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地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人员、教职员工要自觉加强文化安全素养,结合边境民族地区文化安全面临的意识形态渗透、宗教渗透、文化冲突等问题开展针对性教育。在学科教学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等环节应融入文化安全元素,增强学生对文化安全的认知和理解。在育人形式上,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组织开展学科“统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的切身体验中提高文化安全敏感性和警惕性。要将边境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安全教育的优秀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和广泛宣传,建立边境学校文化安全精品课程,开发文化安全教育教材,打造“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进而辐射家庭和整个社会。如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滩散小学是一所边境“国门学校”,学校与越南隔河相望,学校通过开展“红领巾护界碑活动”,将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安全意识厚植每名学生心中。学生们的“护界碑”行动给周边的居民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团结精神和维护国家安全意识在行动中持续强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及延伸,同时也拓展了文化安全教育场域。要充分利用社区平台、文化载体、大众媒介等开展文化安全教育,创建良性发展环境,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等多方力量参与文化安全监督和防范工作,广泛收集文化安全元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文化安全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各级政府应在文化安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是要坚持扩大辐射度。充分挖掘本土性、民族性优秀文化资源,建立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组织开展“非遗”宣传展示主题活动,利用少年宫、文化宫、博物馆、老年学校等提升群众的文化体验,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增强群众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情感与动机,激发自觉维护文化安全的内在动力。[20]二是要坚持深化创新度。大力扶持地方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地方院校与文化产业沟通桥梁,以新兴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驱动提升边境民族地区文化自主发展能力。三是要坚持提升开放度。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和边境便利条件推动中越文化交流互鉴,如开展“中越青年北仑河对歌联欢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和社区群众增进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今后还应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互动,以艺术展演、作品展示、文艺汇演等形式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猜你喜欢

边境广西民族
广西贵港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广西戏曲》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