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思·达”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

2021-11-30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何泉清

青年心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重难点学案高中历史

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 何泉清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中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方法,从阅读、思考、表达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素养。基于历史学科的学科时空性特色,将“读·思·达”教学法模式引进高中历史课堂,是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切实可行的。这里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读•思•达”教学法落地高中历史课堂的实践

高中历史课堂的“读·思·达”,主要应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三方面入手去引导落实,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案

课前预习环节必须精心准备导学案,导学案应能体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和课堂教学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调动已有知识,自我构建学习体系,明确知识薄弱点。同时,恰当补充史料有助于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形成时空观念,培养史料实证能力。例如,我在讲解《马关条约》及其影响这一问题时,补充了以下史料。

材料一: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华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蚕食中国边疆领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沙俄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德国首开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修筑铁路、开矿的特权的恶例;英国强租威海卫和九龙半岛;法国强租广州湾;美国则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黄凤志《中国外交史》

学生思: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材料二: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学生思:根据材料二,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一役”唤起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活动。

材料三: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二)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建议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可以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前预习既有助于小组之间思维的交流,又有助于调动所有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同时推选小组代表回答,可以节省课堂时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与导学案相结合,课堂学习过程更多的是考查学生“思”和“达”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问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思维过程,通过适当引导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史料实证能力,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并帮助形成历史解释,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

(三)课后复习——思维导图

课堂教学结束不等于“读·思·达”结束,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是“读·思·达”教学法的后续。思维导图是整个“读·思·达”模式的延伸。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明白自己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教师能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是课堂监测和评价的重要手段。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更有利于帮助教师对每个学生做一定的了解,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读•思•达”教学法落地高中历史课堂的体会

结合近几年“读·思·达”教改的实践,关于推进“读·思·达”教学法落地高中历史课堂,我有几点体会。

1.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作为课堂教学改革践行学科素养的核心。脱离或忽视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思·达”,“读·思·达”三个环节也不能人为割裂,在课堂各个环节中应有机结合。

2.增强备课组合作意识是教改成功的前提。每个备课组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为了保证教改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孤军奋战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无论是历史导学案的设计,还是课标考纲的解读,都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发挥集体的智慧。

3.精心编写导学案是课改成功的保证。导学案不仅仅是学生预习的依据,也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还是学生复习巩固的依据。关于导学案的编写,第一,要强调原创性。教师应该根据教情和学情,对课堂学习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等一系列内容做深入准备后,形成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原创性导学案。第二,导学案应紧紧围绕课堂重难点展开。教师要围绕既定学习目标设计本节课重难点,预判学生知识盲点,准备相应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导学案应区别于知识提纲,重心应在重难点的材料供应和知识拓展。第三,导学案的材料来源除了针对性,还要注意提供新情境新材料。材料建议来自近年高考真题,辅助完成重难点突破,不要忽略历史教材,课本是最好的教学文本。第四,导学案设计尽量和课件设计保持一致,以提升学习效率,要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件与导学案不要互相背离,课件应该与设计的导学案相匹配,做到相得益彰。第五,导学案要落实到位。新课之前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预习,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适当抽查学生预习情况,这可以帮助了解学生知识盲点,有助于增强课堂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强调课堂互动课堂气氛是“读·思·达”课堂改革的鲜明特征。课堂不单单是教师的地盘,更应该是学生的阵地,所以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堂要反对两个极端。第一,不能是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满堂灌”的课堂学生被动地听,听得很累。第二,课堂也不能是教师基本不讲,变成“放羊式”的,完全交给学生来自主探究,效果肯定是要打折扣的。为此,我们强调课堂互动,既有教师生动有趣、津津有味地讲解,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心情舒畅地表达,又有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秩序、组织教学的把控,学生生动活泼、童真童趣的倾情表演。

5.加强学法指导,是“读·思·达”课堂改革的必要条件。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读·思·达”中,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做笔记,如何独立完成作业,如何复习巩固,等等。又比如,在“读·思·达”课堂中,“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都是需要教师精心思考的问题,教师应该结合学科实际予以指导。

同样,在“读·思·达”中,“思什么?怎么思?”也是需要教师给学生点拨的。教师在题目的设计上有几个原则要注意。第一,题目的设计要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新课重难点,以实现学习目标为根本目的。第二,题目的设计要有梯度性,让好、中、差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同时要能调动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第三,题目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愿意想,有的想,能想到。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和课堂碰撞,很多学生有想法,要鼓励他们表达,只要我们的问题设计合理,学生是不会吝惜思考的。

课堂表达交流主要有三种,一是语言表达,二是文字表达,三是作品展示。注意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逐步学会运用学科的专业语言,学会掌控课堂,鼓励思维碰撞,应对生成性问题事件的发生。生成性问题,实际上是创新精神在课堂上的突然爆发,为教师课前备课所没有料及的,所以教师平时也要积极多思考,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不唯书,不迷信参考答案。教师平时养成了质疑精神,有了创新思维,这对于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会很有帮助。

践行核心素养,历史学科大有可为。践行“读·思·达”,历史学科重任在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将在今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推进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

猜你喜欢

重难点学案高中历史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比例尺(一)”导学案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