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2021-11-30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山小学刘陵志

青年心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生活化创设情境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山小学 刘陵志

情境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深受师生的喜爱,教学质效也有目共睹。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实现学有所用的教育本质。为此,数学教师应合理将生活情境引入到数学课堂,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选用与学生生活相符,感兴趣,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生活背景资源,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数学学习的乐趣,将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转化为直观、有趣的体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依托生活现象的生活情境教学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等待师生去发现和挖掘。教师应依托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开展生活情境教学。学生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很自然产生一种亲切感,会自觉代入到教学情境中,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学效果自然会得到提升。所以,数学教师备课时,应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融入到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之中,并且这些生活现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学习“正负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生活创设如下生活情境:大家发烧时有什么样的感觉?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发烧?用什么工具可以测量体温?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验回答。这种常见的生活场景,顿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并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脱口而出说用温度计,有的学生说用体温计。这时,教师可拿出提前准备的温度计和体温计,让大家观察比较,看看二者的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体温计的测量范围在35度到42度之间,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则大得多,在-20度至110度之间,不但让学生正确区分二者的特点,而且也使学生对正负数建立了初步的概念。既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可见,生活情境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

二、充满生活化语言的生活情境教学

数学学科比较抽象,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面对一串串的公式和符号,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理解难度大,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偏形象化,抽象能力比较欠缺,所以,教师应从这一认知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生活情境教学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简,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升数学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除法相关内容时,经过观察发现,其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用到相关知识,只是没有将之提炼出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研究,貌似复杂的除法知识,其实在生活中的运用随处可见。为此,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场景创设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星期天,三位同学到家找你玩耍,为表示对三位同学到来的欢迎,妈妈拿来了16块巧克力糖让大家吃,你要平分给三位同学,应该每人分几块?这个情境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几乎每个都有遇到过,而且也都轻松地化解了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只是大家没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已经正确运用了除法知识。现在提出来这个问题,可以将具象的生活进行理论层面的概括,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会反思和总结。有效拉近了生活与理论的距离,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回忆中,轻松掌握除法原理,加深了对除法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趣。

三、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情境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一切知识都源于生活。数学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结合学情,以生为本,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体现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知识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深切体会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的道理,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的欲望,从生活的角度认知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学习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出发,创设符合学生生活体验的生活化情境,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除法余数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创设情境:教师在电子屏幕上展示标明价格的各种文具图片,铅笔0.5元、彩笔4元、橡皮1元、绘图纸2元等,据此设置问题,如果花13元买铅笔,钱会剩下吗?剩多少?如果用这13元买彩笔是否有剩余?如果买绘图纸呢……请大家思考下再回答。这种情境是小学生日常活动的真实再现,面对熟悉的生活经历,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迅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得出正确的答案。

原本具有较高理论性、抽象的余数的概念,经过生活化的转化,变得简单直观,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也让学生在快速解题中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拉近了学生、生活、数学三者间的距离,使数学学习更具生活气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上数学学科,这正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前提。

四、高于生活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生活的升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变得有点难度,如果不能找到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厌学。而生活情境教学可以有效破解此难题,使数学学习充满生活味和趣味,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如果能创设一些高于生活的情境,则会使数学学习层次得以提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加减简便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题目:49+99、88-59、169-79……学生最初看到这些题目,往往会用传统方法进行加减计算,费时费力,当用简便方法计算时,学生一时难以理解计算过程,主要表现在:49+99=49+100-1,原本简单的加法计算为什么要减1?同样,88-59=88-100+1,本来是减法计算,为什么要加1?169-79=170-1-80+1,这个计算过程更复杂,怎么既减1又加1呢?要理解这类题目的计算算理,如果教师能够将生活情境引入到教学中,学生就可以真正理解此类问题,并学会举一反三。

原来这类题目与生活中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场景完全一样,让学生结合生活中购买商品时常见的付整找零场景,就可轻松理解其中算理。在这个思考过程中,使学生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转变,启发和升华了学生的思维。

五、融入问题解决中的生活情境教学

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拓展,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堂时间容量有限,课堂练习不足以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因此,课后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技能,教师可设计一些具有问题解决性质的作业,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加法估算”一课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让学生放学回家后,到附近的超市看下12色彩笔、喝水杯、文具盒的售价是多少,全部买下这些商品,35元是否足够?超市购物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会遇到商品价格估算的情况,将此生活情境引入到加法估算中,瞬间激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原来生活中自己早已学会了估算,只是没有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思考。

这种简单的、生活化的情境作业设计,既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锻炼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又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让学生迸发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激发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总之,知识源于生活,将理论知识学习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课堂学习更有趣、高效,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正地爱上数学。

猜你喜欢

生活化创设情境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