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有效追问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1-11-30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周晓明

青年心理 2021年20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文本初中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周晓明

有效追问能够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丰富教学层次,引导学生以科学、高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探索,进而保障课堂效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有着不少的误区与问题,导致追问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故而教师必须深化对有效追问的认知,并在实践中积极进行尝试与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弥补不足,真正在课堂中做到有效追问。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追问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概述

(一)有效追问

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手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基于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找准思考方向、探明探究要点,同时培养相应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等。而追问是提问中极其重要的一种,其主要是针对既有问题进行深化或延展,能够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更深一层地进行思考,是传授高阶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追问本身的有效性关系到追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有效追问能够充分发挥追问的作用与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实现良好成长,而抵消追问、无效追问能够起到的作用就较为有限,对教学活动的推进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意义不大,还会浪费不少时间。

(二)思维能力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文字语言知识以及阅读方法、技巧等,还要落实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方位培育。而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与发展。学生实现形象、抽象、创新等思维能力的良好、协同发展,不仅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阅读能力,也能为自身的良好成长及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有利于语文学习乃至终身成长。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追问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追问流于形式并缺乏目标性与指引性

部分教师对有效追问的认知、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即为了追问而追问,缺乏明确的目标性与指引性,导致追问效果较差。在进行追问的过程中,教师在问题设置的范畴层面较为局限,仅仅停留于阅读内容本身,缺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这导致追问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上,并不能成为引导学生实现思维能力全面成长的关键。

(二)追问的问题衔接性与难度控制不当

部分教师在追问过程中对问题衔接性的控制不到位,导致前后两个问题间的联系性较弱,这使得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打断,不能根据上一个问题进行延伸与深入,相应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作用较为有限。特别是当追问的问题与上一个问题间跨度较大时,学生很难将二者有效联系起来,自然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流畅衔接以及思维能力的良好发展。

(三)追问时间点的把握不够精准

对追问时间的把握同样是决定追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在进行追问时盲目地提出问题,采取连珠炮一般的方式进行连续追问,给学生留出的思考时间较少,导致学生并不能从上一个问题中有效消化并进一步展开思考,给学生造成巨大压力,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四)追问方式过于单一

合适而正确的追问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持续进行学习与思考的兴趣,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顺利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发展思维能力。反之,追问方式不恰当的情况下,追问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追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针对性地展开有效追问

教师需要以阅读文本、学生水平等作为基础依据,着重从阅读方法和技巧层面进行追问,最大程度地增强追问有效性,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涵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针对文眼、文本留白、文本矛盾、修辞手法、情感价值观等进行有效追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通过追问帮助学生消除盲点、激发求知欲和拓展知识范围、树立自信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更具针对性地加以落实。例如,在教《孙权劝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中的文眼,也就是中心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围绕这句话进行追问:“这句话表达了吕蒙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句话本身又蕴含着怎样的内涵?”通过这种针对性的追问,学生有意识地从文眼处进行进阶性思考,不仅理解了全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从中有了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领悟和思考,而且实现了抽象思维能力的良好发展。

(二)丰富有效追问的层次

有层次性的追问往往具有问题间衔接性良好、难度适宜的特点,能够更加有效地推动教学活动开展以及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应当按照基本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地进行追问,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围绕阅读文本进行综合化、深入化、拓展化思考,保障追问教学的实际效果,并根据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思考及作答情况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阅读水平、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古诗,理解文本意思。再进行一系列有层次的追问:“本诗蕴含着多个层次的叹息、分别是叹‘自己’、叹‘其他穷苦人民’、叹‘战乱之苦’,分别围绕这三叹进行探究,作者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安得广厦’一句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与品质?”教师为学生阅读理解指明了方向,带领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地进行思考,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三)合理把握有效追问时机

在适宜的时机进行追问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帮助学生实现高效思考。故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追问时,教师还需要合理把握有效追问时机,尽量最大程度地从追问时间层面保障有效性。一般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需要通过及时追问来纠正错误,点化思维;在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较为粗浅时,通过及时追问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和思考;在学生思维较为局限时,通过及时追问来引导学生创新思考,拓展思维;在学生按部就班进行阅读和思考时,及时追问来引导学生转变思路,于寻常中进行个性化解读。例如,在教《秋天的怀念》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课文阅读,并思考相应问题,理解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结尾处进行追问:“结尾处为什么要写多姿多彩的菊花?”此时一个简单的追问让学生进一步深化思考,理解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并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儿子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四)构建探究性的有效追问方式

探究式的追问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往往形式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有效消除长期应用单一、死板追问方式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与厌倦感,也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在探究思考中实现思维能力综合化发展。教师有必要通过追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创新探究,让问题作为引领学生思考探究的重要工具。例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通过一系列追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课文的标题有什么深刻含意?课文主人公究竟是谁?课文是如何巧妙安排情节的?信在课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课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我’默念叔叔与‘我’的关系这三句话为什么重复写且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等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思考与探究,通过交流、讨论、分享、争辩等方式,解决了所有教师追问的问题,并逐步对整篇课文有了深度理解,实现了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综上可知,有效追问具有激发兴趣、查漏补缺、拓展深化、发展思维等作用,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应当持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进行追问,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索,让教学过程变得更为轻松、生动与高效,促使学生在理解阅读文本、收获阅读技巧的同时实现思维能力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文本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